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话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48 浏览:140179

“中国首部”、“穿越百年”、“4D巨制”,《甲午余硝》顶着光环而来.它的面世,带给南通人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心灵的感动,还是一次艺术的洗礼.

由上海王小慧艺术中心领衔制作,《甲午余硝》历时半年完成.说起它的制作团队,其实力不容小觑.“这个团队以我们艺术中心为主,在剧本创作、作曲、编舞、舞美设计等方面汇集了一批顶级的专业人士.”《甲午余硝》总制作萧关鸿介绍说.

以艺术手段定位故事 再现历史先驱

《甲午余硝》以南通近代先驱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剧的文学剧本由著名辞赋家、国家一级作家袁瑞良亲自执笔.

在南通生活的十几年中,袁瑞良详细阅读过张謇日记、张謇年谱等历史资料,对张謇有过深入的研究.“故事早已长在脑子里了.”他笑称.

同时,袁瑞良还是这部剧的总策划.在创作剧本之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这其中的很多画面后来成为《甲午余硝》影像制作的创意来源.

《甲午余硝》以时光齿轮的倒转,一年四季的变化为开场,最终将时钟定格在一个特殊的年份——1895年.这个创意早就写在剧本中.

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张謇当年创办大生纱厂给予新的历史定位,这是《甲午余硝》剧本创作的出发点.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大开门户.《甲午余硝》第一幕以甲午海战为历史背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军舰、大炮、浓浓的硝烟,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马关条约》签订后,心系国家安危的张謇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同年年底,为了抗衡入侵的外来资本,在两江总督张之洞授意下,张謇开始在南通筹办纱厂,并定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张謇不仅仅创办了一个纱厂.袁瑞良认为,大生纱厂的创办是民族觉醒的标志,也代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正是基于对历史事实追根朔底的探究,他最终把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定位为甲午战争的继续.《甲午余硝》之名因此得之.

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甲午余硝》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升华.在办纱厂的过程中,张謇屡屡遭受投资人的撤资.“张謇在日记中对此事很困惑,但他没有给出结论.我把它升华为日本写办阶级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扼杀.”袁瑞良介绍说.

张謇这个人物很丰富,他是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个社会改革家.袁瑞良表示,《甲午余硝》是就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这一点来说,通过他办厂过程中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来表现他作为先驱者的艰辛.

用现代感传承历史 雅俗共赏

一年前,史玢诺加入了《甲午余硝》剧组,为这部剧作曲.“这部剧整体风格偏向历史,但是制作方希望在编曲上注重现代感,不要以纯粹历史剧的形式去表现.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有所发挥,因此就吸引了我去参与作曲.”史玢诺表示.

与一般舞台剧的作曲不同,由于整部剧的作曲要和多媒体投影、舞蹈演员表演相互配合,因此创作起来比较困难.对史玢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作曲前期和后期花了近半年时间.

为了激发创作灵感,在给整部剧编曲之前,他还特地来南通采风.他参观了张謇博物馆,了解了张謇的相关历史背景,还接触了南通板鹞风筝等南通民间艺术.

史玢诺说:“《甲午余硝》中,多媒体投影、舞蹈演员表演与音乐完美的配合,使观众切实感受到历史故事中的情景.我们在作曲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雅俗共赏.”

甲午海战一幕中,作曲选用交响乐来配合多媒体及演员的表演,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而在表现纺织场景的时候,整个曲调简单安静,细腻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庞大的交响乐、富有现代感节奏的音乐、民族乐器的演奏,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构成了整部剧的曲调风格,用现代感的音乐传承了历史,这正是《甲午余硝》的音乐特色.

如今,《甲午余硝》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完成了一次历史与艺术的完美对话.

“艺术是一种感受,我们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看懂,都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萧关鸿说,“唐闸是张謇事业的起点,我们在这里打造这样一部新媒体立体影像剧,试图让人们回到过去,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