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光芒在新中国四射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97 浏览:142205

雄鹰、白鹭、群鹤、寿带鸟、黑猫、白猫、红花、白花、群雀、残荷、翠鸟等每一个景物都那么栩栩如生,光彩夺目.但这不是自然美景而在当代著名画家王挥春教授的画室的墙上.王教授以他的充满创造力的画笔画活了天地万物,一个个艺术形象仿佛获得了生命,成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精灵.

多年前就想拜会王挥春教授,“非典”稍过,终于有了机会,6月的一天上午,造访成行.

当我走进画室,握住王教授的手,难以想信,眼前的他已是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他双目炯炯,满面红光,腰板笔直,话语举止像年轻人一样透出朝气.

二、

王挥春教授,河北滦县人,父亲是地道的农民,1916年父亲因生活所迫闯荡北京卖苦力.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幼年的王挥春是不可能学画的.之所以能够成长为画家,完全利益于自己爱好和名师教诲.据王挥春教授讲,他上小学时就非常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画被评为年级最佳作品.11岁那年,他为了向一位画家学画,一连三天趴在那位画家的窗外看人家画画,从早到晚十多钟头不吃不喝.那位画家终于被感动了,把他叫到屋里,让他画一张.那位画家一看很吃惊,连说挺好.于是画家从墙上摘下了一幅画,让他回去照着画.从此他便经常得到那位画家的指教.这位画家叫谢一飞.之后,王挥春又拜汪慎生、陆鸿年为师学习国画.1948年进徐悲鸿素描工作室系统学习素描.

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王挥春参加解放军,那年他19岁.他先在一野,后在二野随大军南下,一种打仗,还在云南、贵州参加过剿匪战役.有一次执行任务走散,他被当地土司误当国民党残匪,差一点被杀害.他先后做过宣传员、文化干事、随军美术记者,随时随地画画.有战士立了功,没有相机就用笔画,二十分钟画一幅速烈军属.没有印刷机,就刻石板,鼓舞士气.他在成都,还画过巨幅列宁像.

在西南边陲的戎马生涯中,王挥春注意观察那里的崇山秀水、奇花异木,更喜欢凌空翱翔的雄鹰,当时画了大量有关雄鹰的画作.可是“”时烧掉了.

三、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挥春调到北京画院任专职画家.

1987年在珠海举办个人画展中,一个偶然的机遇王挥春与艺术大师刘海粟再次相会,大师对王挥春的画作出高度的评价:“你的画气韵生动,很有气魄”.当场又与王挥春合作《鹰击长空图》.经过促膝长谈,海粟大师收王挥春为关门弟子.之后,王挥春陪同海粟大师十上黄山,跟随大师外出写生,看大师泼墨作画,聆听大师亲自教诲.使自身艺术更上一层楼.

海粟老人在艺术上要求甚严,绝不苟合.一次王挥春画了一只鹰,在场的人都点头称赞,惟有海粟老人表情严肃、一针见血地说:“你画的只是空架子,没有神,没有魄、少气韵、动势也不够”.王挥春有些尴尬,但对大师切中要害的批评,心服口服.

从此以后,王挥春每当作画时,便想想大师的教诲,不仅注意作品形态,更重要注意作品神韵.

关于画家师生关系,王教授说:“现在有的学生学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冒犯老师,那怎么行?我学海粟大师有特色的东西,如山水梅花等,可以说把握一二,但不能拿老师成功的东西吃一辈子.”前几年,曾有不速之客造访王教授,提出让他临摹海粟大师的名作,他们高价收购,王教授一听怒火升腾,立刻把访客逐出家门.

他尊敬师长,如拨墨重彩就受到海粟大师的启发,但画风上保存了个性.他说:“海粟大师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见过康有为、蔡元培等历史名人.气度之大,非弟子可比.弟子只能量体裁衣,因人制宜,找到独特的路.我学他的精神,不断求新的长处,对待困难的勇气,不立宗派的原则,十上黄山不服老的冲劲.”

海粟大师曾对王挥春说,不要轻意否定一个流派.因为每一个流派,每一种表现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缺陷,只有在实践中一代一代去丰富去完善,才能达到艺术的高峰.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作品在当时是不被承认的,但是进入20世纪他的作品价值连城,成为世界之最.王教授牢记大师的教诲,常说“自悟者成”,在实践中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缺点,尤其在取得成功之时,他更大胆地否定自己,在自我否定中产生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四、

王挥春的画作题材广泛,画路宽阔,集国画、油画、工笔、写意于一身,花鸟山水、人物、走兽都有涉猎.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的艺术日臻完美成熟,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他从海粟大师那里得到启示和灵感,悟出大师画作绝妙之处在于:既有传统的章法笔墨,又有西洋画的质感和空间感.他以“直造古人不到处”为座右铭,本着“老而不旧,新而不怪”的原则,大胆打破传统国画艺术中设色知白守黑的格局,舍弃一些传统的封闭自宁绘画技法,尝试借鉴和运作西洋画中堆色和中国画特大写意的手段,泼彩、泼墨的现代表现手法,从构图到造型,从用线到设色都追求一种自然的和谐美.在国画“留底白”上,堆起丰富多彩的背影色,使整个画作更有立体层次感.而在需要用白色点画时,则将好的珍珠粉精心地描铺挥洒画上去,天然润泽的珠光色使他笔下的白鹰、白鸳、白鹤、白鸡、白猫、白鹌鹑等只只生机勃勃,白梅、白兰、白菊、白荷朵朵可爱动人,而在墨色中调进多种颜色,使画面更有质感.如《夕阳残荷满湖金》,即使写残荷也笔力充沛、亮丽多采,极富表现力.在山水画中也采用这种堆色的方法再造画境,并以行、草书法线条入画,采用金线作筋,墨色勾勒山体轮廓与浑然厚重的色彩相映成趣.运用这种大胆夸张手法,开创了山水画的全新模式,使画作更具魅力.

王教授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古人强调气韵生动,其实质就是作者的主体情操表达的浩然正气,元气淋漓笔墨色结合贯通,气韵流畅,清疏空灵而意蕴凝重.所谓神来之笔,是比喻一个有功力、有修养、有品格的作者,每每作画都能把自我感受以最大的情思而投入表现物象之中,物中有我,我与物相相融,并以突出画作的神韵为核心,以整中寓散,和谐有序.在笔墨的运作过程中,时刻都抓住其时空流动性与和连贯性的规律变化,即要注意虑中有实,实中有虚,相映相依.一幅作品也是画家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的结晶.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始终都是虚心的、辩证的,即重视成果,更注重社会现实中的新生事物,这样才能在观察新生事物理解不同文化的碰撞,使自己的艺术形式系统更有灵活性,使自己的创造精神的开放性和艺术表现的自由性更加稳固,并能自觉地打破封闭自足固执心态,涌现“直造古人不到处”的勇气,突破既定模式的局限,寻求更大的艺术天地.

王教授说,抄古人,抄洋人,抄大自然都没有出路.只有投入大自然,化我为景景我一体,用奔放的笔画写出来,用自我艺术虚拟去展现,画作气韵飞动才是好作品.

五、

王教授以传承创新为艺术生涯的第一要务,“日有所思,月有所得,年有所获”是王挥春教授生活的最佳境界.大概由于他勤于创作之故,七十多岁了没有老态,依然思维活跃,才思敏捷.

有一次,王教授为一位要好的朋友画了一幅《锦鱼戏水图》,朋友想让这幅画成为双绝,又托著名老书法家王超举为这幅画题字.老书法家非常认真,请他把画放下说:“等下午来了精神好好题写”.第二天这位朋友去取画,发现老书法家把字题倒了,但碍于面子,没有好间思说出.他十二分惋惜本想把字裁下来用倒贴的力法约弥补.没动手之前,他带着遗憾去找王教授,王教授看后,略一沉吟,提笔在画的下方画了几根飘浮的水草,把画倒过来让朋友看.朋友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画面变成欢快的鱼儿向上追逐水草,秀美的题字完美地展现在画的一侧.整幅画作浑然天成,画作和题家堪称双绝.无休止是点睛妙笔救佳作,这位朋友愁眉顿展.

王老年幼就喜爱绘画,更喜画鹰,在一幅鹰上题记:“余幼时就喜爱鹰,年长经常徒步至山野,观看翱翔的雄鹰,每每观其搏击长空和一往直前奋进的精神立即心潮澎湃并以鹰的精神激励自勉,转眼已过半个世纪,令人深思.”


李苦禅大师当年对王挥春画鹰说:“你画的鹰既不像我,也不像雪涛老,你有你的个性.”台湾一位家认为王老画的鹰特别是画幅白鹰,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很大的突破,他说:“当年齐白石用纯白色,也只画了白鸽而未能再发展,可见王老的胆略.”

王挥春以七十多岁高龄出任“湖社”会长.“湖社”创力于上个世纪初,历任会长皆为著名书法家,许多历史名人如张学良、齐白石、梅兰芳、王雪涛等或为湖社会员或为湖社好友.近百年来,湖社影响遍及海内外.王毂春教授接任会长后,湖社正以崭新的面貌,为传承、发展和宏扬民族文化,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焕发新的活力.(责编/康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