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本体取向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60 浏览:84404

中国水墨人物画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既重视形,又不拘泥于形的约束.要求画家在“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下,面对客观形象,讲求形象统一,发挥创造性,主观能动地表现自然.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本体取向不仅指过去所积累的经验、传统和精华,也包含从传统笔墨技法基础上所发展和创造的更多元化的表现技法.只有如此认识笔墨造型,才能对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帮助.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中国水墨画没有以与客体对立的立足点去观察、测量,准确描绘客观物象在视觉上“真实”形象的传统.所以中国没有发展出等同于西方的块面、色彩、光暗、体积、空间、等再现客观形象的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是以画家的主观情思进入客观物象之中去体悟、发现其情趣、韵味、神采和精神,再予以表现.很明显中国传统绘画否定客观再现的观念与方法,所以,中国水墨画从来没有西方式的严格的写实主义.西方绘画是视觉上追求绝对真实的“模仿自然”,而中国绘画则是画家以心智情思创造了与真实有距离的意象.所以说,自然万物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过程中要经历一番画家用心体悟和用中国画特殊艺术语言――笔墨加以编排,最后形成与现实大异其趣的艺术形象,才能被认为是中国画艺术造型的体现.


1.水墨画笔墨造型技法

水墨画笔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应当说,笔墨是以一种形式构成的形态而存在.一方面,与西方抽象绘画有着相似之处.笔墨的抽象不但超越单纯的形式意义,体现着形式与内容的整合特征,而且水墨画笔墨以书法艺术的贯通综合为据点,在用笔墨造型过程中要比抽象更富于明确的内容蕴含,更具有文化性和历史特征.另一方面,水墨画笔墨,又不像西方的画法从客观的极端具象写实发展到主观的极端抽象,它从来就是画家主体与客观物象的融合.笔墨的最高要求是体现物象的精神气韵,表现物象的生动与精妙,同时又表现画家主观的情趣与意图.因为笔墨既要表达物象的情态、形象,所以笔墨要能“应物象形”;笔墨又要抒发主观情思、意趣、气势、风采,所以笔墨要逸兴遄飞.二者浑然一体,有机地融合.

笔与墨在悠久的中国传统绘画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表现技法.在用笔过程中,不仅受制于客观人物物象,而且还要受水墨人物画用笔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使用规律.如用笔的中锋、侧锋、偏锋、散锋、顺锋、逆笔等,加上快、慢、提、压、顿、挫,建构出了中国画独特的笔墨造型技巧,以此表达宇宙万物的“道”的体悟与艺术创作者“心”的抒发.这方面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在用笔上具有统一性,经过两者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所包容的内涵十分深奥.研究其内在的规律,得心应手地掌握好用笔的方法,是画好水墨人物画的关键.

墨,作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语言,在笔和水的作用之下,产生了浓、淡、干、湿、枯焦、渴、润,以及积墨、泼墨、宿墨等技巧.这些技巧,呈现出视觉上丰富多样的形式,并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映.如大小粗细、长短方圆、横竖曲直、轻重简繁、厚薄偏正、虚实动静、疏密聚散、张弛开合、敛放缓急、刚柔疾徐、涩滑荣枯以及严谨与放逸、柔嫩与老拙、朴素与浓丽、清净与繁富、苍劲与妩媚、明晰与模糊、锋利与钝滞、磅礴与优雅等.

用墨的变化与丰富根源在于用笔.当然,墨还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形式价值.墨不但存在于黑白、明暗的客观组成关系上,而且由于纸的特殊渗化性能及水的运用,还可以从既定的笔迹形态中游离出来,形成了中国画特殊的墨趣效果.

中国水墨人物画通常以浓墨作为整幅作品的精神统帅,所以运用要求明确,下笔肯定.无论是线还是墨团,都应与周围上下对比,注意与周围的呼应关系,既要防止墨的单调僵硬,也要防止墨的孤立和画面的不协调.在造型过程中,淡墨主要是用来作为烘染铺垫,起过渡作用.淡墨平和丰富如果使用得当,将会出现各种丰富含蓄的艺术效果.淡墨要达到淡而厚重,是要靠用笔的变化来完成的,笔实则墨沉,笔浮则墨飘.

用墨除了掌握浓淡之间的对比之外,墨的干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幅画中全用湿墨则无力、无骨、无神,如到处用干笔,画面又干枝.所以,一幅画里干湿要兼顾,只有二者兼顾才能见笔见墨,具有神采.即使整幅画面运用低调的淡墨,在一些关健的地方也要使用一些干笔.干笔往往是画面的眼睛,是神化之笔.

2.水墨人物画的造形

说到水墨人物画的造形,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叫造形.“造形”在某种程度上常和“造型”通用,但细细体味起来,“型”往往有某种“类型”的含义,指的是造形与笔墨、色彩综合成型后的画面形象,而“形”则专指形状,造形就是通过一些有规律的造型方法制造形状,它包括有模仿复制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客观物象的画面创造.造形行为的本质意义与价值首先在于造形本身.

谈论水墨人物画的造形问题,离不开中国画的笔墨问题.这两大基本问题连带着三个基本关系:(一)是造形和笔墨的关系,(二)是形神关系,(三)是墨色关系.其中,笔墨和造形的关系是水墨人物画的基本关系,造形连带着形神关系,笔墨连带着笔墨和色彩的墨色关系.水墨人物画的基本范畴和课题,基本上涵盖在此三大关系之内.其中,造形和笔墨的关系是所有其它关系的基础,而形神关系是其它关系的主导.就目前水墨人物画的创作现状来看,解决造形问题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在中国画学界,大家对于笔墨问题的研究要大于造形问题的研究,有关中国画造形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一整套有体系的完美的学问,对于水墨人物画造形的独特性质也缺乏更富理性的系统研究,而水墨人物画又是一个必须讲究造形的画种,没有造形作基础,笔墨问题就会没有着落.中国画水墨人物的造型,追求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悟对神通”,达到主观精神上的交融,即炼形造型.中国绘画的载体形式“笔墨”,恰当地适合了这种造型方式,“笔墨”承载起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

水墨人物画所使用的专有绘画语言是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论这语言是传统的文言笔墨语汇,还是现代的白话笔墨,笔墨这一基因是不可置换的,水墨人物画的性质不可能发生变化.但笔墨语言不是一种客观性的绘画语言,它是由毛笔水墨这种工具材料的使用而产生的一种以线墨为特征的工具性语言,是历史文化积淀下来并代代相传的一种程式性的符号系统,因为笔墨语言的特殊性,它必须寄生于一种具有适合它自己表现的造形宿主之上,这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造形就是线面造形,它比较适合于笔墨的骨法用笔.这不是一种任意的选择,而是由于笔墨的特殊要求而成就的特殊造形样式.特别是在笔墨语言从农业文明的工具文化向信息文明中的视觉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对于水墨人物画的线面造形的研究就显得更有意义.中国的水墨画是一种自由艺术.笔墨的构成,具有动态的性质,随着心态、状态和感觉的变化,毛笔会产生种种情绪化的线条,各种性格的笔触,忧伤、欢快、痛苦、忧郁、欢愉这些情感都会自然流露在笔法之中.

3.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本体取向

对画家而言,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最本质的部分在于画家面对大自然客观物象所获的感兴,在心中形成取向.当然,取向的最后完成还在于画家通过艺术语言的表现.此时,艺术语言的表现不是孤立机械的物理运动,而是在画家情感抒发的驾驭下,对笔墨进行有机的综合运用,最后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欣赏者构筑出了一个想象空间.

中国画家对形的追求在于对“神”的传达,画家对形的追求不在于对客观人物形象的真实描摹,而是在取向的形成过程中主客体的侧重关系.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艺术,在画家主体与人物形象的客体关系不能像西方传统绘画那样,完全侧重于人物的真实写照,执着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下静态实相的具体刻画.为了达到视觉上所画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画家对形象的观察和表现必须是准确、细微和深入的,既使画面人物形象产生生动的效果,也是建立在人物形体结构和比例准确的基础之上.此时的画面形象虽然如镜子中的反映,但缺少了意趣.由于画家主体与人物形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过分相似,导致画家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太近,创造不出审美意象.另外,画家也不能过分醉心于自我意识或潜意识的恣意发挥,检测借纯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的形式元素,去追求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使艺术完全成为一种极端个人化的形式游戏,很难为人所认识和接受.

.

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主观表现过重,会弱化客观形象的整体特征,失于自然.描摹客观形象过于充分,又会流于俗媚,失其“神”.因此,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对自然形象外在具体形貌的刻画,而在于内在意蕴的传达.

中国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本体取向同样是由点、线、面、色彩等抽象元素构成,具有抽象性,但不同于西方现代绘画中康定斯基、波洛克的“热抽象”或“主观抽象”,也不同于蒙特里安的“冷抽象”或“客观抽象”.它的抽象形态与自然形象的对应不直接明了,自然形象是隐藏和包含在抽象形态之中.中国水墨画意象造型的抽象性,犹如中国书法艺术,将大自然中的对比、和谐、动静、韵律化入点画的提按、大小、疏密、轻重、徐疾、粗细中.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形象依据自然形象变化而来,它是通过对具体的自然形象加以概括,使之理想化、艺术化,既合乎抽象认识,又具有具象形态,即我们所说的取于客观,形成于主观,复归于客观.这后一种客观,便是成为艺术形象的取向.表现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具慧眼的审美发现.因而,表现的首要特征是独创性.若一个艺术家不去热烈地关注生活、拥抱生活,在创作中不去追求表现的独创,不去追求最本质赋予生命和具有灵魂的东西,而是机械、孤立地玩赏笔墨的小情趣,自赏看家的笔墨工夫,岂不舍本逐末

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神韵的产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刻画,反过来,形貌的把握同样需要对其内在精神的领会,两者缺一不可,不然就难以达到所期望的造型目的.

水墨人物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出异彩的奇葩,是中国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卓越贡献.水墨人物画在解放后获得很大的发展,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兴旺景象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突出的进步是重视素描速写的训练,许多作者具有很好的造型能力,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作品.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该进一步提高水墨人物画的艺术性,发展、创新,为人类和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笔墨当随时代”,风格、形式的稳定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水墨画艺术本身的要求.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种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和吸收,这就得虚心学习.必须借鉴一切有益的东西,包括借鉴学习西方的现代艺术.必须予以重视,加以研究,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们时代的艺术发展.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画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使绘画艺术的内容、形式、题材和形象,都不受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完全制约,而是更自由地表现在幻觉中洞察到的表象.这种表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各种具体事物在画面中形成统一的形式结构,从而显示一定的具象,也可以是纯粹的抽象图式出现,形成“似与不似,若即若离”的造型特征.

总之,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本体取向问题是一种专门的学问,许多年来我们的水墨人物画及造型实践还是以经验为主,系统地学习造型实践艺术本体取向的高度和深度的理论总结还不够,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进入21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更加尊重艺术规律,更加关注社会,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融会中西,张扬个性,创造出当随时代的优秀水墨人物画.

(本文系2008―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项目《现代水墨画创作与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