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23 浏览:9111

【摘 要】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民间艺术遭遇日趋没落的尴尬境地.因此,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艺术教育在当下蓬勃发展,文章主张通过高等艺术院校保护民间艺术,可以从课程、教材、科研、博物馆等方面开展具体的措施.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 保护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师徒传承,口传心授,鲜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人才.而如今,保护民间艺术刻不容缓,蓬勃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却是极好的契机,高等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

艺术的教育功能与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具有审美价值,亦有教育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对语言文字尊崇文以载道.如唐代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中说:“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①对绘画类造型艺术也强调存鉴戒的作用.如三国时期曹植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②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③他把绘画的功能提到新的高度.

古代的艺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与现代的艺术教育有很大差别.中国艺术教育开始于近代.一般认为清末的工艺教育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开始,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陈之佛等人是中国第一批现代艺术教育家,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十余年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规模惊人.高等艺术教育包括很多层次的院校,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之外,还在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单科大学等学校下设很多艺术类、设计类的二级学院,从2007年之后,全国每年招收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校都有一千多所,每年录取的艺术类考生都在50万人左右,可见中国当下艺术教育的巨大影响.

民间艺术及其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民间艺术一直是俗文化的象征.古代因为社会等级因素,将下层百姓创造的艺术称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紧贴老百姓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形式,渗透在百姓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消费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走向衰败乃至消亡.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任由精神文化的没落.自20世纪后半期至今,社会各界都号召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以期民俗文化的延续,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民艺学家张道一倡导建立“民艺学”专门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性质与定位、功能与作用、流传与传承、类型与风格等,强调民间艺术是“母性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虽然表现得粗糙一些、单纯一些,没有宫廷艺术那样富丽堂皇,也没有文人艺术那样精细雅致,但民间艺术更鲜活、更质朴、更淳厚,更富有生命力.她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④

民间艺术的保护光靠创作者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多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基本上靠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基本上没有学校教育传承.这使得民众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工程,需要各界的助力.而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无疑可以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途径,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1903-2002年)先生早在1986年“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上就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希望“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我国民间文化史和民间文化学的研究工作,并及时公布此类研究成果;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间文化的讲座,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⑥很显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民间艺术之中,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冯骥才的带领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巨大努力,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民间艺术保护”的观念.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保护民间艺术方面应该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

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在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和讲座,讲民间艺术引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普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强化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广义来说,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等,狭义来说一般指造型艺术,如皮影、泥塑、年画、农民画、剪纸、面塑、糖画、风筝、刺绣、印染、玩具、木偶、戏曲表演等内容.这些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加入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将会直接启发艺术创作或者设计创意.其实现代艺术的很多创作手法都是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正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⑦ 第二,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可以为民间艺术保护培养专门的人才.在这方面,美术学院一直走在前列.1980年,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培养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1994年,又在民间美术系基础上成立民间美术研究室.2002年,以民间美术研究室为基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4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美术史论系的基础上成立文化遗产学系,隶属人文学院,包括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美术考古、书画鉴定、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等五个专业方向.美术学院的例子值得我们去推广.除了这种长期专业教育之外,还可以开设短期的民间艺术培训班,教会学生相关的民间艺术知识和实践,让其考取一定的资质认证,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各地美术学院其实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便利性,完全可以把艺术教育和当地的民间艺术保护结合到一起.如天津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等当地民间艺术,西安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凤翔泥塑、安塞剪纸、关中皮影等民间艺术.

第三,加强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民间艺术在历史上是很少有文人专门为此著书立说的,其传承仅仅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有关民间艺术的知识也不被社会重视.在媒体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教材建设,以扩大民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重视.对于学校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方面的教材配合相关的民间艺术课程,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方面,除了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研究之外,还应该加强地区性的民间艺术研究,可以从民间艺术的起源、历史、社会学意义、民俗学意义、艺术特征、保护与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进行深入研究.从网站可知,自2007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的评审由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课题类别和资助力度也进行大幅增加,有利于高校和有关机构进行更多的民间艺术研究,也取得很多研究成果.略举几例:如2010年结项的《传统手工艺生态化保护策略及管理规范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结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与研究――丝路及运河沿线会馆建筑艺术设计与装饰的人文内涵探析》(安阳师范学院)等这些高校艺术类科研项目的研究都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加强建设艺术院校的专题美术馆、博物馆.在艺术类院校建设主题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有效地促进民间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也直接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师生艺术创作的启发.博物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物态的民间艺术存放在展厅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公众的参与互动,切实地发生社会影响.保护民间艺术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活态传承”,但博物馆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北京服装学院于2000年建成民族服饰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展示于一体,上万件民族民间服饰,还设有供公众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技艺、互动交流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笔者所在的西安美术学院于2003年建成西部美术馆,成为展示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窗口,还兼有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责任.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博物馆出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之中,这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还能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创作的互动,扩大高等艺术院校在社会上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影响力.


结语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需要社会各界去努力.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看,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可以给民间艺术提供良好的和展示平台,也可以促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需要加强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在路上.

注释:

①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1.

③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3.

④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3.

⑤李绵璐.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4.

⑥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⑦转引自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6,47.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