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的艺术成就

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65 浏览:118378

摘 要  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由于出身寒微,一生得不到重用,始终受到压抑,因此他借用《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创作出《拟行路难》.这十八首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世道不平的无比愤慨和人生多艰的深刻体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鲍照 乐府诗 拟行路难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行路难》本是汉代乐府旧曲,属《杂曲歌辞》,《乐府题解》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鲍照所作的十八首《拟行路难》,仍然是依据本来题意而写的.虽是拟乐府却继承中有创造,他不仅着眼于形式,而且学习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赋予诗歌以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他所身处的时代风云、社会现状,以及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愤情感,抒发了他对世道不平的无比愤慨和人生多艰的深刻体验,大大发扬了乐府诗的优良传统.这十八首诗被视为乐府诗的绝唱,在思想内容上丰富深刻,在艺术表现上生动多彩,是颇为宏大的一组史诗性作品,历来广为传诵.

《拟行路难》十八首诗不作于一时,不专咏一事,感情比较复杂,但对人生苦闷的吟唱,则是其共有的主旋律,总的情调也以悲哀为主.这十八首中绝大部分是写在高门世族垄断下,贫贱士人对世路艰难的愤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悲叹,达十一首之多,其中以其四“泻水置平地”和其六“对案不能食”最为著名.其四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怨愤苦闷之情,感情表达含蓄.其六则感情较为激烈,露出对现实不满的强烈反抗,在南北朝诗歌中,如此痛快淋漓地发泄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进行人生命运抗争的作品是不多见的,作者孤直耿介的性格由此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他几首同题材的诗所表达的感情都不似这两首那么强烈,更多的是表现因不平对人生发出的感叹.其中一、五、十、十一、十五等篇,在发出人生短促、时光易逝的慨叹之后,都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如其一中“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歌路吟”;其十“君当纵意自熙怡”;其十一“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希相胥宴”;其十五“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庐”;其十八虽然前半部分看上去还较豁达,但后半部分也流露出这一思想,“直须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这两句就是体现.这些诗中流露出的消极思想是诗人思想中软弱性一面的反映,但这种思想的形成是由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从总的情绪来说也隐现了愤激之情.


鲍照生活在民族矛盾激烈的南北朝,虽然他只在军中做文职,但也数次亲临边地或是至少到过前方,因此深知戍卒思妇之苦,在这十八首中有四首是写戍卒征夫以及思妇的,作者代他们倾诉悲苦,实际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显示的愤懑和不平.其十三、十四写戍卒征夫流离边塞思乡难归的愁苦.两首写思妇的诗其八、十二重点抓住细节烘托人物心理,写得深刻细腻,刻画了相思之苦,充溢着悲婉哀愁之情.另外在其他几首对婚姻不幸妇女描写的诗中都寄予了作者的同情.一般认为这几首诗隐喻了君臣关系,以美人喻自己,以婚姻的不幸来喻自己仕途的不顺、不被国君重视的命运,但是这种描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真实,作者对受封建压迫的广大妇女同情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拟行路难》十八首表现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取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多方面的:

鲍照的乐府诗,语言瑰丽而又通俗.鲍照很讲究词藻,宋书本传就说:“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同时他还注意从口语中提炼诗的语言,不避俚俗,保留了一些民歌气息.这些在《拟行路难》十八首中都有表现.

十八首诗的开头三首都用一连串的词语来铺陈出一系列的事物,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首四句排列出四种器物,其精美华贵令人眩目,词采华美异常.其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整首诗明白如话,而在这些通俗流畅的诗句中,却把香炉描绘得异常华贵.“金博山”的“金”、“清夜”、“明烛”,都是色彩感很强的字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二句,更是绚烂多彩活灵活现,使全诗呈现出鲜明的华丽色彩.再来看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极力渲染一种极其奢华的生活环境,“璇闺玉墀”、“文窗绣户”,确实可谓“倾炫心魂”.这些诗或借雕梁画栋、鸾歌凤舞,或借器物的精美绝伦、春日的暄暖景明,从不同角度的繁华与冷寂来比照女子爱情的不幸与人生的失意.而诗歌中语言质朴通俗的诗句也不在少数.其四“泻水置平地”,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内心的不平一吐为快,显得真切感人.其六“对案不能食”中“弃置罢官去”以下六句,读起来淳朴动人,毫无雕琢的痕迹.更有一些诗句像其十八“富贵不由人”、“莫惜床头百个钱”,近乎口头俗语,所以钟嵘评鲍照的诗“险俗”,所谓“俗”应就是指这一类诗句了.

《拟行路难》塑造的诗歌形象生动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说《拟行路难》绝大部分是抒发贫贱士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愤激之情.这些贫贱士人的形象也就异常突出,其中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可能就是其六“对案不能食”中所出现的诗人形象.“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开篇一连串的激烈动作先声夺人,造成一种紧迫压抑的气氛,使读者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同时由内及外,神形兼备地凸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激愤.“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音调短促有力,语气干脆利落,诗人愤然拂袖而去的神态跃然纸上.接下来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由闲适的家庭温情画,诗人是安闲恬适的.结尾两句,愤激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读者虽为读诗,可有如亲见亲闻.

《拟行路难》中除了贫贱士人的形象外,还塑造了戍卒征夫、思妇、弃妇的形象,这些形象同样是栩栩如生,我们可以简单举例分析.如写戍卒的其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中通过形象夸张的描写把主人公心情的忧愁之深刻画得极为深刻,再借过客问答来写思妇之思反衬征夫之愁,读后不禁令人长叹.在其十四中我们好像看见一个双鬓斑白的老兵,因还乡绝望而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忍不住要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再来看看诗中对思妇的描写,其八中的思妇悲惋叹息,其环境形象是“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其十二中的思妇更是悲惨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发不设簪.徒飞轻埃舞空帏,粉筐黛器靡复遗.”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抓住细节写思妇因相思而疏懒,无心妆饰,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思妇的思念之切,悲哀之沉,不幸之重,让人怜惜之情油然而生.在三首写婚姻不幸妇女的诗中,虽是写同一类人,但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且看其二,被弃的美人只能独自回忆长叹,“对此长叹终百年”;其三中写了一个不愿过富贵生活,向往爱情自由的女子形象,最后两句“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直接说出了心中想法;其九中的弃妇则有了更为强烈地反抗“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莫与先异,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其愤怒决绝的态度可见一斑. 《拟行路难》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力求多样,鲍照善于运用托物起兴、夸张、烘托等技巧,使得文体上有着精雕细刻,巧夺天工之美.

这十八首诗在结构上大多采用托物起兴的手法开篇,再来抒发情感.十八首中有七首以“君不见”开头,在“君不见”之后常缀以引人愁思的自然景物.如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先言河边草、城上日,进而再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慨叹.还有如其十以“舜花”起兴,其十一以“枯箨”起兴,其十五、十六、十七都如此.《拟行路难》其它各首分别或综合采用比兴方法,意象丰富而鲜明,使人有触目惊心、应接不暇之感.重视继承和发扬我国诗歌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方法的优秀传统,这是鲍照乐府创作的显著特色.除了托物起兴手法的运用,在这十八首诗中运用了其他多种表现手法,其十三中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之句,用夸张之法极写人之悲愁,虽寥寥数语,却极为传神,可感可叹;其十四中的“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极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之句,则用烘托之法写征人思乡,使读者哀怜之情顿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正是这些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神韵飞扬.

《拟行路难》十八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它在诗歌形式上有一定的开创作用.

这十八首诗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其中通体七言的有三首(其一、三、十二),其余皆以七言为主,长短交错,纵横变化,运用自如;而且鲍照把历史上的七言乐府句句用韵的传统改为隔句用韵,而且创作性地自由换韵,这使他的乐府诗音节错综变化,韵律谐和有致,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如其一“奉君金危之美酒”,用韵为每两句一韵,韵脚落在偶句,形成“琴—尖—沉—吟—音”这样有规律的音步;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则是自由换韵.《拟行路难》中的其他诸首诗,虽或偶句用韵、或讲究句法的对偶,但仍有不少是一韵到底,句法形式上也较为自由,七言句与其他句式无规则交错的情况还很明显,这都反映出七言体定型过程中的过渡状态.但毕竟七言的韵式已有突破,他的创新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为以后七言歌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一般认为鲍照是七言诗的开创者.沈德潜在《古诗源》中云:“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世人所未有.”王夫之《古诗评选》中亦云:“七言之制,断以明远为祖何?前虽有作者,正荒忽中鸟径耳.明远于此,实已范围千古.故七言不自明远来,皆荑稗而己.”可谓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