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当代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0 浏览:9964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当代艺术应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内涵至今在艺术界也未能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热钱”不断注入艺术市场,而且,在当代艺术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当代艺术”的自我界定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成为一个最滥用的词汇,它变得无所不包,换言之,不管哪种艺术似乎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当代艺术.

何为当代艺术?个人的看法是,能被看作是“当代艺术”的作品至少应同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个是从时间上看.一般而言,“当代”一词具有时间上的指向性,可以将“当代”理解为当下的、目前的,以此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在中国美术界,人们习惯将1978年作为当代艺术的起点.

不过,如果仅仅从时间维度考虑,我们仍然无法对当代艺术进行界定.原因在于,如果这样,过去30多年间出现的艺术都可以被看作是当代艺术.于是,当代艺术与学院艺术、“伪古典”、“伪当代”就无法区分了.所以,当代艺术应具备第二个要素,即作品的形式、语言需要具有现代性的特征,能体现当代人的视觉认知方式和观看习惯.

实际上,当中国的批评家在对过去30年的艺术现象进行归纳与界定时,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致的:一种观点是将80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90年代以来的则是当代艺术.之所以将80年代的某些作品看作是现代艺术,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大多是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风格进行简单的模仿,风格上不具有原创性.毋庸讳言,中国当代艺术在起步之初确实受到了西方现代或后现代艺术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形成也有内在的必然性.因为1978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基本的任务之一是背离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既定的学院传统,完成语言上的现代转向.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捷径就是向西方学习.故此,80年代那批被称为“现代艺术”的作品在当时特定的艺术史情景中,仍然具有当代性的意义.

所谓当代人的视觉认知方式与观看习惯,就在于当代艺术家要抛弃庸俗的社会反映论,超越简单的写实——再现模式,确立当代绘画的语言逻辑与修辞方式,形成自身的视觉表征系统,建构新的视觉观看机制.除了这两个要素外,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界定仍取决于自身的人文诉求.

概言之,当代艺术既区别于学院艺术,也与以“形式先决”为目标的现代艺术大相径庭,尽管它也追求语言表达的现代性和形态上的多元化,但更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需求,即当代艺术要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反思现实,批判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艺术与过去的批判现实主义仍有一些共同之处.

如果从上述三个要素审视,就会发现,那些唯美的、风情的、单一的写实类油画,那些只有花里胡哨的样式、个人图像、媚俗审美趣味的所谓的当代绘画其实都可以归入“伪当代”.同样,最近两年涌现的那种样式化的、“小清新”的、“政治正确的”装置、影像,其实也是另一种“伪当代”.只不过,与前者比较起来,后者在形态上更高级一些.


“当代艺术”泛滥的结果之一,就是导致“伪当代”的流行.而上述几种类型的作品之所以被看作是“伪当代”,原因在于,它们不仅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无关,而且也缺乏当代艺术本应具有的语言批判与文化批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