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中的抛接球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93 浏览:16609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中在谈到幼儿与教师的角色时用了一句隐喻――“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的确,在新课程中,教师与幼儿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在这里,抛球者和接球者只是两个平等的角色,这个球可能是由教师抛出的(此时的球可以界定为预设的提问,为活动而设的环境,计划性较强),也可能是由幼儿抛出的(此时的球则又界定为幼儿即时反应,通常出乎意料,突发性较强,一闪而过,较难把握,但是很真实).因此,在这个抛接球的过程中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了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抛接球的前奏曲――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互动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成幼儿的朋友,把握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互动学习.如:幼儿从河里捉了一些蝌蚪带入幼儿园,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求把蝌蚪养起来.在观察它的生长过程的同时,和幼儿讨论蝌蚪会变成什么长成什么样吃什么青蛙怎么叫的幼儿的回答千奇百怪,我便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一个“青蛙之歌”的音乐活动,幼儿兴趣都非常高,而且能在音乐活动中学习、掌握技能,并探索其他动物的声音,创造各种动物的动作等.因此,只有把握孩子的兴趣点才能从根本了解孩子的需求,从而使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抛接球的关键曲――抛接角色的互换

音乐教育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与幼儿的角色关系,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引导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音乐学习看成愉快而有意义的事.

1 注重师生位置互换

音乐教学中,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需要排列成各种不同形式,以缩短师生空间和心理距离.比如,在教学中,我喜欢和幼儿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有时我“领唱”,而大多数时间我乐做“伴唱”,让更多的幼儿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在进行歌表演中,我不会把我所编的动作迫不及待地教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编动作,这样我就会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2 注重师生权利互调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发球(提出问题),幼儿被动地接球(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幼儿的问题”,这样,表面看似幼儿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如:有时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给幼儿答案,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启发幼儿.让幼儿进一步领会其中的奥秘.在欣赏《挪威舞曲》时,我不告诉幼儿乐曲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去聆听,听完后,我让每位幼儿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幼儿根据自己对曲子的初步感受,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歌曲一开始好像谁在说话好像有小鸟在飞当中有一段好像很紧张好像有老虎来了我好像听到最后有谁在跳舞等面对幼儿提出的这些问题,我让幼儿再听乐曲,边听边思考,然后同幼儿一起讨论、解决,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乐曲的内容.最后我让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把整个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

教师将提问权下放,让幼儿主动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幼儿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幼儿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幼儿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动力发掘出来.同时,幼儿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

3 注重生生之间的互换

在音乐活动中通常存在着某些定势――教师总把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发展,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去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小铃和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三、抛接球的进行曲――抛接球的艺术

在音乐活动中对于这个球如何抛、什么时候抛、以何种力度抛、以何种方式抛,幼儿才能更好地接住、接好,这里有很多的艺术,需要教师在平时多制造技术球,多进行抛接球练习.

1 制造“技术球”的艺术

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要运用技巧,制造一些超水平的“技术球”.例如,打“擦边球”――不直接给幼儿答案,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启发幼儿.在欣赏音乐《水族馆》的教学活动中,我先创设了一株水草在水中生活的情境,听完音乐,经过幼儿的相互讨论、补充,一个优美的情节便形成了:水草在波浪中逐渐长大,小鱼快乐的游过来,看看水草,摸摸水草,和水草说话,这时小鱼累了,就在旁边休息,水草还在不断长大.过了一会儿小鱼又探望了其他的水草朋友以后,就和水草道别,游回自己的家中,最后水草就休息了.接着我让幼儿以两人一组讨论:“根据情节,如果你是水草和小鱼,该怎样表演”并根据音乐情节设计动作.接着让小朋友自己分配角色,分别扮演小鱼和水草,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幼儿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在表演小鱼探望水草时,有的小鱼在给水草施肥,有的小鱼摸摸水草,有的则对水草点头等,而水草同时做出不同造型姿态,供小鱼欣赏.幼儿彼此之间在交往中体验到了愉悦.

2 抛接球练习

在“我在长大”为主题的音乐生成活动中,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练习抛接球.首先孩子们通过与父母交谈及查资料,解决了他们上次提出的疑问,得出了自己的论证:“妈妈肚子里有一颗种子,爸爸肚子里有一颗种子,两颗种子碰到一起就有了我.”

“你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长大的”我提出问题.“是吃好多好多有营养的东西,是吗”龙龙答道.“我想是这样,小宝宝是用嘴巴吃吗”“好像应该是这样.”龙龙说.“不是,是用一根小带子吸收营养的,”思于大声地说.

教师要善于接幼儿发来的“球”,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问题提出后,幼儿在接过教师“球”的同时,也抛还给教师一个“球”――“是吃好多有营养的东西,是吗”.教师接过幼儿的“球”,并再一次推回给幼儿:“我想是这样,小宝宝是用嘴巴吃吗”于是这样推打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成长的过程,编出了“我在长大”简单而又有童趣的歌曲.在这里,师生以真实的情感进行交流,而不只是形式的,事务性的互动.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研究“球艺”,制造别出心裁的技术球,多练习球技才能将“抛球――接球――抛球”的流程实施得更为流畅、灵活,使之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