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窑的艺术之美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9 浏览:8501

摘 要:马口窑作为湖北民间的陶瓷工艺,发端发展来自于民间,充分发挥了所在地区原材料的特点,非常完美的结合了客观条件和湖北地区的乡土人情.虽然从造型制作到纹样装饰都没有官窑精致细腻,但其独特的意蕴和内涵却联接着黄土大地.朴实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手工艺趣,莫不是民间陶艺的本源.马口陶器一直都反映着原始而朴素的美,回归最简单最本质的自然,更是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 键 词 :马口;刻划花;朴素;八仙坛

我们总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就人类至今的生存发展来看,到处都是陶瓷的身影.陶瓷这一古老的艺术虽然并肩生活器物和工艺品,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人类古往今来艺术领域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较之其他纯粹器物,陶瓷有着丰富鲜明的文化目的,表现在其造型纹饰并不为实用而存在;另一方面,较之纯粹艺术品,陶瓷又有实用目的,表现为功能的普遍和多样.正式这种把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的关系中,陶瓷器物反映出人类在基本生活之外更有着对于精神的向往,体现着一种艺术品和实用品都不具有的双重意义.正是如此,陶瓷沟通了古代和现代,也连接着生活和艺术,就我看来,再也没有其他艺术能像陶瓷这样将实用于审美结合的如此紧密,又能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上留下如此长的印记.

劳动人民利用陶瓷创作属于自己阶级的文化,这就是民间陶瓷的由来.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的地域差异使得民间陶瓷呈现除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在一定的地域,因为地理因素和人文环境,加之制作器皿的观念、方式、技艺等主观因素限制,使得创造出的陶瓷有着地域内人民的文化性格,流淌着当地文化演进的前进血液,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民间运动造成的审美标准构成了彼此截然不同却又统一的地域特征.研究民间陶瓷,要了解民间制陶人世代生活的土地,因为那里的文化形态、自然环境将他们孕育其中.乡土文化与草根信仰相互融合,在其中不难发现制造美得源泉,同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对陶瓷也有很大影响.民间制陶人从生活中来,在平凡中完善了对于陶瓷社会功能的认知以及装饰程式性的意义,一边是手中的泥坯,一边是故乡的生活,再也没有人会比他们更了解来自泥土的美.民间陶瓷的烧造,都是就地取材,也是因材施艺.完全由地域所能提供的一切为其准,原料无疑都是粗糙的,也正是因为地域材料的限制,各种民间器物外观不尽相同.在湖北,工匠们的方法更为简单直接,往往就地取泥,一次拉坯,以剔划手法将所见生活自然美景和民间传说刻画其中.其中,尤以湖北汉川马口窑最具代表.

马口窑作为一种民间的陶瓷工艺,发端发展来自于民间,极大地保持了淳朴自然的气息.追求合理方便的民间工艺逻辑在马口窑身上自然得到很明确的验证,由于湖北地区土质粗糙,同时含铁含锰较高,导致胎色粗暗,所以民间匠人常常采用刻划为主要装饰方式,这也形成了湖北民间陶瓷的独特风格.马口窑出品的陶器往往胎质粗糙且涩,做工不甚精细,釉面不光滑,或有开裂、剥落,纹样大气并不精美.这种粗狂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析,从湖北土质的客观因素和人文环境而言,胎体粗涩或代表了材质天然,工艺不精或传递除了质朴的情怀,而釉色裂开剥落则是随意而简练的处事态度,这一切提供的是一种能明确唤起我们经验感觉的自在惬意,是于自然原始相生相应的景象,仿佛能嗅到田间的乡土气息,又似乎能从粗糙胎体上想象老妇手上的老茧.这都是本真倾诉的需要,联接地气,踏实有力又不失和蔼可亲.由于马口陶充分发挥了湖北地区原材料的特点,非常完美的结合了客观条件和湖北地区的乡土人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与实践,在马口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他们用铁皮竹片自制各种刀具,信手挥刀,寥寥数笔,往往就能刻画出花卉人物.

传统马口窑陶器的装饰方法以刻划为主,早期更是以刻、堆花位基本刻画手法,后期连刻带划,风格颇为潇洒,甚是不拘小节.图案往往是以“八仙”以及人物、花鸟等题材为主.保存至今的代表作有《八仙坛》、《状元打马游街》、《十八学士坛》等.由于江汉平原多以谷酒作为聘礼,陶坛也就相应成为了礼器,所以装饰花纹都非常讲究,多刻上八仙以祝愿家族兴旺,美观而别致.马口窑采用刻划剔,釉色是民间陶瓷普遍使用的朴实无华的单釉色陶瓷.“刻划花”是马口陶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在半干泥坯表面浸上一层白泥,稍微干燥之后就用竹刀或者铁刀剔除图案纹样,以便露出底色,同时在留下的白色部分用简练的浅纹刻划.这种操作方式带来的图案使得主题更为简洁和突出,更是有一种浮雕的立体效果.以“八仙坛”为例子,其步骤为:

1.先划出上下位置(中间人物);

2.以竖线分割为四部分;

3.勾勒出人物大形,再剔去周围部分;

4.剔刻出陶器口部的图案.

其中讲讲“水花”,“水花”是用一节竹枝,将其中一端的竹稍微砸开成蓬松的竹笔状,或者用橡皮绑在一根木棍上作为橡皮签子,趁着陶坯的化妆土未干时,画上花鸟虫鱼,往往需要快速一气呵成,其手法点、面、勾、划,如同大写意.以上操作要用力均匀,求稳和准:划要快速,笔力求苍劲不犹豫,痛快淋漓挥洒自若;剔地要干净利落、厚薄均匀;铁钩银划力透胎骨.非有十年以上功力和经验,否则不能得心应手.

下面主要谈谈马口窑的代表――“八仙坛”.其历史划分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造型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早期:自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这一段时间鲜有文字记载,县志也寥寥数笔,没有详细资料.从目前收集看到的实物资料来看,可以归纳为整体造型横宽接近正方,体型较为圆胖,后来愈加瘦长,没有了早期的稳重和力度.

中期:是八仙坛的盛期,应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这一段,这时的“八仙坛”器物造型比例协调,长宽比为2:1.5,肩部向下倾斜且外凸圆润,十分饱满,肩部周边一圈拍印花纹,图案清晰精致,刻画十分自由,用笔奔放连贯,一气呵成.人物刻画清晰、完整,线条连绵,气韵生动,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


晚期:1949年前后,社会动荡,马口窑水平受之影响极不稳定.八仙人物失传,由原来一对八人演变成只有四个人物,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竟然只刻两个人物,而两人也是大同小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更加写意更加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