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江苏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8 浏览:8277

江丽亚 ,女,1979年7月出生于江苏灌云,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2005年作品《梅石图》入选重庆市中国画展并获优秀奖、2006年作品《赏春图》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获优秀奖、2007年作品《江南春》发表于核心刊物《艺术百家》第五期、2007年作品《报春》入选重庆市妇女作品书画展览、2008年作品《解语》入选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获创作奖.论文《论中国画脉络发展中"形"与"神"的关系》发表于核心刊物《艺术百家》2006第三期.

一、艺术风格

纵观中国美术史,大凡成功的画家之作品无不具有时代的烙印.“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这是石涛对前人创作的时代感的总结.时代的更替,思想、观念、社会、人文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艺术作品中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就无疑是重复古人,是一种劳动和智慧的极大浪费.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人的思想、精神都得到极大的解放,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都会粉墨登场.虽然有些尝试大多不会成功,但这是可贵的.因此一个多元化新时代、新面貌、具有极强时代感和时代精神的花鸟画世界在这一大批学者型画家中展开了.

由于这一辈画家学识广博,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勇于探索.没有来自政治和社会的各种禁锢.作画的状态达到了前代所不可能有的轻松.他们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画风.总的可分为古意新法和工致典雅两大类.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中有的相互渗透,有些两类画风兼而有之.

二、古意新法

陈大羽、杨建侯、张辛稼等师字辈画家在古法研究中已达深度,他们把自己的学问、性格结合时代感已经融入了一些新的技法.陈大羽的线条浑厚奔放,力能扛鼎,杨建侯的线条苍润灵动、如沐春风,张辛稼的线条枯湿有致、矫健见力,这一种转变已属不易.当学生辈的陆越子、张友宪、周京新,走进了这一天地后,又有如何表现呢?“在他的画中,究其用笔,纯从形式的角度看,已能将多种审美集于一身,基本为中锋勾线,但又能侧锋取势,根据自身追求和物象特色多面出锋,轻重缓急顿挫提按自如.所留笔迹沉稳流畅,凝重飘逸,已不局限于书写用笔或造型性用笔,而是性情所使,根据画面的审美和取材的需要,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不碍于心,不滞于手,具有强烈的宣泄性特点.这种集书写性、造型性和宣泄性用笔于一体并注以舒展野逸之内质的运笔方式,在当代的花鸟画家中是不多见的.”这是理论家张学成先生对画家陆越子用笔的描述.再看陆越子先生作画,左手勾线,右手运色,其色墨变化,美不胜收.据本人了解,他的技法在古法基础之上,更得益于写生,在写生中所悟到的技法,有融于创作之中.故而看陆越子先生作品,既不似前人,又隐约其中,即大气磅礴,又精到自然.他的老师杨建侯先生在九泉之下当欣然也.张友宪先生之线条,集传统功力和个性于一体.观其作画,其线条入木三分,又潇洒自然,枯线如屋漏痕,绵延坚韧,湿线如大石欲坠,力蓄其中,其线险劲中稳实,舞动中虬劲,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画家萧平先生赞其 :“以书为画”,即我们通常说的是“写”出来的.又如吕凤子先生新论,是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的.――如作行草,流畅中含着锐利的锋芒,含着情意的力和勃发的英气.张友宪先生擅写生,他想画竹,就用一年时间,每天写生竹.他想画芭蕉,又在黄瓜园(南艺校园)从春到冬,每天写生芭蕉,画松亦如此.这样了解各种季节时间的物象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时间季节物象的表现手法有了新的认识.在写生中他掌握了构图,发现了新的笔墨,对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画写生中追求真实应该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个度便是苦瓜上人感慨笔墨与物象两者统一之间的难度,写生者写自然之生气也.能否把握好这个度,是表现自然生气的关键.”这是张友宪对自己写生的要求.周京新先生是人物画家,可是他的花鸟画在第十界全国美展中获得铜奖.周京新用他画人物的技法改造了花鸟画技法.他的用墨法名曰水墨雕塑,浓淡点染,自然晕化,因势利导,创出了一个水墨的新天地.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心”为心灵之表现,性情的流露.“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非深于契合者,不轻以此为酬酢也 .”这里的“气合书卷,道通心性”也说了这层意思.同时“气合书卷”则指的是修养在先,气而能合.陆越子、张友宪、周京新等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他们以学问为依托,对传统的理解,对现代的认识,已不是一般画家所能及的.故而他们的用“心”作画,甚至“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笔墨游戏可言.在他们的画中,见到了学问,张扬了个性,体会到潇潇洒洒不拘一格状态,同时又具备了严谨、深厚的笔墨.

江苏花鸟专擅动物的画家亦有很多.徐培晨画猴,郑福生、施永成画虎,陈世光画马等等.徐培晨的猴最具代表性,他为了深入生活,一度曾住入山区,以猴为伴,以了解猴之生活习惯.徐培晨亦能工能写,工笔猴气息清新,写意猴形态鲜活.其笔墨深厚华滋,画面气氛环境处理如入仙境.三十年画猴,成就了一名东方猴王.

在江苏这一批花鸟画家中,古意新法之风不乏其人,他们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自我、融入了时代,通过他们的努力,他们的笔墨,他们的形式,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符号.

三、工致典雅

继陈之佛先生以东洋之法,水墨之法改造中国工笔花鸟画后,使工笔花鸟画继宋元之后在他身上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继而其弟子喻继高先生用精巧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清新的气氛营造了一个恬意、闲情、幽雅的工笔花鸟画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长白先生的更严谨细致的渲染塑造了一个气息灵秀、仙儒之风的雅俗共赏的工笔花鸟.江苏工笔花鸟画由于陈之佛的出现,继而经过他们的努力,奠定了江苏工笔花鸟画在全国的地位.在全国工笔花鸟画领域内,江苏一直走在前列.

由于江苏工笔花鸟在全国的地位,江苏工笔花鸟画在一定程度上比写意花鸟画更为繁荣.在学生辈画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群体.在历届全国美展中,江苏画家工笔花鸟画屡屡获奖.其中江宏伟、喻慧、陆越子、王法、孔六庆、高德星、姚新峰、赵治平、雷苗、贾俊春等都有不俗之表现.这一群体年龄相差不大,基本上都在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上浸淫了三十年左右.他们在形式上和技法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们让工笔画的内容和形式都走出了宋代,走出了前辈,融入了新时代.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传统上都是画在熟宣上的,不可能在熟宣上做出生宣的渗化效果,如果过分的渲染,画面就会显得僵滞.宋代花鸟画中的积染法,虽然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效果,但比起生宣的渗化效果来,还是有质的不同.江苏工笔花鸟画家就在全国率先试起了生宣效果的工笔画.第七界全国美展中,江苏共选入了五幅花鸟画作品,四幅是工笔画.其中两幅作品特别引人注意,画面中既有熟宣渲染的细致,又有生宣渗化的效果,引起了全国工笔画界的注意.这就是江宏伟的《秋荷双蜻》和陆越子的《瑞鹤图》.这两幅作品从构图、构思以及画面构成、意境上都脱离了前人,从全新的角度表现了气氛、环境,技法处理上的全新理念和手法改变了传统工笔画的技法程式.如果说这两幅画的出现,已经悄悄改变了中国工笔花鸟画传统模式,成为新时代工笔花鸟画的新符号,可能一点也不为过.接着全国首届花鸟画陆越子《玉宇清澄图》的获大奖,全国八界美展该作品的入选更加证明了这样一种说法的合理性.该作用生宣效果处理,远观为意笔,近观为工笔.这正符合了中国画“写意”的精神,故而加强了陆氏之中国画不只是造型意义上的“写意”,亦是表现手法上的“写意”之说法.陆越子认为:“花鸟画从写实性向写意性的过度经历了近2000年.这一段很长的历史使花鸟画的写意性进入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但也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概念即工笔和写意两种画法.虽然也有许多人的工笔画中具备了一些写意精神,但世人都是将工笔和写意截然分开,因而粗笔写意欠精到,细致工笔欠神采.大学课程上亦将工笔和写意分开施教,更加形成了一种模式性的枷锁.这对花鸟画创作中以情感发挥和创作的深入是不利的因素.”因此,“一旦这种写意精神成为一种自觉的时候,势必重新影响和改造中国工笔花鸟画,使之成为具写意精神的新绘画.”自此,这种新风格、新技法流向了全国,加上各地画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使新时代的工笔花鸟画出现了更加繁荣的景象.不能不说这是江苏工笔画家作出的贡献.

另外王法以元人之法入手的工笔花鸟的清秀,孔六庆的细密勾勒工笔的淡雅,喻慧的大块太湖石墨彩的华滋,赵治平浓墨重彩工笔花鸟的华贵以及贾俊春精勾细染工笔花鸟的韵致,无不体现了江苏工笔花鸟画风格的多样和繁荣.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