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失落与艺术的突围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62 浏览:9513

特纳奖又被译为透纳奖,是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它的获奖作品总是处于争议中,观众对其不是极端地喜爱,就是难以理解,从来不会有人对其持默然的态度.1999年,翠西艾敏的展品《我的床》引来最大关注.凌乱的双人床上是污迹斑斑的被褥,周围散落着弄脏的内裤、避孕套、拖鞋等杂物.艺术家试图将做完爱的场景展现给大家.行为艺术家在床上的举动甚至招来了.2008年,特纳奖的获奖者马科莱奇回应那些看不懂他作品的英国艺评家们:“谁看不懂?我很难理解谁会看不懂,艺评家这群中产阶级趣味的人,他们要的是看上去像艺术的东西,而我的却可能看上去不像.”

“看上去像艺术的东西”与“看上去不像的东西”,西方现代艺术向传统的艺术提出了诘问.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看上去像艺术的东西,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品只是满足和回应了我们内心的那种惯性的话,这难道就是对艺术本质的把握吗?可是如果不是,我们又该以何种眼光来审视现代艺术的“离经叛道”呢?本文借助本雅明“灵晕”的失落以及他的“经验观”,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探.并就西方现代艺术的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下神坛的艺术

传统艺术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神坛之上,具有经典化、理想化、崇高化的特点.在欣赏这些艺术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艺术超出生活的凝练与升华下,内心获得启发和洗礼.但是现代艺术却将这种审美的传统打破.波普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在艺术中加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对于传统艺术的崇高性造成了消解.艺术家们从现实生活中的快餐文化、商业广告等取材创造出的艺术品泛滥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开篇提及的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更是突破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传统认识.

就像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本雅明以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例区别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一样.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布莱希特借助“陌生化”的手段,改变了观众在艺术欣赏时的地位.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戏剧欣赏者、局外人,而是通过戏剧家的手段被参与到戏剧中来.观众的主观意志在戏剧中得以发挥,不再是“他哭我也哭,他笑我也笑”而是“我对苦者笑,对笑者哭”.史诗剧引发了观众“震惊”的体验从而取代了传统的“膜拜”心理.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也在努力消解传统艺术所设下的条条框框.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灵晕”的概念.艺术品所具有的“灵晕”,强调艺术的此时此刻性、唯一性和膜拜价值.然而在机械复制时代,此时此刻性、唯一性和距离所带来的膜拜价值被展示性所取代.西方现代艺术都主动地表现出对于“灵晕”的摆脱,努力洗清传统艺术的痕迹.或者走向大众化比如波普艺术,或者走向让人难辨其中意义的行为艺术.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颠覆.

二、经验荒原

在《经验与贫乏》一文中,本雅明指出:“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显而易见,在1914~1918年间经历了世界历史上最重大事件的这一代人身上,经验贬值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的世界观和传统的经验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战争让人们看到了经验世界以外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的发生,使他们传统的经验受到质疑,因为经验从来不曾被摧毁的如此彻底:“战略经验被战术性的战斗摧毁,经济经验被通货膨胀摧毁,身体经验被饥饿摧毁,道德经验被当权者摧毁.当前乘坐马拉街车上学的一代人如今伫立在旷野的天穹之下,除了白云依旧,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白云之下,天崩地摧的原野之上,是渺小、羸弱的人的身影.”经验不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在任何想法面前都保持着沉默.这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思想重新洗牌.旧有的体系对人来说已经不可信了.并且“经验的贫乏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经验的贫乏.也就是说,是一种新的野蛮状态.” 在这样一种经验荒原状态下,人类被迫做出新的思考,寻找新的出口.审美经验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审美愉悦,获得生命富足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人们作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 随着经验的匮乏与危机,艺术作为受到人们经验影响的创造活动也将不得不面临着原来经验的垮塌和再建造.

战争、经济危机这些人类灾难而外的另一个造成经验匮乏的原因则是技术的巨大进步.度过危机,人们转而进入生产力空前发达的时期.“随着技术的巨大进步,一种全新的贫乏降临到了人类头上.在这种贫乏的另外一面,则是令人窒息的思想财富.这些思想财富已深入人心,或者说已经将人吞噬.” 机械生产时代为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充足和便利的物质基础.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信息、各种最新的科研成果,我们的生活越发地便利.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自己被淹没到技术所提供的种种便利中.物质世界正在绑架我们.到处都是物质宣告着它们对世界的占领.不是我们控制科技,而是我们被科技掌控在手.艺术品可以被无止境地复制、复现.蒙娜丽莎的画像随着印刷品遍布了整个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对其欣赏评价.传统意义上艺术品被膜拜的价值消失了,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灵晕”被展示性所取代.这种由于无从把握所导致的经验缺乏与之前的经验缺乏是不一样的.战争导致我们原有经验的崩溃,而这种新情况则完全让我们来不及去建立新的经验.

正是在这样一种传统经验失落的土壤下,现代艺术开始萌生、发展.

三、艺术的突围

现代艺术在经验荒原和精神惶恐的环境下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这种反叛也常让人觉得不适应而难以接受.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很难再用惯有的经验对其加以解读,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亲民性”让人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雅的.而如果艺术丧失了其高雅性会更容易让人对其本质感到怀疑.但是这种反叛却是在新的时代环境要求下,艺术自身所做的积极的适应与探索.艺术产生的这种变化恰恰表明了艺术并非是僵化的.所谓的“艺术死亡”也是不存在的.现代艺术只是为艺术开掘了另外一种可能,为艺术开拓了又一片生存空间.

不同于阿多诺等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本雅明更重在“立”.他理性地看待艺术在新形势下做出的种种“行为”.对于传统艺术他虽然持以肯定和留恋的态度,但是又不会因此而影响到对于现代艺术做出客观的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正在呼吁新经验.恰恰相反,他们希望从经验中解放出来;他们在呼吁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通过对其贫困――不仅是外在的贫困,同时也包括内在的贫困――纯粹而坚决地利用,以便其中能够产生出体面之物等他们‘吞噬’了一切――既吞噬了‘文化’,也吞噬了‘人’.”本雅明的这一设想对人类新困境下的突围抱有乐观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艺术持以悲观和单纯批判态度的人仍然以旧有的经验作为参照.而在新的情况下对于旧有经验的坚持和留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过于执着却也失却了发现新契机的机会.在这种新困境下我们所做的突围有很多可能性,而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对经验本身的超越.本雅明观点的意义在于直面人类面临的新困境.本雅明对于如何在“灵晕”失落的艺术中对传统艺术进行“复魅”还有独到的论点,此处不再进行探讨.

重新审视西方现代艺术,尽管艺术的膜拜价值消失,不可否认现代艺术也的确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艺术的思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