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斯宾塞的艺术游戏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99 浏览:117282

摘 要赫伯特斯宾塞的艺术游戏说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剩余精力说、模仿说、练习说以及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核心内容涉及游戏与艺术审美活动的关系.把斯宾塞的游戏说理解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其实是一种误解.斯宾塞的思想受康德和席勒影响很大,但其自身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关于游戏、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理论.斯宾塞不仅把剩余精力视为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且把精神上的自由视为艺术创造的核心,这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关 键 词 :斯宾塞 游戏说 剩余精力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是艺术史上“游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旨在对斯宾塞的游戏说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合理内核与所存缺陷.

一 斯宾塞游戏说的基本要素与批评

在内容上,斯宾塞的游戏理论可以归结为动力论上的“剩余精力说”和性质论上的“模仿说”、“练习说”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方面.

1、“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如果把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同席勒的“剩余精力说”做一个对比,可以看出斯宾塞很明显受到席勒的影响.对此斯宾塞本人也不否认,但其实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斯宾塞与席勒提出剩余精力说与游戏说的出发点不同.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了“剩余精力”的概念,其目的是怎么写作于他的美育思想.席勒把美视为人性的完满实现.他主张从人的审美教育入手,以人道主义思想,来完善人的道德人格,实现人性的完美.为此,他提出了一种将“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结合起来,使之变为“游戏冲动”的主张.当我们摆脱了任何外在与内在的压力,去做一件自己高兴做的事情时,我们就获得了“游戏冲动”.这种“游戏冲动”就是美的内容.

与席勒一样,斯宾塞无疑也是一位艺术教育论者.他著名的关于“审美文化”的思想,即是在《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他的“剩余精力”说的目的,也怎么写作于他的教育思想.

剩余精力说见于他的《心理学原理》第二卷第十章《美感》,是从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心理学在斯宾塞的思想体系中从属于他的“综合哲学”体系.作为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强调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目的是要用自然科学的规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于艺术和审美,他将自己对社会规律的生物学和机械论解释,带进了他具有实证主义性质的美学理论当中去.可以说,对艺术产生影响的并不主要是斯宾塞的美学观,而是他的社会学及其自然主义的人的概念.

斯宾塞的剩余精力思想还有另外一个独特之处.席勒只认为动物的游戏来源于剩余精力,但并未将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也归结于剩余精力.相反,他认为剩余精力不足以解释人类的游戏,人类游戏冲动的产生基础应当是想象力与智力水平的发展.与此不同,斯宾塞极大地强调人是一种高等动物,和很多动物有众多相同的特点.认为动物的游戏同人类的游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动物的游戏来探讨人类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问题.在斯宾塞那里,游戏的能力把人置于和动物界的其他代表平起平坐的地位.

从生物学角度看,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游戏的确同剩余精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动物而言,如果它们的精力都消耗在满足生理基本需要上,那基本上不会产生游戏的冲动.人的游戏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但是,在人类游戏产生的诸多因素之中,剩余精力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早已为众多学者所论述.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考察澳洲土著布须曼人的原始舞蹈时曾经写道,“布须曼人不到他们食饱的时候是不跳舞的,食饱了以后,就在月光下到村庄的跳起舞来”.如果可以把原始人的这种舞蹈看作一种游戏或游戏雏形的话,那么人类学家的这些论述,无疑明确表明了剩余精力同游戏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克思也曾指出:“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而只存在着它作为食物的抽象的存在,同样的,事物可能具有最粗陋的形式,并且不能说,这种饮食同动物的摄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这说明人只有吃饱肚子,有了剩余精力之后,才有可能欣赏周围美丽的景色,也才有可能从事艺术活动.

2、模仿说

对游戏与模仿之间关系的研究,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在《理想国》第五章中认为,游戏与模仿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年人的活动,吟游诗人在作品中模仿英雄的言行,演员则模仿给予他启示的缪斯女神.引导儿童学习应当通过游戏,而不应当通过强迫.这种观点侧重的是游戏与艺术的社会功用.

斯宾塞则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游戏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从他给游戏下的定义“一种在缺少自然练习的情况下,生命体为了释放剩余精力而对实际行为进行的模仿性活动”中可以看出,在斯宾塞的眼中,“模仿”是游戏的性质之一.高等动物的过剩精力如果没有机会发泄于实际的活动,就会发泄于无所为而为的实际活动.

例如,狗和其他凶禽猛兽的游戏,是由检测装捕猎和佯装格斗构成的,而儿童的游戏――照料玩偶,装扮客人的游戏等,都是模仿成年人的活动的戏剧表演.在斯宾塞看来,相对于用来完成谋生任务的“真正的活动”来说,游戏只是其“表象”或“模仿”.这种模仿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生物体对于自身活动能力的一种练习活动.

二 斯宾塞游戏说的核心内核――游戏与艺术审美活动的关联性

斯宾塞“游戏说”的核心涉及的是游戏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活动与游戏的基本特征问题上,斯宾塞深受康德的影响,认为游戏同审美活动一样,二者的基本特征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无利害性.他在《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我们称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


这样,审美活动和游戏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级的游戏.审美活动为人类的高级机能提供消遣,给他们的剩余精力寻找找寻出路,而游戏则给人类低级机能的释放提供途径.而从为生命怎么写作的实用功能中独立出来,是获得审美特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换句话说,游戏与审美活动均无实用目的,二者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

美感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另一个证据,就是诸多美感均来自于对理想或现实事物的凝神观照(contemplation)之中.在这种观照之中,意识远离重要功能,这不仅意指伴随游戏的意识(譬如对美的色彩或声音的享受远离那些功能),而且意指凝神观照中的事物.这类事物不是我本身的“我”的直接行动,也不是事物给了这个“我”的直接印象,而只是由行为、特性和感觉的凝神观照活动引起的第二性的印象.在这里,同重要功能的脱离,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在游戏和审美感觉之中,“意识并不被最终的利益所直接或间接占领,而是由作为满足的直接来源的事物本身所占领”.

三 斯宾塞游戏说核心内容:涉及艺术的起源还是性质

长期以来,斯宾塞被看作关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要想论证艺术是否起源于游戏,是个非常复杂的课题,需要大量的人类学、考古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支撑.由于这一命题难以得到证明,一直备受怀疑.而斯宾塞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备受批判.人们往往会以“它抹杀了艺术的社会性”而断然否定这一命题.实际上,斯宾塞虽然承认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也不能说艺术等同于游戏.因为这并非斯宾塞艺术游戏论的核心内容.

我们应当看到斯宾塞游戏说的理论价值,当然也不可否认,斯宾塞的游戏说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他顾此失彼,一方面夸大了剩余精力在游戏产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例如,斯宾塞的学说无法解释游戏在物种、性别、年龄以及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作用及其差异.

另外,由于斯宾塞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并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性质问题,导致了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但无论如何,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再者,在论述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机制之时,斯宾塞不仅把剩余精力视为艺术活动、艺术娱乐性与审美性的重要条件,而且把精神上的自由视为艺术创造的核心,这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也是富于启发的.

作为游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斯宾塞的美学思想及其意义依然值得认真研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在作者整体思想的语境中、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去研究,而不应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

[1]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作者简介:马振涛,男,1973―,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学、文学翻译理论,工作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