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之环境雕塑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67 浏览:67197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经设计改造而为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按空间形式可分为建筑内环境与建筑外环境,按功能可分为居住环境、学习环境、医疗环境、工作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和商业环境等.一般的习惯,环境设计类型可分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

一、公共艺术

至于公共艺术设计,指在开放的公共空间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所以,公共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和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的范围重合.但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陈设.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设计乃兴起于西方国家,脱胎于西方古典艺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城市开发、建设而逐渐成为独立学科.当时,在重新规划和治理城市的一些旧街区过程中,为了确保人们应有的生活空间,在技术支持下,突破了有关高度的制约,建筑得以向上空发展,有了相应的公共空地.最初,美国一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在艺术支援政策(即百分比程序)的援助下,以及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从美术馆走出,被放置到室外,它们由此而得名,被称为公共艺术.

当下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世界的多元性和地区文化的个性将是未来公共艺术的主要课题.城市是文化的中心,而城市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定义为一种特定“空间媒介”,这种空间媒介必然有其艺术的个性.它是整个环境形态中的一个局部,有着自己特定的创作方法和审美原则.公共艺术还是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不仅是指物质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特质,体现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这些决定了它们的创作和执行与传统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有不同的功能、方法和规律.所以,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往往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标志,是市民精神的视觉呈现.它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还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因而具有特殊意义.

理想的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艺术家与环境设计师的密切合作.艺术家长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设计师长于建筑与环境要素的把握,因而设计出能突出艺术作品特色的环境.此外,作为艺术作品接受者的公众,同时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评判者.因而,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不能忽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实,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去辅助完成环境形态的构成,去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此外,公共艺术又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

公共设计艺术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公共艺术作为环境功能机制的一部分,在人文精神、审美效应上应与环境整体相协调,并有着独立的观赏价值.2、公共艺术已成为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及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与时代的时尚追求、精神生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视觉的焦点和时代的象征.有标志性、识别性或者能牵动人们的纪念性情结或者宗教情绪.3、公共艺术可能是无标题的构筑物创作,仅作为场所中的空间媒介,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学习、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的体验,在完成“空间对话”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独立的艺术价值.4、公共艺术还是绿色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又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同时又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部分.在造型艺术领域内,雕塑艺术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纪念性作用,同时,还可以美化城市,装饰园林广场和街道,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和美的宣传者.十九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雕塑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由于当时解决了处理大型雕塑的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所以出现了美国纽约港的巨型雕塑《自由女神》.无疑,这尊雕塑集中了建筑、科学和艺术于一体.而且,成为纽约城市的象征,为环境雕塑的典型代表.此外,拉什莫尔山上的四位美国总统头像,也是环境雕塑的一项创举,是纪念性雕塑和大自然相结合的又一范例.

至于与园林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街道广场及园林雕塑,是环境雕塑的另一种形式.此类雕塑与建筑街道相融合时,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提高城市的格局,丰富市民的生活情调.譬如一些与喷泉相结合的雕塑,可以使静态的城市面貌有动态的美感.象征性及寓意性的园林雕塑则寓情于景.

回顾西方的艺术发展史,室外雕塑就本质上而言乃为公众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同时也不否认其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和所具有的机能.文艺复兴之后,虽然西方出现了各种宗教、人性和文化性的,或是具有军事内容的独立雕塑,但也有实用性、装饰性很强的雕塑.另外,也有不考虑实用目的,也不具有太高的思想内容,仅从艺术美出发,只为美化环境而独立存在的雕塑等等.总之,只要回顾一下西方的雕塑发展历史,雕塑艺术的装饰意义和公共功能便可以得到实证.

此外,在西方的建筑史中,曾出现过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直到十九世纪,欧洲的大型建筑上还都带有装饰性雕塑.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审美意识发生变化,即在新建筑中坚决拒绝装饰雕刻的因素.从罗丹到毕加索,那些近代的雕塑先驱们,在他们初期的创作活动中,已经有了与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家一起工作的机会,因此大力提倡雕塑与建筑的结合.不过,这种意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真正践行.在室外等处放置的雕塑在当下已经受到了特别高的评价――虽然长期以来在名称上存在着争论――但是它们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则趋同.公共性这一属性在西方美术史上除了古代或者是中世纪末期的若干作品外,基本属于一种新的概念.

其实,即便在古代西方,放置在室外的雕塑几乎也是从属于某个建筑空间.譬如中世纪的雕塑,大多是一些为表达敬意而立的纪念碑,或者是统治者的立像,或者是一项法律形成的纪念印证.一般而言,均存在于一定的制约空间之内.当下,大量的抽象雕刻占据着都市的中枢,或者是公园的重要地段,它们有的业已于无形中成为主要道路的标志,有的则成为通往行政、文化或商业中心的指示标志.虽然它们在本质上已是艺术品,但是,却早已冲破了非放置在美术馆或者是某种圣地而不可的框框――这为当下环境雕塑与古典雕塑的不同之处.

总之,当下的环境雕塑的定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去甚远,其特征是强调通过设计表现出与环境、空间的对话以及与空间各种建筑物形态的呼应和统一,它们的主要处所是绿地、街道、建筑物之间的公共空间,作用是改善城市世界的观看焦点,营造城市空间的阅读性和空间引导功能,树立城市空间秩序,着意于城市空间创新.而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环境雕塑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优秀的环境雕塑往往可以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三、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之特点

环境雕塑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着明显的公共艺术的特点.公共艺术除了公共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市场属性等.下面分别做出阐述.

(一)社会公共属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者不断地向艺术家和设计师提出各种有关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遍布城市的建筑物、广场、街道、商店、工厂、办公场所和学校,甚至市郊的高速公路等等.虽然历经数年的发展,一些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环境面貌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着环境雕塑和公共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不过,学术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在推动公共艺术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在启发着艺术家的创作智慧,促使其自身的创作手段不断得以完善.毕竟,社会是公共艺术生成和发展的平台.社会既是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对象,也是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动力.公共艺术是通过和社会的互动,以参与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公共艺术以优化和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为理想,大批艺术家通过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很好地融入到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判断.

其实,公共艺术价值不断得以完善的前提是社会的发展力度的加大和公众主体意识的提高,而在对环境雕塑艺术创作中更多的考量是公众的审美趋向的变化以及如何创造出和谐的公共环境的氛围.环境雕塑的创作必须有作为艺术品接受者的公众的参与,因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其表现涵盖了传统和现代的部分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之成为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公共属性.

纵观社会历史发展,很少有雕塑艺术属于纯粹的个人体验,或者完全与世隔绝,更多的雕塑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化倾向,而这种倾向涵盖了社会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富有文化底蕴和审美功能的环境雕塑冀望参与到公共社会的进化中,从而使其从室内走向室外,从个人创作空间走向城市和社会民众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公共艺术犹如电报、报纸、广播等公共传媒,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力求在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方面彰显公众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即社会公共精神.而这种精神是艺术创作活动不可或缺的,没有社会基础条件的公共艺术作品必定缺乏对人文精神恒久的观照,从而导致艺术创作内涵的流失,使艺术创作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环境雕塑的创作者也需要多重考量社会的公共属性,使其顺应时代的诉求.

譬如大型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就选择了1999年11月29日这么一个平凡的日子,由雕塑家、设计师、记者组成小组,遵循陌生化和随机性的原则,在深圳的街头任意寻访18个各阶层的人,雕塑家把他们的形象完全真实地展现出来,并赋予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将这一天各种任务活动的一瞬间用青铜材料永恒地记录下来,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样的雕塑浓缩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而且,室外的放置也令观者感受到了社会的公共性.

(二)文化属性

现代城市虽具有经济活力,但是,由于发展的无序,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高科技材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城市设计的趋同和远离人性,大量土地的滥用和随意的拆迁又导致传统文化的湮灭等.而解决这些问题既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又要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协调好城市公共文化的关系和提升公民文化素质来解决.公共艺术创作就是通过对文化价值的发掘和传播等,展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公共文化变成标识符号,以此打造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至于环境雕塑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类、作为文化的载体,无论其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应和大众生活相联系,成为展现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工具,通过物质形象和文化内涵的结合,揭示和表现人类社会的情感和记忆,并传达出公众的意志.此外,公共艺术作为精神化的城市空间构成方式,又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属性,环境雕塑亦如此.

例如,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就承载了浓郁的文化.该塑像源自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传说.据说在广州还是蛮荒之地之时,拓荒者的生活十分贫苦,此时,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羊飞临广州,把谷穗留给勤劳的拓荒者们,希望能够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而去,羊化为石头.从此,广州得名为“羊城”,五羊也就成为该市的标志.再如雕塑《撒尿的小孩》就承载着比利时人蔑视强敌的价值观念.若失去这些优秀的文化属性,则这些雕像无非是普通的城市装饰,而不是城市灵魂.

除此之外,公共空间不仅是绿地、花园和休息之处,同时也是培养和传播公众文化关系的重要场所.依据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建筑、道路、绿地、树木、花草等都是城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唯独公共艺术作品是作为纯粹精神的构筑物而存在.譬如公共空间中的历史名人雕像,经常会让人产生探究人物和地域渊源的联想,这个探究过程既陶冶了情操,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提高了修养.而且,这些环境雕塑所传达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有的具有教育导向,有的是为了调节环境视觉,有的带有诙谐、幽默的特点,有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恢复.环境雕塑在营造人性化情绪氛围的同时,也把“文化”的意义于不知不觉中置入其中.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雕像时曾这样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的确,当在迷雾的早晨,步入公园,迎面看到《巴尔扎克》像时,不得不联想到十九世纪法国的文化.

(三)环境属性

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这既包括其所放置的空间,也包括作品自身所塑造的造型空间.这种环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开放性,任由社会公众的参与、介入和欣赏,而且在开放的原则下关怀和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情感.公共艺术创作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整体,显示了城市的时代气息和人文理想.现代城市的建设处于高速之中,立交桥、马路像藩篱一样切割着城市,而利益驱使下的地块开发则导致传统物质文化遭到破坏.这些问题的解决虽非一朝一夕,但其过程却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尤其是环境雕塑的创作.总之,城市是一个集合体,艺术家参与城市建设,可以使城市的功能、性质、空间和物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于现代城市环境空间的布局是多样性的,所以,现代城市的空间作为环境雕塑创作的主要资源和材料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纪念性空间

一般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纪念性空间,以纪念在这个城市中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空间有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遗址,有的是人物的故居,或者是经过选择的特定地点.一般而言,政府和相关机构会在此建造纪念性公共建筑物,例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群雕等.古罗马的记功柱、皇帝或者征服者的雕像等通常都放置在广场空间,雕像主体往往是整个场所的视觉中心.例如《图拉真纪念柱》就是于公元113年建成,柱身上有螺旋形上升的200米长浮雕饰带,浮雕中如同连环画一样表现了图拉真皇帝对达契亚人进行的两次战役的场景.浮雕客观写实地反映了当年的战争、风景和器物,人物多达2500个,疏密匀亭,充满动感.再如上海南京路上的《五卅运动纪念碑》,不锈钢主体雕塑以其富于时代感的材质和充满力度的抽象语汇,勾起对过去抗争奋斗时代的记忆.

2. 标志性空间

鉴于城市因其所属的国家、民族和区域的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也会因此产生差异.区域文化通过各种标志性建筑、文化遗址、政治或者经济中心,会形成不同的标志性空间,而标志性雕塑具有集中和概括地表现城市的特色.它们既能宣扬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又能让观者产生共同的情感和意识,并促进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城市标志性雕塑还是一种物质的载体,一个城市标志能否成为该城市的形象,取决于所表达的形式及其精神涵能否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丹麦的《海的女儿》和比利时的《撒尿的小孩》等就是如此.《自由女神像》承载着美国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念,《海的女儿》则承载着丹麦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

3. 市民、风景空间

市民空间以类型丰富、层次繁多为特点,对应着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不同类型的市民对应着不同的活动空间,比如城市的广场、博物馆、公园等,这类空间主要以休闲文化娱乐为主.风景空间多是以风景名胜、自然景观为主的休闲旅游区域,其特点是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痕迹,此处的环境雕塑应以轻快、时尚、前卫为主.例如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斜倚的人体》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溶于一体,这也是后来作为公共艺术中环境雕塑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再如史密斯托尼的《》,就是将艺术的物体转化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体现了作者的“作品共同存在于同一空间的意识”.观者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却能从中感受到美的内涵.

4、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包括各种商场、市场和商业步行街等.这种类型的环境人流密集、环境嘈杂,如遍布各地的小商品市场、特色商品一条街等.以商业街为例,意大利的鲁道夫斯基曾说: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而商业街的的人流量特别大,所以商业街头的环境雕塑往往是一些人像,以各式各样的姿势站立或蹲坐在那里,有的是当代人像,有的是过去人的像.例如北京王府井商业街的雕塑《逝去的记忆逛》就如实地再现了老北京的人力车夫的形象.再如昆明老城区步行街的一组雕像,便对各类人的描写非常逼真,令观者产生浓郁的兴趣.而且这些雕像往往都是从事各种商业行为,这使得环境雕塑充分显示出公共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总之,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与公共范畴内的物态都发生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互为影响的.其所打造的空间涉及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方面,大到中心广场、标志性的建筑物、剧院、购物中心,小到街角、路边、喷水池等,所有这些方面都可以找到公共艺术涉足的痕迹.借助公共空间,环境雕塑塑造了文化的价值,体现了城市对人的关爱之心.

(四)市场属性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创造新空间及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环境以生命与灵魂.其理念向物质形式转变的后果,是一个由艺术家、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公众、城市规划部门及委托方之间思想理念的综合与共同协作的成果和产物,其转变过程要符合一定的政策法规和市场规划.如美国为奖励和资助公共艺术而制定了“百分比艺术建设”法案,此法案规定要将制定公共建筑工程费用的0.5―1.5%作为艺术基金,并特设机构以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从策划、创作、评选到实施、监督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规范,以此来支持公共艺术创作的进行.同样,当下的环境雕塑创作也深受市场的影响,往往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环境雕塑的数量越多,质量也越高.一般而言,公共空间的雕塑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来制作,这样,必然使得环境雕塑深受政治的影响,不过,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越来越小,经济影响的成分逐步增大.

以上为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几个特点.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明晰,即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构成部分,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其界限也逐渐延伸,概念更加趋于模糊.现在,甚至出现了“公共雕塑”的名词,这也说明了环境雕塑被弱化,而公共艺术则趋于强势.不过,作为观赏者,人们在两者的变化和发展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

总之,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和城市环境空间的功能存在分不开的,城市环境的优化、文化品位的提高、区域标志性形象品牌的打造等都需要公共艺术的介入,反之,环境意识始终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创作内涵并渗透在整个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在公共艺术的所有形式之中,环境雕塑始终居于其间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的环境空间则为雕塑的创作提供了平台.环境雕塑的发展可以带动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的相关研究又可以为环境雕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国内的情况为例,1950年―1980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主要大城市以及江浙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有一定的与市民经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环境雕塑艺术,其他地方则相对数量不足.这些公共环境雕塑艺术的设计虽然也强调艺术的大众化、世俗化,强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强调为工农大众怎么写作等宗旨,然而由于“阶级斗争”的宣传需要,往往弱化和扼杀了它们作为公共领域中美化社会、愉悦心情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更多的则是显示出政治斗争为导向的说教,而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真善美的代表.而且,公共空间也没能成为市民自由交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场所.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雕塑创作的社会条件得以改变,环境雕塑开始迈向社会公共对话与公共批评的文化层面,并注意到与地方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新世纪的前十年,环境雕塑在国内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开设了公共艺术专业,以便对其进行研究.同时,环境雕塑的创作也从公共艺术的发展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