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唱腔艺术的演进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65 浏览:31282

摘 要 :山东吕剧,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当地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以通俗丰富的地方语言、朴实优美的四平唱腔、淳厚轻快的琴弦音乐,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将故事情节逐字逐句地送进观众的耳朵里,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关 键 词 :吕剧 唱腔艺术 演进过程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78-02

一、 吕剧、吕剧音乐的简介及来源

吕剧,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她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发源地是山东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1]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若干说法.一种说法是:“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刚开始吕剧也称‘驴剧’.1990年前后,由时殿元为首,崔心悦、崔心庆等人响应,对坐唱扬琴进行改造性革新.他们根据多年演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将山东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将声、情、做、唱并茂,大获演出成功,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独具艺术风格的地方戏曲――‘吕剧’.另一种说法是:吕剧擅长表现男女爱情,家庭,多与两口子有关,也称‘侣戏’.再一种说法是: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闾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继承发展,到这种新唱腔,在保持了风阳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分腔加过门,四句腔也大都是‘闪板’起唱,落音也开始规整(1 5 6 5).这一发展创新,使唱腔的变化比较自如,节奏相应加快,能较好地适应戏剧中的各种人物情感需要.这种新腔常被后期艺人称为‘老四平腔’,新中国成立前夕,吕剧艺术虽然比较成熟,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剧名.五十年代初,在考虑为吕剧定名时,有人提议叫‘鲁剧’,时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我国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认为欠妥,建议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六吕’中的‘吕’字,同时,又谐‘驴’、‘侣’、‘闾’之音,故称吕剧.” [2]

吕剧音乐,是整个吕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剧所以称为吕剧,主要是由其音乐性质所决定的.吕剧中的音乐也和“吕剧”本身的形象发展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松散到规范的过程,逐步在结构体制和表现功能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吕剧形成初期,唱腔仍然是用山东琴书中的音调和曲体结构形式,所唱的腔调都是从扬琴中套过来的,另外还有五音戏,京剧中的某些腔调,在以后的演出实践中,时殿元等人在凤阳歌、垛子板的基础上创设出“四平腔”和“二板”腔调,后经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革新创造和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吕剧音乐体系.

二、 吕剧的唱腔艺术及其演进

唱腔:根据板式结构之不同分为“四平”“二板”和“唱腔”曲牌三大类

(一)在化妆扬琴初期,唱腔音乐为“百曲杂陈”的曲牌联缀体结构,并且沿用的相当长的时间.

吕剧初期的音乐唱腔都是借用其他剧种唱腔的结构形式,缺乏明确的音乐主题和腔调风格,失去的吕剧的地方特色.于是很多艺人在实践中开始对化妆扬琴中的腔调进行创造和发展.以“凤阳歌”为例,来分析吕剧音乐的发展演进.

吕剧初期,最先以张兰田、张志田所唱的“老顶板凤阳歌”为基本唱腔,其谱例如下

“老顶板凤阳歌”对于叙事抒情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它毕竟是琴书中的一个曲牌,对于表现戏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感情,存在很大局限和不足,并且“老顶板凤阳歌”比较呆板平直,缺乏变化性,这就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以适应演出需要.在演唱实践中,时殿元等老艺人开始对“老顶板凤阳歌”进行了改进和革新,如下曲:

从上曲可以看出,改进的突出之点,是将原来的“顶板”起唱变为“板下”起唱,使曲调显得灵活而富有变化.这种新唱法虽较前有所进步,但仍保持着民歌体的特征,还不能适应当时的发展需要.其后,著名艺人谭明伦结合自己的演唱经验,在凤阳歌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其他剧种的唱腔变化规律,创设出一种新的唱腔.

这种新唱腔,在保持了风阳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分腔加过门,四句腔也大都是“闪板”起唱,落音也开始规整(1 5 6 5).这一发展创新,使唱腔的变化比较自如,节奏相应加快,能较好地适应戏剧中的各种人物情感需要.这种新腔常被后期艺人称为“老四平腔”,随着剧目的不断增加,这种腔调的反复套用,对确切表达唱词中的感情变化,体现不同人物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而且反复的演唱,终于创出适合生旦角演出的新腔,被称为“四平腔”.它属于慢板类唱腔,节奏变化较大,具有“一腔多用”之特点,它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个完整乐段,根据四句一番的基本规律来发展的.第一乐句为头腔(启),落音一般为2或1;第二个乐句叫二腔(承),落音一般为5;第三个乐句叫三腔(转),落音一般为6或5;第四个乐句叫四腔(合),落音为5.

具有板式变化体四平腔的出现,是吕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其后又有了“闪板中眼”起唱,灵活多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可在《小姑贤》一剧中,婆婆刁氏的角色,用四平腔表示不出刁氏古怪泼辣的性格,以说代唱,也不能明确人物性格,因此,时殿元和潭明伦便参照“垛子板”的板式结构,创设了“二板”腔调.

“二板”和“垛子板”在调式、调性及落音规律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二板在保持了垛子板的基本成份上,将原有上下句进行了伸长,在唱法上也多为闪板起唱.二板节奏明快,活泼紧凑,唱起来闪板夺字,叮当上口.善抒发人物激动、兴奋之情绪,表现争吵、辩理和急述等场面.它是晚于四平腔而发展起来的腔调.在使用上与四平腔并重,是吕剧主要腔凋.二板的节奏速度变化比较大,于是又派生出流水、垛板、快板、散板、尖板、碰板、数板等多种板式腔调.使得吕剧的板腔体结构日臻完善,将吕剧音乐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二)吕剧唱腔的曲牌

“曲牌,是前人在表现各种固定内容、刻画某个典型人物时,创造出来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比较固定的变化规律.” [3]吕剧初期,其唱腔主要是由各种曲牌联缀而成.直到现在,许多曲牌在吕剧音乐中还经常被运用,占有一定的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增强吕剧音乐的艺术特色,扩展吕剧唱腔的表现功能,都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唱腔曲牌虽与吕剧基本腔调的风格相近,但却独具音乐特点,是吕剧音乐中的宝贵遗产.吕剧中对于唱腔曲脾,一般采用直接移用、联曲牌、溶化插入等方法加以使用.

吕剧唱腔曲牌的名称均沿用原名而未改,其名称的由来各有渊源与出处.有的是根据该曲牌的结构形式或表现特点而命名,如叠断桥、阴阳句、铺地锦等;有的是根据曲牌中的衬词而来,如呀儿哟、太平年、莲花落等;有的则是根据曲牌的旋律特点而定名,如靠山调、下合调等;有的则直接由演唱内容而来,如后娘打孩子、小上坟、光棍哭妻等;有的是由最初流行地域而得名,如凤阳歌、汉口垛、宣化调等;还有的则根据曲牌的节奏特点而命名,如快板垛、快上快、西皮垛等.吕剧中所使用的唱腔曲牌很多.这里只择取常用的几个主要曲牌浅作分析.

1、凤阳歌, 凤阳歌因其源于安徽风阳地区而得名,属民歌体,徵调式.结构规整,有四个乐旬组成.四句腔的落音一般为2 5 6 5.凤阳歌是吕剧四平腔的母体材料,但为了追求特殊效果,至今仍经常被使用.风阳歌在使用上因节奏的不同,有慢凤阳歌、快凤阳歌之分,其后根据吕剧声腔中反调派生规律,又有反调风阳歌.慢风阳歌的节奏为一板三眼,板起板落,主要用于抒情叙事以及表现人物凄恻之情感.唱来委婉平稳,清雅抒情,独具特色 .而快凤阳歌则是加快速度而得.用于人物激动情绪的表达.

2、娃娃腔,娃娃腔是吕剧唱腔中经常使用的曲牌.主要适用于一般叙事、对话等,具有烘托戏剧气氛,表现热闹场面和人物喜悦心情等功能,常被作为较规整的独立唱腔加以使用,一般不承接其他曲牌.娃娃腔一般为一板一眼节奏,唱快了则变为有板无眼.演唱时一般以唢呐、堂鼓、小锣、小钗等吹打乐伴奏.气氛热烈、欢快流畅,独具韵味.

3、叠断桥,它是根据曲调的结构特点而定名.一板一眼节奏,属徵调式.所谓“叠”,是指唱词间用衬词联接的重叠现象;所谓“断”,是因四句唱腔的第四句曲调及唱词出现的中断再起现象.叠断桥曲调活泼风趣,富于变化,善叙事及抒发人物内心思虑、慌乱等情绪.叠断桥基本结构为四句一番,四个乐句的落音一般为2 1 5 5,


三、四腔有时也落1

4、呀儿哟, 呀儿哟因衬词而得名,属对仗结构的民歌体,节奏一般为1/4拍.呀儿哟的基本句式为七句,上下旬为番,工整对仗.上句一般落5,有时也落2;下旬落l.曲调轻松欢快,富于情感变化.适于表现悠闲自得、风趣诙谐之情绪.

5、汉口垛,亦称“寒苦垛”,因当初流行汉口而得名.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两句一番,一般上句落音为6,下句落音为2,用大过门连接.汉口垛委婉柔和,字稀腔长,适于抒发哀婉忧伤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