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中国民间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50 浏览:44974

所谓民间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是人类创造的表意形式,也是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表现形态和体现.中国民间艺术犹如一棵不老的长青树,矗立于这块浑厚、丰沃的民族土壤之中,焕发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时代气息.从剪纸、彩绣、泥塑、版画、皮影到彩陶、陶俑、脸谱、壁画等,无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彩,体现着民间艺术的精华.纵观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其创作、动机方面,还是在其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方面,处处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

一、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最早的风筝是由春秋时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小小风筝也令中国人无比自豪!

我国制作的风筝,向来以精巧美观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而且花色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从外形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动物、人物、物品.从结构上看,风筝可分平面、浮雕、立体三种.依照观赏的角度,可把风筝分为板子类、硬翅类、软翅类、串式类、自由类等五个类别.依照风筝的地域分布,可以把风筝分为: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台湾风筝等等.

风筝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之意;它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近年来,风筝的制作有借助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的趋势,各式新型风筝层出不穷,例如利用3D技术制作的立体风筝等.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到了宋代,出现了“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目的.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鸢城潍坊走向世界.鸢城潍坊市多次派风筝团到世界各地表演、参赛,加强了同海外的交流.1987年4月,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之都”.

风筝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北京曹氏风筝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风筝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玩物,而且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颇有名的“风筝迷”.他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介绍了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工艺的技法,并配有彩图和歌诀,堪称一部难得的风筝史料.

戏曲家李渔,不仅喜欢放风筝,而且还写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风筝误》.写的是詹氏两女,一个美貌有才华,一个丑陋且笨拙,却因风筝题诗各就姻缘.

明代大画家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的《风鸢图诗》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著名作家梁实秋是个非常喜爱风筝的人.他说:“我对风筝有特殊的癖好,从孩提时直到三四十岁,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

和风筝有关的诗歌也很多:

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

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

(明徐渭《题风鸢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郑板桥《怀潍县》)

二、窗花

窗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们心头注入轻盈怡然的新春之喜,带给人们飘逸俊美的艺术享受,也记录了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

窗花,又叫刻纸、剪纸或剪画.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使用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物.窗花是我国民间久盛不衰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符号”之一,窗花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窗花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纳福迎祥、装饰美化、馈赠亲友的艺术佳品之一.

传说窗花起源于汉朝.汉武帝非常宠爱他的妃子李夫人.李夫人不幸去世,汉武帝非常悲伤,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思念不已.齐人少翁是一个好讲神仙方术的人,为了安慰汉武帝,少翁自称能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了这个影子.晃动的烛影中,隐约的身影翩然而至,又慢慢远去,汉武帝痴痴地看着那个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写下:“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种用纸剪成人的形象,据说就是剪纸艺术的起源.以后这种方法流传到民间,人们剪了人物用来表演,于是便产生了皮影戏.

窗花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

北方窗花以朴实生动为美,生活气息浓郁,其特点是粗犷写意,质朴夸张.“北方派”代表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南方窗花以精致为美,雅致见长,讲究玲珑剔透,细腻写实,线条纤细顺畅.“南方派”代表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 郭沫若先生曾说:“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三、雕塑

泥人张――捏出人间百态

乔仲林

提起捏泥人,人们自然会想到蜚声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津“泥人张”.

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创始人张明山.相传张明山的父亲张万全是浙江绍兴的一位师爷,随官吏至河北省深县上任,后官吏任职期满辞官而去,失去雇主的张万全辗转来到天津老城外西北角定居下来,以教私塾为业.当地许多邻居都是窑工,为了生计张万全也随他们捏些泥制的文具、玩具出售补贴生活.在这样生活环境中的张明山自幼就接触并喜爱上了泥塑,练就了一手绝技.他为人物造像只须和人对面座谈,抟泥于手,不动声色,不用多时,一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像瞬息而成.张明山聪慧好学,心灵手巧,技艺超人,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泥人张自张明山创始,经过四代人180多年的传承、创新、发展,成为了我国泥塑艺术的一座高峰.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张彩塑艺术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作品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传说、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除历史人物形象外,最具代表的,则是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他们善于捕捉人物刹那间的动态,着力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与精神世界.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动态,记录了当时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作者以身边的人物为题材,采用写实技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出神入化,达到神形兼备的境地.泥人张彩塑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张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塑与绘”的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与绘”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个真实而有活力的生命.

泥人张彩塑用料讲究,用色简雅明快,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他们采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为粘合性强的“熟泥”,辅以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地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兼备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画了人物的神韵,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塑造好的作品避免阳光直射或炉火烘烤,应自然风干.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后再着色.在绘色时运用了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达到苍劲、秀丽、典雅、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而画则使造像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选自《农民日报》)

四、中考链接

1.(2011福建厦门卷)探究性学习.

风筝(亦称“鸢”),浸染古典诗意,装扮现代天空.为筹办新一届厦门国际风筝节,主办单位拟组织“鹭岛竞飞鸢”宣传活动,同学们准备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等

(1)拟写“鸢节欢迎辞”

刘悦负责拟写“鸢节欢迎辞”.为凸显放风筝的魅力,他特地找来几则参考材料:

【材料一】古代诗文对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多有描述,如宋代《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又如清代高鼎《村居》描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材料二】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现代画家李可染也有一幅名画《牛背放风筝》(见右图),寄寓平步青云之意,表达美好祝愿.

【材料三】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沿著河堤,我开始拉着天空奔跑(佚名《风筝》)

【材料四】放风筝时,手牵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梁实秋《放风筝》)

根据上面材料和你的生活感悟,探究一下:放风筝时,除了风筝,还放飞了什么?请将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帮刘悦把“鸢节欢迎辞”拟写完整:

来吧,来吧,相约鹭岛鸢节,相约在金色的阳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谊里.

来吧,来吧,放飞五彩风筝,放飞________,放飞________.

心相约,心相约,相约鹭岛鸢节,不论咫尺天涯.

(2)为“鹭岛鸢联”配画

擅长书法的林枫手书了一副鹭岛鸢联.班长提议,为这副对联配上图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展开想象,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

凤凰花开映鹭岛,风筝竞飞绘蓝天.

[注:凤凰,此指凤凰木,系厦门市市树.树冠宽广,叶呈羽片状,花红.]

(3)宣传“鹭岛鸢节”特色

主办单位印了数百份风筝节活动安排表,要求志愿者分发时结合安排表的内容向游客简介鸢节特色.请细读下表,简要说明新一届风筝节将体现哪些特色?(至少说明三点)

2.(2011浙江温州卷)语文综合性学习.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文化蕴藏在城乡的每个角落,滋养着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温州的历史文化.

【城市印记】温州市五马街口的这座雕塑(见右图),体现了温州精神,请为其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2014模拟试题)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请你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你的了解,剪纸往往在什么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至少写出三个)

(2)民间剪纸中凝结了承传久远的集体心智,在作品中表现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与丰富的心理.婚嫁贴“双喜”字可是很有讲究的,请你将你了解的贴“双喜”字的方法给大家作简要介绍.

(3)作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民间剪纸,是人们生活中最廉价的装饰品,也是最能体现主人意愿的精神产品.春节时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欢贴“鱼”,请你说说这其中有什么寓意?

拓展积累

中国四大名绣

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用彩色的丝线、美丽的图案绣在服饰、被褥、艺术品上,将生活装点得绚丽缤纷.时至今日,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个门类.苏绣在宋代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明代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精细、雅洁的风格.粤绣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喜用孔雀羽毛编成的丝线,配色大胆,花型夺目.湘绣则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长处,增加了绘画性的题材,并且擅长使用丝绒线,使花型更具真实感.蜀绣在晋代就已名声在外,被誉为蜀中之宝.蜀绣的题材非常多,针法变化也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