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活动中的基本动力机制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23 浏览:21132

摘 要:艺术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也是不断走向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几种最突出的心理动力,在于追求人类最理想最美好最自然最和谐的艺术生活.

关 键 词 :艺术创造;审美心理动力机制;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7-0000-01

艺术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创作活动,是人类生命情感的宣泄,在体现了人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是时代物质文化发展的产物.艺术创造活动的实现形式,是将艺术创造者的构思、创意用象征性的符号形式来传达与表现,可以是物态化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雕塑与音乐,通过这些不同的作品形式来影响与感染受众.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动力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创造以审美为目的,也可以说艺术创造是以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将主体的情感需要加以审美化的处理.主体在艺术创造中充分利用与调动审美心理机制来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身与物化,倾心营构出鲜活的审美意象,用具有美感的形式将艺术作品得以物态化呈现,可见,审美心理动力机制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性表现,审美心理动力机制突出的表现在四个方面: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正是有了这些因素的驱动,艺术创造才有可能挥洒自如,一气呵成.

一、审美感知: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人的各种感官也有不同的敏锐性与创造性,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这两者通常交织在一起,互补互助,共同发挥作用,也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审美感觉是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能直接引起主体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艺术创造活动中心理机制的最基本的一个要素,没有感觉何来知觉?所以知觉又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审美知觉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应,更多的突出的是主体以主动的态度来接近客体,分析客体,了解客体的,当然,这出于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创造的本能展现,可以是非科学的,非理智的,所追求的只是对客体的审美剖析,对形体外在的把握,只是一味的追求美的形式.

二、审美想象:

有了感觉与知觉后,主体将深入到这个创作源泉中去了解、熟悉客体,这就是审美想象,它是基于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主体大脑中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将客体形象意象化的过程.而这些想象需要主体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板桥的“意在笔先”正是说明在艺术创造之前,将这些“构思材料”分析、综合、分解与重组,用极其丰富的形象和奇特的构思将客体更好的宣泄出来.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又如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由此可见,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是用感性材料来做媒介,用理性思维将感性材料加工,整理的过程,想象也可以把一些不存在的违背事理的东西用物态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欣赏者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怪诞的.它突出的是一种主观感受,追求的是一种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点与科学实验活动大有不同,科学实验活动虽然也有美的存在,但理性思维和科学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追求的是客观事物与客观规律相统一,必须以客观规律为中心来进行,一旦脱离这一客观实际,实验将无法进行,而想象艺术可以凭空想象,大肆夸张,抽象化,并不以客观规律为基本点来进行.这种独创性的夸张反而更能出奇的展现艺术的绝妙之处,正所谓没有“异想”哪有“天开”呢?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审美感知为引导,进行丰富的想象,激发情感,打破常规,充分表现了艺术的高明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活动的进行.

三、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动力机制,在艺术创作中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了情感,艺术作品将淡然无味,毫无意义,它是主体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客体最现实的一种心理表现,创作者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艺术材料进行润色、加工,正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样将情感因素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又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传达出来,将“眼中之竹”赋予“胸中之竹”之情感,再以“手中之竹”来呈现.

情感是一种活的灵魂,它涉及到人的多个方面,形式丰富多彩,它将主体不同的处境、观念和看法融入到客体,产生的艺术创作自然也就各不相同.艺术作品是高亢的、愉悦的,还是消沉的,苦闷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感了.苏珊•,朗格指出“艺术作品是将人的情感呈现出来让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2]情感将这种充满活力的灵魂注入作品,提高感知,激发想象,甚至能够带来灵感的涌现,提高了审美素质的发展,又能让充满生命力的推动艺术作品的完美诞生.

四、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动力机制的另一种审美心理能力,它与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等心理因素是密切联系的,感知需要理解的推动,想象离不开感知的启发,情感又需要想象的美化,而理解又离不开情感的引导,审美理解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又一动力因素,与其它心理机制因素一样,都是人类历史文化实践的产物,它通过主体对客体的外在与内在,抽象与概括等方面的特性来认识,领悟,把握,进而达到创作的目的.


审美理解可以是对艺术作品外在形式最直观的理解,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内在含意的抽象性的领悟.它需要主体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强烈的情绪表现力,从而自发的将多种因素特性在艺术作品中集中、分解、重构,使艺术作品表现的更加自由、和谐,可见这一因素也在促进艺术创作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画家朱耷的《荷花双鸟》图,正是结合了作者本人独特的个性和坎坷的生活际遇,无奈、仇恨、偏执等各种复杂情节的结合,使他将这些因素在作画时来宣泄,画中扭曲破碎的荷叶,凹凸不平的碎石,目光斜视,桀骜不驯的鸟,不正是暗示作者当时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吗?他用花、鸟、石等自然之物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宣泄的淋漓尽致,用外在形式来传达情感.

杨恩寰先生《美学引论》一书中曾提到“审美感知是基础,依托,归宿;想象是载体,纽带,创构;理解是规范,秩序;情感是动力,相似度检测,亲和,效应,”没有感知做基础,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要素将无法进行;没有想象,艺术创作活动将仅仅局限与停留在感知层面,范围狭小,枯燥无味;没有了理解,则没有了对客体的认识能力,也将无法提升感知,规范想象,渗透审美情感.总之,这四种基本的心理动力机制交融组合,互相依赖,相互渗透,共同组建完整的丰富的审美动力心理机制来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创作出更富有内涵价值的艺术作品,来促使生活的审美化发展.

注解:

① 徐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84页,

②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