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48 浏览:44811

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课本(人教实验版)中的一首小令.题目虽然写的是“秋思”而实质上却是在抒发作者的悲秋怀乡的羁旅之愁.小令在当时被誉为“秋思之祖”(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可见其艺术性在当时是最高的.那么,它究竟妙在何处呢?让我们来对该诗作一下分析吧!

首先是小令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形成了连环式的对仗,在修辞上我们称之为“鼎足对”,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外在景物融为一体,诗中的每一种景物都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构成了萧索、凄凉、冷寂的意境,即以境写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悲落叶于劲秋”之感,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之黄昏下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景物,没有一点活力与生机,给人以无限的绝望,旅途中的诗人,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用回环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自己的内心感受交融在一起,达到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但是,在绝望之中,作者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那静溢、安乐、祥和的山区农家生活情景,更增添了作者的几分哀愁.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我们有必要去展开自己的想象.因为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想象和联想是创作的双翼,无论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都或多或少夹杂了作者的一些想象成分.阅读本小令之后,一个个场景便浮现在我们眼前:夕阳已经西下,山区农妇正忙于做饭,屋顶上正冒起了缕缕青烟,一会儿,饭做好了,她坐在门前,守望着丈夫和儿子的归来等看到这一切,作者联想到远方的亲人,他们那期盼、守望的眼神,怎能不令人伤心、泪下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滋味,此时的诗人正客居异乡,看到眼前人家的安居生活,更增添了他的思乡怀乡之情.西风徐徐,此时此刻,只有老马伴着他奔走在漫漫的旅途上.


本小令在创作方法上,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正面衬托与反面衬托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枯藤老树昏鸦”等句,正是运用了正面衬托的例子,藤条是已经枯死多年的藤条,甚至已经腐朽了,树是将近死亡的老树,还有那人间的报丧使者——乌鸦,在黄昏下,它乌黑的身影和令人心碎的叫声,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这叫作以哀景写哀情;然而,“小桥流水人家”又是运用反面衬托的例子了,山区农家那静溢、安乐、祥和的生活情景,和诗人目前的处境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就是以悦景写哀情.但是,不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宗旨都是通过写景来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怀乡之情.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样.马致远在本诗中表面上虽在字字写景,但却在字字传情.

文章最后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诗人想到自己远离家乡,浪迹天涯,劳碌奔波,前程未卜,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呢?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读书人要为功名不断奔波.世人认为“人生在世”“功名富贵”, 马致远为求取功名,经历漂泊二十二年之后,才做上浙江行省务官,这支小令,正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

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本小令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精炼.刻画是如此的准确,格调是如此的清逸,同时做到了句句押韵,音节是如此和谐.全诗仅短短五句话,却把情与景发挥得淋漓尽致.诗的前三句中,每一句均运用了三个名词并列构成一句,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枝节,没有出现一个虚词,使情和景结合得致密无间,互相交融.同时也借景传情,达到了高度精炼.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