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战鼓的艺术特点现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468 浏览:107324

河北正定“常山战鼓”是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河北省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具雏形.至宋元时期,表演已非常成熟.到了明代,常山战鼓在民间广泛流传.《正定县志》曾对当时的情景做过生动的描写:“城市村虚,锣鼓无虚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战鼓在最初只是用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后来演变为正定民间花会表演节目.河北民间花会的日渐盛行自然也就带来了常山战鼓的日渐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正定县委县政府对这一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在继承和保护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又结合正定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不断的丰富和创造,使“常山战鼓”重新焕发了生机.常山战鼓已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山战鼓的故乡河北省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鼓源于正定东杨庄村,原名为“东杨庄架鼓”.而“正定”在历史上曾称为“常山郡”,这样,正定就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

一、“常山战鼓”艺术特点、价值

常山战鼓是由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鼓的大小通常为以下四种:直径220厘米、高95厘米;直径140厘米、高85厘米;直径90厘米、高65厘米;直径29厘米、高25厘米.鼓面为牛皮制,鼓帮为椿木制.其他打击乐器为黄铜质地.各乐器数量的比例根据队员多少及队形变化需要而定.战鼓的表演方式非常灵活,鼓队规模可大可小,没有固定编制.战鼓有“原地”与“行进”两种表演方式.拍子主要以单拍子为主:1/4拍、2/4拍、3/4拍.间或会出现变换拍子,拍号变换频繁时,会出现一、两小节一换拍子的情况.节奏型多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小附点、大附点、附点后置、前八分后十六、大切分节奏多见.鼓谱的速度常标明每分钟有多少拍,对演奏有明确的要求,段落中间常出现变换速度.严格按速度标记去做,保证了演奏情绪上的准确无误.常山战鼓曲牌繁多,常由几个单独的锣鼓段子组合而成,主要有《大传帐》《二传帐》《大得胜》《猴爬杆》等,每首曲牌既可以单独击打,又可多首联合,组成套数.常山战鼓有领鼓与群鼓或群鼓齐奏两种形式.领鼓与群鼓常形成节奏上的模仿关系.小锣与小钹常常是节奏一致、同步的.主角鼓的节奏中间或有休止符出现,钹、镲、锣中的休止符明显要多些,但如果是以领鼓与群鼓的形式出现,鼓节奏的交替休止会相应变多.“战鼓”不仅只是音乐的演奏,还包括舞蹈的表演.乐与舞浑然一体,具有十分热烈的气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门以音乐为主,乐舞结合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击鼓面过程中穿插着击鼓边、击鼓框或两槌相击的方式,鼓点变化复杂有致,鼓点声时而清脆,时而又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山战鼓近年来有了相当大的改进,整理、创新了一些新套路,揉进了现代舞蹈的很多动作,突显出了时代的风采.如今的常山鼓手对表演形式、队形亦进行了大胆改进,使其更好的适应舞台演出,更富观赏性.在继承传统曲牌的基础上,正定人民又挖掘整理出《战鼓齐鸣》《十面埋伏》《胜利凯旋》等新的阵势和曲牌.

常山战鼓伴随各种民俗活动而形成发展,是正定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山战鼓与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分性.常山战鼓的曲牌、表演套路为当地创造并流传,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常山战鼓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形成了在不同的民俗礼仪性场合演奏不同套曲的针对性特征.常山战鼓的表演套路干脆利落,气势雄浑,音乐质朴、豪迈,具有显著的北方特征.常山战鼓是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不多见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常山战鼓的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研究我国民间鼓乐、鼓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弘扬古城正定历史文化、深入研究地方民族文化、民间习俗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对研究、丰富、完善中国音乐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常山战鼓”现代价值

(一)“战鼓”文化品牌价值


近年来,正定县地方政府、文艺单位立足挖掘弘扬本地优秀民间传统艺术,投入大量精力为常山战鼓提供舞台平台,并对常山战鼓进行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将战鼓打造为正定的标志性文化品牌,给正定带来了影响力、提升力,弘扬了古城正定的历史文化.“常山战鼓”已成为河北省的知名特色文化品牌.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打造河北文化品牌、展现河北文化形象,于2009年,从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中筛选出各个文化门类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其中既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承德避暑山庄,也包括以常山战鼓、武强年画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河北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质的归纳概括.

“常山战鼓”能够常盛不衰得益于我省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门的肯定与支持.常山战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北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形象,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常山战鼓”的培育和发展模式是河北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在创新、出精品、市场宣传和开拓上下功夫.以精品打造出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而带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战鼓”经济价值

在正定,常山战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常山战鼓走红之后,正定县各村鼓队更加积极踊跃,主动走出去,商业性演出越来越多,已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的文化产业.农民们既开阔了眼界,有了经济收益,又享受了免费旅游.常山战鼓已成为正定县男女老少引以为豪、各行各业都喜欢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常山战鼓”本身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它的独特性、艺术性、区域性等特点,极大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增加了正定当地的旅游收入.利用经济与非遗文化有机结合这一平台,将这些收入反用于常山战鼓的保护、研究与创新,形成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的格局.

(三)“战鼓”教育意义

近年来,我校将常山战鼓引入大学校园,使师生们亲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艺术魅力.通过练战鼓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认识到集体配合、协作的重要性.同时,这一活动增强了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很多师生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动中来.

常山战鼓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繁荣我省民俗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常山战鼓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求发展,使常山战鼓成为既有丰富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民族民间艺术.

注:该文系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河北文化品牌常山战鼓学术及实用价值的研究”(HB10UYS013)

(作者单位:杨娜,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刘丽梅,河北科技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