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灵宝皮影戏音乐的艺术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82 浏览:93372

摘 要 :灵宝皮影戏是国务院公布的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音乐中大量渗透了“原生态”的符号.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戏曲音乐,在它的存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不断吸纳融合了大量的当地民间艺术和音乐语言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既有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内涵的创新,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征,从而成为我们研究灵宝皮影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灵宝皮影戏演唱方式、唱腔结构和场面乐器三个方面来探究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关 键 词 :灵宝皮影戏音乐艺术特征

灵宝皮影戏在灵宝古称“戳皮儿”,俗称“耍线子”,是流传在灵宝及周围的豫西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灵宝皮影戏的历史较为久远,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在长期的存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它逐渐吸纳融合了当地民间艺术及音乐语言,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造就了灵宝皮影戏这种具有强烈地域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类型,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戏曲艺术的典型代表.笔者从灵宝皮影戏演唱方式、唱腔结构和场面乐器三个方面来探究其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演唱方式的艺术特征

灵宝皮影戏的演唱方式极为独特,它是在长期的存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不断吸纳大量的当地民间小曲、戏曲音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而逐步形成的.

首先,灵宝皮影戏的演唱方式是皮影戏与道情说唱在形式上的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以皮影形式唱道情”这种颇具特色的皮影戏,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道情皮影戏”、“皮影道情戏”.灵宝皮影和道情传入的时间大约都是明朝初期,最初二者并未结合.皮影初传入时,其演唱的伴奏乐器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大致在清中期皮影和道情结合后,其伴奏乐器种类则演变为以道情伴奏乐器为主的八种乐器,而道情原是道教的颂唱音乐且与八仙传说有关.因此,皮影与道情的结合提高了皮影艺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不称他们“戏子”而称“先生”,艺人将皮影道情乐器称作“八仙”,将皮影道情的演奏演唱称作“八仙乐”,以示对道教八仙的尊敬.

其次,灵宝皮影戏的演唱方式是演唱者与演奏者的二位一体化,在整个戏班中,除曲笛演奏者以外,凡是演奏、表演成员均参与演唱,或担当人物独唱或帮腔和唱的角色.灵宝皮影戏的每个小唱段称为“一联”,一联又可分为首环、中环、和尾环,每环结尾处要有一个一唱众和的拖腔.基本演唱方式为:唱时乐器不奏,过门从唱腔最后一字进入,每唱一句、一段以后,均加入众和的唱腔(艺人称其为“调坡”),这种众和的唱腔是灵宝皮影戏从道情中吸取并保持至今的一种独具特色演唱形式.


二、唱腔结构的艺术特征

第一、基本唱腔属于板腔体,其唱腔之间有着明显的板腔变化的统一性因素和特点.根据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同一唱腔或板式可分为“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大基本体系调式,两调同属徵调,相当于现在G调音阶.“官调” 多用“欢音”,曲调明亮,长于抒情,欢快滑稽,长于表现高兴、欢快、爽朗、戏谑或平常等情绪,唱腔比较明朗,抒情性较强,常用来构成小生、彩旦、花脸等行当的唱腔,“梅调” 则多用“苦音”,曲调暗淡忧伤,长于表现哀愁、忧伤、悲哀、哭诉或沉思等情绪,唱腔比较黯淡,兼备抒情性和叙事性功能,常用来构成老旦、老生、小旦等行当的唱腔.如[官孩子]、[官飞调]、[梅孩子]、[梅飞调]等.这两大基本唱腔体系特征中,主要和常用的唱腔结构图示如下:

官系:官调――官孩子――紧官调――官飞调

梅系:梅调――梅孩子――串梅调――梅飞调――滚板

其中,官系以官调为首,梅系以梅调为首,其他唱腔、板式基本都由此二调派生、变化而来,纵向的两调则为同一唱腔的腔调变化.

第二、附属唱腔则是典型的曲牌体,具备曲牌音乐的名称和特征,附属唱腔又叫杂调.常见的杂调有[皂罗袍]、[大红袍]、[金钱滚]、[钉钢钉]、[两头慢]、[挂金锁]、[劝世歌]、[暴眼]、[皮滚白]等.各种唱腔彼此独立,对于基本唱腔起辅助、补充作用.当基本唱腔和板式不能胜任某种情绪的表现时,就要运用杂调唱腔.

三、场面乐器的艺术特征

灵宝皮影戏的场面乐器也颇具艺术特色.

其一、场面乐器由简到繁,极具综合性.最初皮影戏场面乐器只有三叉板、笛子和四胡三件乐器,与道情结合后,其乐器增加了道情常用的简板、渔鼓、月琴、碰铃和笙等五种乐器,并以八仙为乐器命名.其后,场面乐器中又增加了蒲剧中常用的三弦、二胡、铜锣、鼓板、小镲等戏曲文武乐器,乐队中的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代替,不断完善后的皮影戏乐器可以分为竹和打击两类:丝竹类有四胡、三弦、二胡、曲笛、笙等,打击类有渔鼓、简板、边鼓、三岔板、鼓板、碰钟、手钗、手板、小锣、大锣、大镲等,可谓是皮影、道情和戏曲等场面乐器的大综合.曲是皮影戏玉其二、一人兼奏多件乐器.一个皮影戏班,通常由八名演员组成,两名前台,一名鼓手,三名弦手,一名吹手,一名后台,每人都要负责二到三件乐器.具体的阵形排列是这样的:前台演员一般有一男一女两名,坐在最前面面对“亮子”(影幕)手操皮影兼唱白表演,剧种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由他们两人扮演,与前台演员平行坐在前面的是鼓手,击大鼓敲梆子兼手镲、大锣,与前台演员相背而坐的是三弦手,演奏三弦、月琴、二胡三件乐器,与三弦手平行而坐的两名弦手,右边弦手手拉四弦兼小锣、边鼓,左边弦手拉二胡,与三弦手对面而坐的,右边一人是吹手,吹曲笛,左边一人是后台,击鱼鼓兼简板.

其三、打击乐是灵宝皮影戏中最重要的部分,不但贯穿始终,而且独具特色,是整场戏的总指挥.所有打击乐器均无固定音高,按照打击乐器的用法可以把灵宝皮影戏的伴奏音乐分为两大类:一是配合动作、场面的打击乐器,主要乐器有铜锣、边鼓、小镲(主要用于曲牌和开场铜器中)等.这类主要由打击乐器来担当的伴奏在灵宝皮影戏中是最主要的,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效果、渲染气氛的作用,专业上称这类打击乐器为“武场打击乐”.二是在文场或唱腔伴奏中的打击乐器,主要乐器有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这类打击乐器主要起到掌握音乐节奏的作用,而且使用相对比较简单一些,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专业上称这类打击乐器为 “文场打击乐”.无论是“武场打击乐”还是“文场打击乐”,其使用都非常讲究,不但要符合剧情、人物的要求,而且还要与人物的细小动作配合的恰如其分.场面乐器中的打击乐为整个灵宝皮影戏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支撑整个皮影戏音乐的灵魂.

结语

灵宝皮影戏目前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皮影戏艺术,其音乐中大量渗透了“原生态”的符号,是我们研究灵宝皮影戏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戏曲音乐,灵宝皮影戏音乐见证了灵宝皮影戏的历史,它的存在、发展和流变,既有文化的传承也经历了内涵的创新,为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