丹剧伴奏中的二胡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13 浏览:16659

丹剧产生于丹阳,是流行于丹阳一带的戏曲剧种.丹阳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丹剧在丹阳说唱“啷当”〔俗称“啷当戏”〕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号子、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增加了丰富的伴奏乐器,如笛、琵琶、笙等,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形成的产生于本土的稀有剧种.丹剧始建于1958年,经过四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剧种,今已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丹剧剧团被国家授予“天下第一团”之称.
二胡流传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作为民族拉弦乐器中最重要,最具有中国式气质和民族特点的乐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乐队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二胡也是民族管弦乐队以及戏曲乐队独奏、伴奏与合奏的重要乐器.在南方地区,二胡的使用相当广泛,南方的许多地方戏,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中,都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所以,二胡又称为“南胡”. 丹剧中的伴奏乐器,均有其不同的性能和色彩.二胡作为丹剧的伴奏乐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丹剧的表演方式,开拓了丹剧的艺术表现力,为丹剧增加了新鲜的生命力.并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地方韵味得到了广人群众的喜爱,常演不衰.二胡是丹剧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决定了它的主要作用和历史使命:

一、独特的曲牌特点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丹剧拥有自己独特的曲牌特点,是因为丹阳独特的地域和语言特征形成的,她以丹阳方言的字调四声为行腔基础,四门八乡语音语调的多样性,揉合丹阳民歌如《小放牛》、《懒婆娘》、《荡湖船》、《耥稻歌》、《卖绒绒》等形成旋律结构,基本唱腔曲调从起初阶段[中板],[流水]进一步发展出[慢板][散板]等板式,并解决了男女分腔的难题.旧时瞎子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因生机所迫和其特殊的残疾心理影响,曲调音乐较下行、低沉、灰暗、咏叹,听起来懒散自怜,楚歌四起.因此,丹剧在发展上走继承与发展的路子,努力收集,挖掘和整理丹阳的民间音乐和民歌,并不断从民歌,佛曲,黄梅戏,越剧等剧中汲取营养,改编成自己的唱腔曲调和行腔曲牌,打击乐则基本套用京剧锣鼓经,丹剧常用的大致乐曲有梅长调及其变化板式等.二胡在练习时应注意[快板]曲谱可以由慢速练起,逐步加快,以最终达到规定的速度演奏.[散板]其节拍自由,虽然没有节奏节拍的划分,但是更要求字、腔间的疏密、节奏、张弛的内在逻辑性,这些都是以情感的准确表达的前提.如《哑女告状》中将哭腔用在了二胡上,,把戏曲的呼吸的感觉也用到了二胡伴奏上,通过揉弦的幅度、力度、内在的张力的变化、对比,把“唱”化在两根弦上如泣如诉,一些观众当场感动得落泪,将二胡伴奏唱腔化,做到雅俗共赏.如慢板转快板,由快板转散板,由散板转流水,这就必须由乐队领换板式.在转板时乐队特别注意稳住节奏,过门有气口,使演员有个明显的接口之处,这样才能叫演员接得自然,唱的舒服.

二、技术支撑

二胡在丹剧中的技法大多与常规技法相同.二胡技术的运用为丹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专业创作团队的加盟也使得丹剧的发展如虎添翼,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二胡在音准、揉弦、滑音、运弓、节奏、左右手配合等方面的发展,更好的为戏曲怎么写作.专业的创作队伍创作了了很多经典且成功的二胡伴奏.要想成为优秀的演奏家,就必须先要了解二胡的基本演奏技法.看丹剧《称婆婆》,我领悟了其中二胡揉弦、运弓、滑音的特色与艺术魅力.丹剧啷当尾句拖腔声似二胡的滑音,但是伴奏中滑音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决不能乱用,必须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需要选择恰当的滑音手段.很多唱腔也与二胡音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二胡就会更好地为丹剧音乐出一份力.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有越剧的阴柔之美,因此在演奏具有阳刚之气的作品运功时就要注意开弓锋利收弓干脆,需要优美柔和的情感的作品时,运弓连绵不断,音色柔美动人.不同的丹剧表达不同的内容,旋律各有特色,因此二胡在力度速度的变化、抑扬顿挫、强弱缓急等方面均有不同,这就需要二胡各种技巧的灵活运作.但是仅仅生硬的演奏乐谱,单纯地只注重技巧操作,也会使一首富有生命力的乐曲如花朵一样凋谢枯萎,二胡伴奏也是如此.

三、 情感表现.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也是表现戏曲艺术魅力的手段.二胡作为丹剧乐队的主要乐器,直接或间接地起到表达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但是二胡作为伴奏乐器,与独奏的二胡作品是有差别的,独奏的二胡作品能用较长篇幅来表现人物渲染气氛,但在戏曲中二胡仅仅是作为伴奏,就这些局限性就更加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要有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丹剧《江姐》中,二胡作为伴奏音乐的主奏,演奏者不光要对音乐熟悉,更要对剧本的内容,人物性格,作者精神都有全方位的理解.如“绣红旗”一段,如何充分塑造一个临危不惧、嫉恶如仇、可歌可泣的中国知识女性的英雄形象,这就需要演奏者运用自身的演奏技巧,用心、用情去拉.再如“红梅赞”一段,歌颂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牺牲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主题旋律是由二胡演奏家罗永宁先生,根据丹阳民间素材结合丹剧《红梅赞》创作而成,通过对音乐语汇的把握和正确的情感定位,塑造出江姐这个完整的音乐人物形象,并使得整剧情感得到升华.听老一辈说,《江姐》的演出,是当时县里的一件大事,上到书记县长,下到生产队长,没有人没看过,一曲“红梅赞”,让八十岁的老太都开口哼了起来.以至于后来听到正宗的歌剧《江姐》,还以为演员唱错了.我认为这才是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良好伴奏效果.
作为二胡演奏者,真正伴奏丹剧音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潜心琢磨,苦心经营,使二胡为丹剧音乐增光添彩.另外,一个好的伴奏员,必须善于借鉴,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二胡训练,我练了不少二胡独奏曲和伴奏曲,也使我在伴奏上有很大的提高,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多年来,戏曲音乐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伴奏也应该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适应市场需求,不要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一代代的丹阳人为丹剧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时此刻,我们也应该为丹剧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陈庆龙郦银龙《丹剧音乐的地方特色》 .
丹阳市戏剧总团 2007年11月《关于丹剧剧种与剧团的情况汇报》.
邓彬《实说丹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