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对滇剧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20 浏览:32704

[摘 要]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滇剧,在历经百年的发展后,现进入发展的低谷时期.云南省各地滇剧团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艺术人才的匮乏,阻碍了滇剧发展.一是楚雄滇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二是顶尖艺术人才对楚雄滇剧发展的影响;三是培养滇剧艺术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关 键 词 ]地方剧种 阻碍 人才匮乏 发展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滇剧以昆明官话为标准语言,有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三大声腔,再加上丰富的板式调式和杂腔小调,使滇剧的唱腔形式多种多样.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优美抒情.在表演上,滇剧既承袭了中国戏曲大统,又有自己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滇剧在云南各地的发展曾一度非常的繁荣,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走入低谷,全国戏曲十分不景气.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滇剧也渐渐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我作为楚雄州滇剧团一名从事滇剧表演艺术十多年的老演员,对于制约滇剧发展的因素,有一些自己思考,我认为艺术人才是阻碍滇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楚雄滇剧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滇剧团是全州唯一的滇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它其较成熟的表演程式和声腔深受广大滇剧爱好者和戏迷的喜爱.滇剧团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开辟演出市场.从1988年至2005年,创作、改编、移植大、小滇剧100余个.其中有传统折子戏《三怕婆》、《汤怀自刎》、《孙悟空出六害》、《满堂红》、《狮子楼》等,现代滇剧小戏《调查》、《三月烽火》、《茶花上学》、《调解》等.楚雄滇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经清代,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且不说它的起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兴衰,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在多年的滇剧艺术表演实践中,曾培养出李宝珍、况铸、陈诏、陈月娥、陈碧波、温源祖、王继明、赵福德等一批有影响的滇剧表演艺术人材.由于1992年,这些老演员的退休,使演员阵容大为减弱.而在团的青年演员则大多刚从云南省艺术学校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过多的艺术实践,缺乏舞台经验,很难承担重要角色,滇剧团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时代,陷入了困境.

如今云南省的滇剧团越来越少,各种人才匮乏,真的很令人担忧和痛心.许多滇剧届人士曾大声疾呼“拯救滇剧吧”,但这种呐喊收效甚微.各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领导不重视,有的说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客观上确实如此.如果从主观上寻找因果,你会发现在我们怨天怨地的时候,没有注重滇剧人才的培养这个重要环节.

改革无论怎样进行都离不了人才,剧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演出场次少了,剧种的宣传推广力度就小了.各种人才的严重缺失.楚滇剧名角屈指可数,真正能搞唱腔设计,音乐创作的还有几个?行当不齐、整体实力不强、各种天灾人祸,这种恶性循环使楚雄滇剧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后导致滇剧在低谷中徘徊不定.滇剧前辈为剧种焦虑万分,有事业心的演员干着急,部分演员麻木不仁,剧目生产困难重重.滇剧艺术今非昔比,大家都在焦急不安中撞钟度日.为何出现这种状态?客观因素不容否定,但主观能量不足也是事实.

二、顶尖艺术人才对楚雄滇剧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多元文化、信息爆炸的世纪,也是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一个企业要有顶尖人物,一个剧团也要有顶尖名角来引领剧团的发展.提到《云南印象》,人们就会想到杨丽萍,为什么?这就是人才的名人效应.一个名人能撑起一个团队,带领这个团队不断的向前发展,滇剧艺术也是如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名角的培养.一个团队的应该做到爱才、惜才,把有、有希望、能作为的人才作为重点.给予关心、支持、爱护.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有长期眼光,长远规划.分行当、分批次、分重点让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样才能加强团队的整体实力.一个产品需要市场的验证,一个演员需要舞台的检验,一个名角需要观众的肯定.名角是一个剧团的名片,人才是舞台的支柱,剧目是一个团队的产品,有了这三者,楚雄滇剧才有可能达到振兴.我国许多戏曲名角并非都是科班出身,名人带出名角,这在戏曲界是个不争的事实.楚雄滇剧届的名角也曾有不少,有的已过世,有的还健在,请这些老艺术家们回团来带一带、传一传,哪怕是高薪聘请也值得,这些老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财富.

人才是剧团发展的动力,楚雄滇剧的振兴同样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匮乏成为了楚雄滇剧艺术向前发展的最大阻力.过去遍及全省的滇剧团,现如今成建制的仅存省滇、玉滇.而楚雄和曲靖的滇剧团其实已不成建制,提到名角更是寥寥无几,滇剧音乐人才凤毛麟角.有些年轻演员连滇剧三大声腔都不知晓,剧团还能发展吗?一个剧种的特点,在于它的声腔,所以楚滇的艺术人才培养首先应从声腔开始.滇剧的声腔不同于其他剧种,其艺术特征和特点很难把握,不用十年八年功夫认真学习,要达到精准是很难掌握到的.无论从事表演还是音乐伴奏都必须认真领会其特点和精髓.共性与特性是三大类唱腔特征,从每个音符到每个乐句,都有着较深的地方戏曲内涵.知晓其特征、把握其特点、明白其精髓,才能真正表达出滇剧声腔的神韵.

现在许多人都提出戏曲艺术要创新,没有继承谈何创新?大投入、大制作、大包装、作为一种手段,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观众走进剧场首先是看戏,其次才是声、光、电.传统的滇剧艺术讲究的是大写意的诗画和意境,把观众从有限的剧场带到无限的想象空间.包装只能起到烘托效果.靠投入、制作、包装不能拯救一个剧种,真正能让一个剧种复活、生存、发展的还是人才(名角).我们常说出戏出人才,但再好的戏没有人才的支撑,谁去体现剧本的主题,谁去表达剧作者的创作意图?人才才是真正是一个剧团发展的核心力量.楚雄滇剧从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几经风雨,几经变革,说白了还是离不开人才.

三、培养滇剧艺术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楚雄滇剧的振兴是人才的振兴,人才兴旺楚雄滇剧发展.滇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同样是地方剧种但谈到这些剧种,人们不仅熟知、津津乐道,更能唱上几句而受人夸赞.特别是这些年来,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一些地方剧种演出热闹非凡人才辈出,这与他们在人才培养上是分不开的.立名角、开办学校、培养专门的剧种人才,从娃娃培养起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得人才一拨拨涌现.想想我们,看看人家真叫人羡慕不已.这种靠人才振兴剧种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真知灼见.我们为何不效仿、借鉴?

有的地方剧种剧团得于保留,很大程度上是名角人才取到了很大作用.人才的影响力越大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领导、观众也才更认可.光靠政策扶持的剧团是不靠谱的,一旦失去政策的支持,剧团的生存也就成问题.剧团的真正支持者应该是观众.只有接上观众这块地气,剧团也才能存活,没有观众剧团也就消失了,没有剧团的剧种也就消亡.

楚雄滇剧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靠两条腿走路”.从专业院校就要把好“入门关”,选好真正的苗子,请真正懂滇剧的老师教课.导师的功力决定学生的素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科学系统的把滇剧艺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滇剧艺术的真谛.同时还可以学校、剧团联合办学,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互补、共赢.以团带班,这条路是剧团长走的路.不用多说,业内人士都知道.但是一定要用人才(名角)带人,名角带人才当桃李满天下时,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当有了更多更好的接班人时,剧团发展了,剧种不就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楚雄滇剧艺术的发展,要有长远规划.人才的培养剧团要有自己的方向,把握时代的脉搏,“造就滇剧艺术人才,振兴楚雄滇剧艺术才”才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振兴传统的滇剧艺术,使之不至于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淹没,所淘汰.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携手共进,我们必将迎来滇剧艺术的春天,让它开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责任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