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55 浏览:80919

摘 要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及东北等地区.长调又叫长歌,其特点为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宜于叙事,长于抒情,内容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关 键 词蒙古 长调 历史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1蒙古族长调的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在蒙古族中民歌占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其他的音乐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蒙古语“乌日汀哆”是长调的意思.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翻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一些明显带有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就长调民歌本身而言,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的继承发展过程.因此,蒙古族民歌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以短调民歌为基础,以长调民歌为创新,长调民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也是蒙古族整体音乐文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2长调的艺术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这也是原始时期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从音乐形态学角度上看,字少腔长、曲调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是草原民歌的一大特点.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特征是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是抒情歌曲,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检测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 (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诺古拉”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蒙古族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的过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拉苏荣说,作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即是在这种爱的原动力作用之下产生与发展的.

3长调的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蒙古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和传唱,长调得到了世代传唱、流传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也存在着一些濒危状况.蒙古族长调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的产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抒发情感或是娱乐,蒙古族长调才得以产生并延续.如今,时怎么发表展了、社会进步了,草原上的人们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外界,形形色色的快餐文化扑面而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各种外来文化形式的浸染,浸透了劳动人民的才智、寄托了劳动人民的希冀和渴望、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欢乐的民歌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消亡,纯正的蒙古长调可能会走向绝路,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是社会意识方面,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至今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保护机制,也没有系统地盘点过长调流派的“底数”,应该尽快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研究和保护,改变口头传承长调的历史.

其次是理论创作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民歌理论、演唱技巧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从事长调艺术研究的理论人才更是一直空缺.

还有文化底蕴方面,演唱长调的人越来越少,原生态的文化土壤在退化.传统民歌得以产生的根和土壤正在消失.正如余秋雨在其著作《艺术创造工程》中指出:“ 对民族风格的把握, 还需要我们做的是,深入地竣通它的历史河道,清晰地了解它的祖祖辈辈所曾经历的豪壮和悲凉,并摸清这部历史在今天的积淀和选择的成果;踏遍它聚散生息的高山巨川,品味自然环境和它的民族性格的微妙关联;目睹并参与它的全部风俗活动,追溯它的原始形象和宗教观念;探察它的血缘系列和观念,领会它的人格意识和艺术喜好等最(下转第99页)(上接第82页)后,终于对它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所醒悟.深刻地表现这个民族的艺术作品,只能跃升到这个层次上了.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对客观实在性的把握,对深刻意义上的真实的把握.”民族艺术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作和生活历练中的精神表达,它与自然及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进化史正是在原生态的歌声中演进的.

最后是创作源泉及传承方面,社会的变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给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民族文化带来严峻的考验.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民歌的长调、短调都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如今,蒙古族长调、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风靡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被誉为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瑰宝”,成为世界音乐之林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