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中的仿生学与意境营造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20 浏览:20109

摘 要 :在中国历代篆刻艺术作品中,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仿生学的意趣,通过模拟自然物象以营造意境.本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阐明这一艺术现象,并阐明其与甲骨文象形造字法的本质区别.且进一步探讨了篆刻艺术中的仿生学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美学原理及其创作规律.


关 键 词 :篆刻艺术;仿生学;生命意态;意境;刀法;以神写形

中图分类号:J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通过对历代篆刻作品的研习,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篆刻作品中的某个字,或一个或多个字的某些笔划被处理成自然界中某个具体形象或与某个具体形象相类似,以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笔者姑妄称之为篆刻艺术中的仿生学.那么,这种所谓的仿生是不是就是甲骨文中的象形造字法的再现呢?这就涉及到仿生与象形的辩微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篆刻艺术中的仿生与甲骨文的象形是不同的.

首先从两者的概念进行辨析.仿生学(bionics)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bios”(意为“生命方式”)和字尾“nic”(意为“具有等的性质”)构成的.那么其字面意思应为“具有等性质的生命方式”.表现在篆刻艺术作品中,其所模拟的应是一种自然万物内在的性质及生命意态,而非仅仅一个形状、形态.而象形是一种造字法,更重要的是为一种实用层面上的表意、记录和交流提供支撑.许慎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

其次,篆刻中的仿生,有的是甲骨象形文字部分或全部的回归,如程邃的“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图1),其中“酒”字状似酒坛,和它的甲骨文写法非常相似.更多的则是根据印面文字的内容,由作者创造出的一种具体形象,与这个字本身的甲骨文写法并无关联.

最后,书法篆刻领域的仿生现象,因其与笔法、刀法以及章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这就更与象形拉开了差距.在篆刻创作中,刀法、线条对自然物象生命意态的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陈豫钟的这方“书带草堂”(图2),“草”字以切刀为主,碎短徐进,竖线条向上勃发.

图1 图2

至于仿生现象和肖形印、鸟虫篆的区别,则是显而易见的.肖形印是一种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古代玺印.而鸟虫篆又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郭沫若认为鸟虫书是“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周代彝铭进化观》).

仿生现象在先秦两汉的古代玺印中不多见,直到篆刻艺术走向高峰的明清及其以后才常有发现.如清吴熙载的这方“梦里不知身是客”(图3),其章法匀落有致,虽是一方多字印,却毫不觉拥塞.又如赵石先生的这枚“斗间”(图4),“斗”字极具创造性,下面的两个线条缩短成两脚,上面拉长并作盘曲,并有粗细变化.

图3 图4

再看一方古玺印.如汉代的“安西将军司马”(图5),竖线结尾酷似马蹄,尤其以“安”字为典型.“将”字有的线条上有点状凸起,刚柔相竞,蹄声入耳.在篆刻艺术没尚未走向自觉的先秦两汉,或许这样的艺术作品并非有意为之,甚至有些效果也是偶然所得,但这意境却带给了我们美感和启迪.

图5 图6图7

还有一些印章,在是与不是之间,营造一种不似之似的意境.如清黄士陵的“家在庐山第五峰”(图6),无具体物象,但线条穿插恣肆.又见邓石如的这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7),上部和右侧游动的线条,左侧干净的留白以及挺拔的直线,真个壁立千仞,水流湍急.

在这些印章中,在配合形象创造的同时,线条刀法当然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邓石如这方为例,线条的刚和柔的对比,曲线大形态上的流畅、细微处的略显滞涩对表现似流水的形象真是恰到好处.论及刀味,最典型的莫过于齐白石,如这方“天涯亭过客”(图8),“亭”字得其形,留白有原野苍茫之感,而冲刀产生的挺拔苍劲的线条与之融为一体,给人以洒脱、苍凉之美.与之相映成趣的有赵之谦的“铁面铁头铁如意”(图9),钝圆的线条,三个“铁”字中刀戟钩叉的形象变化,有一种通篇的混沌、憨顽的意态.

图8图9

或许有人会说,仅从形的研究入手,毕竟没有脱离形而下者,未免失之于末流.如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终归不及石鲁的“以神写形”说高妙.从篆刻家创作过程来看,又何尝不是“以神写形”呢?石鲁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1〕表现在篆刻创作的仿生学,其过程应是根据印章的文字内容领略其所表达的意境(神),在对意境(神)充分体悟的基础上(即形成“我神”),再选取自然万物的形象(他神)进行创造,化而为恰当的具体形式以表现之.即庄子所谓“以天合天”(《庄子.达生》).石鲁说:“故我之观物,先神后形,由形而后神,神先入为主,我则沾神而穷形.”〔2〕整个过程是“神-形-神”.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脱离具体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而空谈“神韵”都是不可能的.

在充分领略了篆刻艺术的仿生学带给我们的美感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利用仿生学手法进行篆刻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篆刻是刀的艺术,所谓“印从刀出”.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刀法和文字境界的统一、融合.将文字的诗境、图形的画境统一在刀味之中.这就是篆刻艺术区别于绘画、文学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其独具魅力之所在.

其次是要在整体上把握文字内容所表达的意境,在确定整体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形象的设计,可以是具体形象,也可以是“不似之似”,无论是哪一种,都应为整体怎么写作.

最后一点是在对自然物态的模拟中应把持适度原则.过犹不及,文字章不同于肖形印,形象刻画太过具体就会失去虚空灵动之美,似与不似之间徘徊方有回味.高日甫论画歌曰:“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便是点到了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总结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终归是在具体形象中寻找抽象精神,在抽象形态中寻找具象对应.观者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弋,艺术作品在似有还无、若即若离之间创造一种审美心理张力.好的作品会是浑然一体、藏而不露的,即所谓的“不露艺术的艺术”.〔3〕借用钱钟书先生的文论:“等诗中用字句妆点,比方衣襟上插鲜花,口颊上点下了媚斑,要与周遭的诗景,相烘相托,圆融成活的一片,不使读者觉到丝毫的突兀;反之,妆点不得法,便像等门牙镶了金,有一种说不出的刺眼的俗.”〔4〕篆刻的创作中亦然.局部的形象创造应融合于整体氛围,要把每个字的每一点横撇捺、每一处物象模拟都调和在方寸之间,让“印”的整体意境来支配这点横撇捺的创造.

注释:

〔1〕〔2〕石鲁,《学画录.造型章》,《石鲁艺术文集》153页,

〔3〕〔4〕钱钟书,《落日颂》,《钱钟书散文》,94页,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