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平·友谊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0 浏览:19480

他造诣精深,是与徐悲鸿齐名的花鸟画大师;他渴望和平,亲作《百鸽图》赠予美国总统罗斯福以贺其连任;他心系祖国,只身赴美开展文化交流与募集资金,支援国内抗战.尽管他人生短暂,相关研究史料不多,但他与他的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他就是曾在大后方重庆任教并创作经典画作的现代杰出画家——张书旂.

与徐悲鸿齐名的回才

已故著名画家唐云曾如此评价张书旂:“书旂乃开派画家,能开派的历史上没有几人,其画才与徐悲鸿在伯仲之间.”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张书旂的艺术造诣与画坛地位.

张书旂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自幼热爱美术和大自然,少年时代就展露出过人的绘事潜质.在金华读完中学后,他便于1922年赴沪求学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这所当时鲜有的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学校里,张书旂接受了包括素描、写生、构图、色彩等一套西洋美术的教育.同时,他又求学于时任该校教授的吕凤子门下,学习中国画.吕凤子原本接受的是日本教师授课的“中西合璧”式美术教育,与徐悲鸿等取法欧洲学院派绘画后倡导的“中西合璧”不同.张书旂艺术的发展和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早期所受教育特别是吕凤子的影响是不无关系的.如此,既有西画素描、色彩、、写生的功底,又学习并建立了与中国传统线描绘画有相通之处的以注重线条为主的造型观念与技巧,这就为张书旂日后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云所说绘画上的“开派”,主要是指开拓并建立一种绘画的风格和形态.而正是张书旂绘画所具有的独特风貌打动了徐悲鸿,并从而改变了他的艺术人生.1925年,张书旂自上海美专毕业,翌年后先回母校金华七中任教,后受聘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的前身)教授图画课程.1929年夏,福建全省美术展览在福州举办,规模空前,社会影响很大.此中,张书旂有多件作品参展,引起观众普遍好评.恰好此时,徐悲鸿应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尘的邀请来福州游览,在展览上见到张书旂的作品,不禁大为赞赏,即请当时在大学主持中国画教学的吕凤子聘其到校任教.徐悲鸿还在5年后为张书旂在南京的个人展览而亲作《张书旂画伯》一文中特别提到此次观感:“张先生书旂,时授厦门,亦有多量作品参与.其风爽利轻快,大为人所注意.旋即应聘来大学,益勇猛精进,作品既丰,领域日广,嗣是国内外一切有关近代美术之展,靡彼不与,且所为人注目.”可见,此时张书旂绘画“爽利轻快”的风格已见形成,并获得徐悲鸿首肯.

获得赏识的张书旂,人生由此发生了改变.1930年春,张书旂赴南京任教大学艺术系.此时,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已开始从绘画、制图、手工并重转向以绘画为主.中大艺术系与时俱进,广泛罗织人才,汇聚了以李毅士、徐悲鸿、潘玉良、陈之佛、吕凤子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绘画领域的精英.张书旂来到南京后,生活条件和创作环境都大为改观,艺术同仁增多,文化视野拓宽,身边亦不乏文人雅士,其心情自然尤为舒畅,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对他的艺术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就这样,以“开派”见长的张书旂在这里可谓如鱼得水,因此更加活跃.他还与杭州国立艺专的潘天寿,上海美专的吴茀之、诸闻韵(兼新华艺专教授),上海艺专的张振铎等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于1932年成立了提倡以“扬州画派”革新精神开拓中国画发展的美术社团——“白社”(“白社国画研究会”).带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新知,张书旂一边敬业教学,培育学子,一边则孜孜以求,专研绘事,正如张振铎所言:“书旂作画,无问寒暑,不拘昼夜,伏案挥毫,习以为常,努力猛进,实所仅见.”他的艺术由此日渐精进,品质不断提升,以花鸟画为其主要内容的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1935年11月,“张书旂先生画展”在南京中山北路首都华侨招待所举行.执教中大艺术系5年光阴,由讲师递升为教授,这次展览成为张书旂艺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出展的两百余件作品无不凸显他绘画的基本审美取向和艺术形态:以花鸟为主,山水次之,人物点缀,小写意画风;构图简约协调,色彩清丽明亮,技法娴熟精到,状物造像基于写生,透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这次展览引起了南京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在文化艺术领域更是激起波澜:《艺风》月刊第三卷第11期特发专辑介绍张书旂其人其艺;许耀卿为其撰写画家小史,罗家伦、徐悲鸿、马叙伦、陈树人、李清悚等名人题写书条祝贺,徐仲年、陈之佛、吴茀之、张振铎等诸多文化艺术界人士撰文高度评价张书旂的艺术.画展的成功不但显示了张书旂在中国画领域所取成就已达到的高度,而且也确立了他的艺术特别是花鸟画在当时中国画坛的地位.

张书旂之所以取得如此艺术成就,主要基于以下突破:

生活之上的创造.张书旂在上海美专原本是学西画,后改学中国画并选择花鸟画为主攻,其原由可追溯到他幼年时的生活.张书旂的家乡——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是一片山清水秀、安谧祥和的土地.张书旂虽出身书香门第,却生长在乡村田野.乡间纯朴本真的民风、丰富多彩的生活,深深吸引与撼动着年幼的张书旂,特别是那些荡漾着生命活力的景象,如枝头上欢呼的麻雀、云端处翱翔的苍鹰、溪水中悠闲的游鱼等这些成为幼年张书旂笔下描摹的对象,也为他此后立足于写生的花鸟画创作之路奠定了感情基础.

传统之上的创新.在张书旂的艺术前行中,离不开与他有着相同审美取向的前辈大家在艺术理想和创作实践上的指引.张书旂被画坛称为是继任伯年之后又一位有成就的立足于写生的花鸟画家.他十分尊崇并重视学习传统,先后研究过北宋赵昌、易元吉那单,五代黄筌、徐熙,明代陈洪绶,清代八大山人的花鸟绘画,以至于曾追随过吴昌硕的画风.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任颐和潘椒石的小写意画路——崇尚自然,注重写生,画中善用.在张书旂的画中便可清晰地看到他们艺术的影响,而他对的运用和讲究甚至超过前辈,吴茀之称他是“大用特用,且以极苍劲秀润之笔出之,纸与粉而相映成趣,粉因笔而风雅宜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气概,奔赴腕下”,故冠之以“主义画家”的称呼.


写实之上的写意.张书旂不会因循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时改景迁,世事迥然,加之自己文化、学养、性情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张书旂的笔下是另一番景象——更倾向于立足自然的状写,而少一些出自主观的构成;更热衷于生活色彩的表现,而少一些笔墨意趣的追求.他的作品中,整洁简约的画面和干净纯粹的墨色所呈现出来的清爽和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因此,张书旂博众家之长而铸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独创一格”的“开派”作为也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赞赏和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