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东西方艺术中的典型和意境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43 浏览:119833

摘 要 典型重形似、写实、再现,意境重神似、写意、表现,典型以塑造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为主,意境以创造若隐若显的景物意象为主.西方传统艺术理论重典型,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重意境.典型与意境是人类艺术的共同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当代艺术更提倡一种全球化的审美沟通.

关 键 词 :美学 艺术 典型 意境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每当欣赏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巨匠之魁――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时,我们简直如临其境、呼之欲出:天论是神秘的微笑,还是那双柔嫩的手,都被刻画得如此生动逼真、精确丰满.每当观摩中国美术史上“魏晋三杰”、“画坛四祖”之首顾恺之经典画《洛神赋图》时,我们又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这就是东西方艺术中典型和意境的分野.

一、典型侧重一种惟妙惟肖的形似美

所谓典型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指艺术家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表现人的属性的艺术形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真正塑造好典型,就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蒙娜丽莎》的创作与成功,正是体现了典型化的原则.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原型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这是一位高傲而有点内向的女士.(一说她刚失去心爱的女儿)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请钢琴师、丑角为她演奏、表演长达3年之久.终于有朝一日,她引起了很大兴趣,并由衷地微微一笑.达芬奇迅即捕捉到了,并成功地把她塑造出来,从而创造出赞美生命可爱、歌颂人性觉醒、体现人文哲学的理想化“典型”.

由此可见,艺术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进行发掘、概括、加工、虚构而创作出来的.这就要求形象具体、细节逼真,一言以蔽之:典型更追求“形似”.

二、意境侧重一种若隐若显的神似美

所谓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境界,能让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关键性范畴,是我国传统艺术极力向往的一种境界.与西方传统艺术主要追求“形似”相反,我国传统艺术大多更向往“神似”.最早在绘画界明确提出“传神”概念并加以系统论述的,就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他在《论画》中更是明确指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洛神赋图》正是顾氏“以形传神”、“迁想妙得”的经典展示.曹植钟情甄氏,但在其父曹操决定下,甄氏被其兄曹丕夺去.甄氏终无稳固爱情而惨死.更令人难堪的是,曹丕又把她遗留的玉缕金带枕给了曹植.在回归封地、经过洛水时,曹植梦见甄氏来幽会,梦破而作《感甄赋》:借传说中溺死的伏羲之女洛神的动人形象,来象征自己寤寐思服的情人.最后该赋又被曹丕与甄氏之子――魏明帝曹睿改名为《洛神赋》.如此悲欢离合的曲折情爱,顾恺之闻之岂能不动容欲在有限的画幅中来尽情演绎,真是非“意境”之莫属了:画卷从“惊艳”到“陈情”又至“偕逝”,不仅将洛神那“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楚楚风姿和曹植那“怅盘桓而不能去”(曹植《洛神赋》)的怅惘神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全图以山峦、溪流、林木为背景首尾承接,既使绘画空间巧妙地延伸和转换,又烘云托月、借景抒情,极为自然地推进了整个诗意情节的发展.

由此可见,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三、典型与意境是人类艺术所拥有的共同美

当然,君子和而不同.典型和意境也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是侧重不同.因为它们之间毕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都是审美主体(艺术家)与审美客体(生活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既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又有思想意义的概括性.无论是古希腊的人物雕塑,还是华夏的“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是那一时代主客体的完美融合――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其次,作为杰出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拥有灵魂般的“艺术意蕴”.它们不但代表了一定的人与物、情与理,而且蕴涵着更深层的人生哲理或思想精髓,具有多义性或不确定性.例如古希腊六大雕塑家之首――米隆的《掷铁饼者》,从表面看,这是一位正处在竞技状态、引而不发的运动员:弯腰扭身,右腿弯曲,左脚点地,左手下垂,右臂摆动到即将爆发的至高点.然而,正是这静止的一瞬间,让观摩者在凝视健、力、美的动势中,感悟到过去与未来、生命与、奋斗与成功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穷的艺术意蕴,让这尊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超越了时间,几乎成了历届奥运会宣传的标志之一.

又如“扬州八怪”之奇才――郑燮的《兰竹图》,以半边画幅的倾斜峭壁来映衬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这些显然不只是造化的寻常景物,更是人格化的象征:“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等”阅罢画面题跋,不禁恍然大悟.难怪乎郑板桥室内种兰,院外植竹,甚至出差时无竹不眠.联想到他的画论: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又至“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不正是他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孜孜以求艺术形象与意蕴的写照、传神吗

四、典型与意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借鉴、吸收

从历史角度看,典型与意境在东西方的艺术实践中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固然,我国传统的士大夫绘画(文人画)崇尚“写意”,但亦有侧重“工笔”、追求逼真的宫廷绘画、世俗绘画.即使作为“典型”的《蒙娜丽莎》,其实谁也未见其真容,怎能确定其逼真的程度人们之所以流连忘返、赞叹不已,恰是她微笑的“神情”(甚至成了几个世纪来争论不休的谜).这不也有点“传神写照”吗

随着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典型与意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借鉴、吸收.例如,19世纪后半叶的后印象派受到东方艺术影响,他们的作品往往追求“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梵高那蕴涵炽烈情感的《向日葵》,还是高庚那充满童趣与哲理的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乃至紧随其后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原始派、象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派等),几乎都在对“有意味的形式”加以充分的阐述和表现.

又如当代画家罗中立在1980年创作的《父亲》,就是借鉴了六七十年代在西方流行的超级现实主义(又名照相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巨幅油画形式,采用特写构图,对老汉面部作了极其精细的刻画: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极其逼真地再现了经历十年动乱后一个活生生的农民典型.该画具有悲剧性的震憾力,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被誉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一面镜子”,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五 当代艺术更提倡一种全球化的审美沟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科技突飞猛进、电脑及互联网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大了,各国交往更加频繁,文化艺术不断碰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互渗、异趣沟通的趋势.

“所谓多元互渗,在这里是指在整体审美文化格局中,多种文化元素交叉渗透于具体文本中,使得不同文化层面之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所谓异趣沟通,主要则是指处于审美沟通中的主体不必强求绝对的个人化或绝对的一体化,而是充分尊重多样化,在多样化中寻求某种程度的和谐,审美沟通活动获得更大的体验空间和文化功能.”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正是融合了东西方艺术中典型与意境的审美特点.如1983至1989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他主持了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的扩建工程:在U型的两翼建筑群中,在周围的几何形状水池的映衬下,增建了透明的玻璃金字塔.虽然在结构和细节上都遵循西方现代主义功能与理性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形似、写实与再现的审美要素,但是在意境上又融合了东方艺术的神似、写意与表现的手法,赋予它们象征主义的内容――既再现了5000年前古埃及国王陵墓的形状,又剔除了沧桑与古旧的观感,既体现了建筑的现代性和时尚性,又与规则而沉稳的卢浮宫主体形成了古与今、新与旧的对话,尤其在夜幕灯光下,卢浮宫如返老还童似的焕然一新,魔幻般将人们带入一个水晶宫世界等

又如5年前遽然仙逝的、当代“大视觉”“大美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我院的艺术顾问)陈逸飞先生,毕其一生的追求:无论是纯艺术的绘画、杂志,还是实用艺术的广告、服装,乃至综合艺术的模特、影视,都在寻找典型与意境等东西方审美要素的完美结晶.正如上海文化界为纪念他逝世五周年而制作的艺术专题片中所高度评价的:“《双桥》(本文注:描绘水乡周庄,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哈默访华时送给的见面礼)是他出国后第一件重要作品,标志着他的创作由之前传统的现实主义逐步转向融合个人诗意情怀的浪漫写实主义.”“能够自由地选择创作主题、抒发个人情怀,这是此前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家梦寐以求的,而严格的学院训练、细腻的写实画风,又恰恰是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浪潮下的美国艺坛所失落的.陈逸飞的成功,正在于将两种文化中失落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他也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在艺术上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身份.”

联系到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的“奥运”不也体现了多元互渗、异趣沟通吗(例如人形“京”字中国印章似的会徽和象征传统“五行”、奥运五环、世界五大洲的吉祥物典型――系列等)

正在举办的精彩“世博”更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典型与意境等美学要素.例如在倒计时第30天,上海外滩空前创办五大洲异地同时、异口同声齐唱德国古典乐派大师贝多芬《欢乐颂》、美国摇滚乐之偶像杰克逊《天下一家》等的经典晚会,来突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海派文化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一系列使“典型”与“意境”水融的创意设计,磁铁般地吸引了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并将持续不断地深深吸引全球爱好艺术与文明的人们来到中国、欢聚世博.

六、结论

总之,作为美学范畴,“典型”和“意境”其实对各门艺术都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既要了解它们的不同点,更要领悟共同点――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它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它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它们都是景、情、理的融合,真、善、美的贯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在全球化的艺术大舞台上创造出更新、更多、更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刘玉山:《中国古代花鸟画百图》(第92幅),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 易镜荣编:《美术欣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 克莱夫贝尔编,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6] 王一川主编:《审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朱大建、钟立雄:《逝者归来》,《新民晚报》,2010年4月16日.

[8]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作者简介:朱耀明,男,1953―,浙江海盐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学艺术理论,工作单位: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