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艺术价值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1 浏览:6557

摘 要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走进侗寨,最抢眼的莫过于侗族特有的建筑.侗族人民之所以擅长建筑,与其劳动、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这些特殊的条件造就了侗族建筑艺术独有的特色.随着 "旅游兴县"战略的稳步推进,深入挖掘侗族建筑艺术价值,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成为黎平县一个长期面临的课题.

关 键 词 :侗族 建筑 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55-02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作为侗族人口比例最多的黎平县,其深厚的侗族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侗族建筑艺术,已成为各界专家学者进行人文等科学研究探讨的"活化石",被誉为"人类的梦幻家园".随着黎平"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乘着国发(2012)2号文件之东风,如何进一步挖掘侗族文化旅游潜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一个长期面临的课题.为此,笔者围绕"侗族建筑艺术价值"深入侗寨调研,通过实地观看、拜访侗族建筑艺人、查阅资料等,形成了关于侗族建筑艺术价值的几点思考.


一、侗族建筑文化历史追溯

侗族建筑文化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侗族文化发展的缩影,就如岩洞镇述洞的独柱鼓楼,建筑技艺高超,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侗族鼓楼的雏形再现,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地坪花桥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比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极具观赏性.鼓楼、花桥、吊脚楼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与其劳动、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等息息相关,这些特殊的条件造就了侗族建筑独有的特色.去到侗寨,您会看到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特有的风光.在侗寨的所有建筑之中,鼓楼和花桥最为引人注目,它们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鼓楼、花桥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一寨一姓一鼓楼,历史上鼓楼是侗族人民作为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以黎平县为例,肇兴的鼓楼群是鼓楼建筑之中的精品,最具代表性;地坪花桥(也称风雨桥)则是花桥之中的样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黎平侗族建筑艺人在凯里、贵阳、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乃至日本等国处处留下他们辉煌的业绩,其木制建筑技艺,令世人惊叹不已.

二、侗族建筑概况

1.侗族建筑布局

侗族建筑的布局讲究与自然互为依存,借于自然而得益于自然,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图体现人与自然中和、互补、协调、和谐的关系,反映人工与自然的统一,随意与秩序的统一,浪漫与意韵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侗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有河有溪便有桥,河多溪多桥自多,村寨建筑聚自然之灵气,似环境之生长而成.

寨子中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族姓, 鼓楼作为家族的聚集场所和标志,修建在村寨的重要位置上,由全体氏族成员集资,献工筹料而建成.鼓楼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侗族悠久的祖宗族姓、集体观念和维护村寨团结的意志,是侗族强烈的内聚力物化的象征.

2.侗族建筑造型

鼓楼、花桥、吊脚楼各具造型.先说鼓楼,远望像宝塔,近看像巨杉,上小下大空芯腹,雕龙画凤中悬鼓.再看花桥,花桥型如有顶的长廊,又似画中的凉亭.吊脚楼呢,则是南方典型的杆栏式木屋.

3.侗族建筑功能

实用性与宗教性是侗族建筑的主要功能.概括地说,鼓楼兼有指挥中心和所两大功能;风雨桥既能遮风避雨又能贯通东西,桥身极具雕琢修饰,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侗族观念中"沟通阴阳"两界的 "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吊脚楼以适应自然,传承家族祖宗观念,方便生活为考量,极少雕琢修饰.

三、侗族建筑艺术价值探讨

1.侗族建筑追求实用与宗教的完美融合

侗族标志性建筑--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有歌坪、戏台、萨坛;鼓楼、歌坪、戏台、萨坛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鼓楼,矗立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是侗家人的精神象征.据说鼓楼是照"杉树王"的样子建造的,外形总体轮廓很像杉树,体现了侗族有关大树崇拜的观念.

鼓楼内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间长凳围着中心火塘.楼顶悬大鼓,每遇大事击鼓为号,故曰"鼓楼".鼓楼之所以占据侗寨的中心位置,乃是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空间.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歌师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在没有任何指挥伴奏的情况下,合唱中能够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这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绝无仅有的,侗戏就是在侗族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侗寨的民居以鼓楼为中心,逐层扩散开来,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建筑群.

风雨桥在侗族观念中是沟通阴阳两界的"生命之桥"和护寨纳财的"福桥".风雨桥这种超越了实用和美学的建筑,实际上是侗族具体地表现风水观念的一种文化操作.侗族在建造风雨桥时,哪怕是最不讲究的、最简易的风雨桥,绝大多数都要把它弄成多重檐的.人们甚至在桥的廊顶上修出数个多层檐的亭阁宝顶.风雨桥又称花桥,是因为在桥上可以遮风避雨,故称它为风雨桥;花桥是因为它花俏好看,上有彩绘图画,故称之为花桥.风雨桥确实是一个小型的公共场所,人们在此拉家常、谈庄稼、唱大歌.

侗族民居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间,以实用为根本考量,故没有鼓楼或风雨桥那样多的装饰和复杂的结构.侗族的民居建筑从最早的缘木"巢居"到原始的"棚屋",再到家庭公社共居的公房,最后发展到今天普遍可以见到的杆栏式吊脚楼,其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侗族民居建筑就大的类型而言,属于典型的山地杆栏式木楼建筑.杆栏式建筑在全世界皆有分布,此种建筑最初体现出的最实用的功能便是防水淹、防潮湿、防蛇虫、防野兽等.侗族多以杆栏式房屋为主,这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杆栏式吊脚楼一般是三层建筑,底层接触地面,较为潮湿,易受虫蛇侵扰,是不住人的.第二层是住人的区域,有火塘、卧室、楼梯间、宽廊以及其他辅助空间,这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第三层一般是用来存放粮食以及一些不常使用的生活用具,基本上是一个仓库.二楼前方有一宽敞的长廊,既能独立又起连通作用,它是侗族民居内部的重要空间.在长廊内往往放置着供妇女劳作的纺纱机、织布机之类的工具.宽长廊一端与楼梯相连,内侧与同廊道平行的各个小家庭的火塘间、寝室相通. 2.侗族建筑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高大雄伟的鼓楼,奇特精巧的风雨桥,别具风格的民居,和四周映衬着的青山绿水,组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俗画卷.特别是风雨桥的设计构造堪称是桥中之杰作.风雨桥的选址一般都在依山傍水的进寨要道,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黑色瓦顶,还建有楼亭几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若干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旁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房檐层阶面板、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男耕女织,秀丽玲珑,蔚为壮观.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孱孱河水蜿蜒而来,从脚底流过,一股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桥的两边,翠竹簇拥,油茶满坡;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车,缓转灌溉.

跟鼓楼一样,风雨桥在建桥时也不用一钉一铆等金属物件,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横穿直套,左右交错,前后吻合.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桥、石桥,可延续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3.侗族建筑歌颂劳动之美

鼓楼的外檐上都抹粉描绘或用石灰白泥粘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风雨桥则绘有男耕女织、油茶满坡、翠竹簇拥、牛角敬酒、鸡犬相闻、田园欢歌图.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高唱侗歌,弹奏琵琶.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对歌作乐.这些都反映了侗族儿女歌颂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4.侗族建筑崇尚母性的伟大

侗寨另一种具有神圣性的建筑是萨坛(萨堂).萨坛可视为一座小型建筑,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一些石块垒成的祭坛,祭坛由无顶的围墙围着;另一种是完整的堂舍,有围墙围闭,形同一座山庙.在侗族诸神崇拜的信仰系统中,祖灵崇拜是其核心.侗族祖灵崇拜的偶像是一位女性--萨,她是侗族古代的一位女性英雄,在侗族文化语境中她已经被高度地神化了.祭"萨"是侗族最神圣最隆重的信仰活动,萨坛(萨堂)就是供奉和祭祀萨岁的地方.这一小小萨坛反映了侗族建筑崇尚母性的伟大.

总之,侗族建筑的艺术性体现了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侗族发展变迁的缩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深入挖掘侗族建筑艺术价值对促进"旅游兴县"、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