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诚恳=艺术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02 浏览:67815

摘 要 :“疏”作为中国公文史上常见的一种文体,要想达到劝谏皇帝的目的,必须采用一定的说服艺术,而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成功的劝谏类公文.本文主要从《谏太宗十思疏》的表达委婉和情感真诚两个方面对其劝谏艺术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疏,公文,委婉,诚恳

“疏”是我国公文史上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公文的泛称,逐渐演变成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作为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的文章主要是谏疏类文体,其主要精神是以隋为鉴,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当朝政治怎么写作.他反对“浮艳之词”,“迂诞之说”,注重文章的实用价值,如《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请慎刑节用疏》、《论政事疏》、《论治道疏》等,都属此类文章.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处于万人之上的地位,他们所说的就是圣旨,他们所想的就是人们的行事准则,特殊的地位使得他们很难听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谏言,而忠心耿耿向皇帝进言的臣子许多都遭受了悲惨的下场,重则有比干劝纣王善待民众,反被纣王挖心,轻则如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却被贬潮州,而韩愈能够逃脱死罪还靠好友力助.而魏徵更是唐朝的一位诤臣,在贞观年间先后上书二百余道,他谏言可以被唐太宗接受,一方面固然和太宗“从谏如流”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离不开魏徵劝谏的艺术.注重进谏的艺术,这是魏徵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就通过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来了解其论谏类公文的劝谏艺术.

一、运用修辞曲情达意

目,口好味,耳好音,这是人的天性.一般人都爱听好话,更何况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所以很少有帝王喜欢纳谏.只有讲求进谏的艺术,才能为纳谏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人讲话追求“委曲”二字,即很多事情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手法婉转的传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曲情达意,这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利于别人接受.具体运用到论谏类文章中,体现在对说服修辞的采用上.说服修辞包罗范围很广,比如逻辑论证、援引典故、巧设比喻、类比推理等等,都对说服人主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来使文章听来更委婉、更有说服力.

(一)巧设比喻说理委婉

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最重要的是不会显得生硬,比较婉转,更容易使对方接受.

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得先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只讲这个道理就显得过于生硬,对方从心理上不容易接受,所以魏徵在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使道理更加婉转.如在文章开篇魏徵先设置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才引出本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紧接着是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用喻在此一折,以否定形式对观点予以肯定,进一步强调观点.文章接下去进入第三层,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提出问题:“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同样是反说,但却大大深入了一步:不是“根不固”,而是“伐根”,不是“源不深”,而是“塞源”.这样用喻,并没有直接否定皇帝的做法,听来并不逆耳,但是皇帝却可以读出文中对自己行为最为彻底的否定.

同样,魏征还以水可以载舟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君与臣的关系本来是很抽象的,但经魏征用舟与水的关系一比就很形象、很明白了,也使人深信不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君为舟民为水,人民可以拥戴有德之君,也可以推翻害民之王,因此为人君者必须以民为本,以国为重.这个比喻不但太宗曾拿来告诫自己的太子,将其作为治国的箴言,而且影响深远,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

(二)正反对比增加力量

魏征不仅在选择喻体上精当巧妙,而且在运用比喻来论证说理方面也与众不同.如文章开头,设喻引出本意,揭示了中心论题后,其使命似乎就完成了,但作者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巧织精编,在运用比喻作了正面论述后,又把两个喻的顺序巧妙地颠倒了一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连用三个否定句,使主客相背离,示人以谬误,告诫人君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想长治久安,就同无根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用喻在此一折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意思,使道理更加清晰又说服力.

第一、二两节也大量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如第二节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即使不再举出具体的例子,相信也能够触动唐太宗的内心,从而引以为戒.接下来由此而引出“取之易”与“守之难”、“在殷忧”与“既得志”、“竭诚以待下”与“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载舟”与“覆舟”等一系列对比.通过这一系列对比,将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结果清楚地展现出来,不需要说教,更加婉转,而道理也更加深入听者的内心.

二、感情恳切语言得体

除了表达委婉之外,《谏太宗十思疏》还用到了一些专门适应其交际语境的特殊的手法,这体现在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上.不管是哪类文章,除了追求文章的艺术之外,更要采用多种手法来追求语言与感情的恳切、得体,这样才能达到打动读者的目的,这点对于呈于天子的公文而言更加重要.

(一)放低姿态抬高皇帝

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主子”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即使是他最喜爱的人,也是自己的附属品,这是他们时时刻刻记在心间的,受宠的臣子到最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许多都与自己的恃宠而骄有很大的关系.而魏徵虽然也是深受皇帝欣赏的臣子,而且他也并不畏惧龙颜,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但是他从未忘记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徵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为了抬高皇帝不惜贬低自己,表明自己观点时说“臣闻”,而非臣以为,通过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虽然在向太宗表明自己的观点,劝诫太宗听从自己的建议,但是他表意谦恭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为了让太宗更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魏徵不惜放低姿态,同时又尽量抬高太宗,言皇帝之想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徵不但称呼太宗为明哲,而且还将类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语言用在文章中,极力地“吹捧”太宗:皇帝您处在处在主持国家重任的地位上,在天地间都占有重大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永无止境的美善啊!试想,岂止是皇帝,哪个人不喜欢听到这样的颂扬之语呢而后面的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处其厚,情胜其欲”这些做法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皇帝自己也会认为,这就是符合他地位、他身份的一种行为.


(二)为君分忧给出方法

是实行“十思”还是劳神苦思,这是关系到能否达到“垂拱而治”的问题,也是皇帝在认识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后如何付诸实践的问题.为了替太宗省去劳神苦思之难,行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魏征将自己的劝谏归纳为十个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即“知足”、“知止”、“念高危”、“惧满溢”、“戒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防止“谬赏”和“滥刑”,并说明实行了这“十思”就可使忠信文武都为朝廷尽力,从而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十思”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帝王“正心修身”的需要.在内容上它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克制嗜欲,知足知止,谦恭待下,戒骄戒满,慎始敬终,戒游戒怠,虚心纳谏,亲贤远佞,赏罚严明,不随心所欲.作者将此五方面的内容分解为十点,正是针对太宗的具体表现来写的.不但用心找出太宗的不足之处,而且针对不足之处给出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如此忠心爱君的臣子怎么会不得皇帝的青睐太宗看完疏文后,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将此奏疏放在案头上,经常对照反省,足见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三)编织蓝图打动皇帝

每个人的努力都需要动力,动力的来源源自何处那就是努力之后的成果,如果能够看到胜利在前面招手,那么人们努力的劲头就会更足,皇帝也是如此.让他放弃眼前安逸的生活,那就必须能够让他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后我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呢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徵不但告诉他未来是美好的,而且还向他描绘了一幅美好而具体的政治图景:有智慧的人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能够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能够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能够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没有多少烦扰的事情,国君可以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这分明就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啊!当这幅人人渴望的美好政治图景展现在皇帝面前时,他怎能不心动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看后思想震动很大,不但采取了积极纳谏的姿态,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谦虚地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由此可见,要想取得好的进谏效果,更需要作者具有高人一等的智谋,需要高超的进谏艺术,要运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和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劝谏,如果单纯地指责、教育皇帝,就不但不能取得想要的进谏效果,还会危及自身,文章达不到想要达到的效果,更不能称其为一篇成功的公文.

成功的疏文必能得到皇帝的首肯,当然,作为一篇成功的劝谏类公文,必然少不了我们上面所论述的重要两点:委婉和诚恳,这才构成论谏类公文的艺术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