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720 浏览:33756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有先天的嗓音条件、音乐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以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而教师的职责是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发生练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音色性质、特点、声部、毛病、基本发声状态以及解决问题、克服毛病的方法.而不同的学生,自身的条件各不相同.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于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

我们通常所讲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没有哪一种唱法比哪一中唱法更高雅,他要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辨别他们的声音条件与类型,努力探索正确的发声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展现最自然的声音状态,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声音也是这样,因人而异.每个人表现出的声音效果都应该蕴含着各自的特色,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不要使学生凭着优异的嗓音条件先入为主的囿于某种“唱法”的声音模式中去选用力所不能及的歌曲,使学生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

二、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之中

中华民族的声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法展进程中,歌唱始终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怀的一种方式,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情趣盎然、风格各异、优美动人的各类民歌,成为伴随着民族历史、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审美意识而发展演变的声乐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在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念的记载:天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乃清徵者,乃敏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这就是说,教歌者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这说明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18世纪末,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帝演出,艺人们利用切磋技艺的机会,相互吸取各种唱腔和表演技巧的长处,不断加工改进和创新,创造了逐渐流行全国的京剧.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涌现出了一批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表演和训练体系,是中华民族声乐成就最高的一种表演艺术.京剧的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欢之情,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京剧唱腔的唱法以及其训练之道,是很值得声乐作品借鉴、思考和研究的.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

人类的发音器官的结构与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那位歌唱家的发声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欧洲传统唱法用a、e、i、o、u五个母音,我国则用a、e、i、o、u、v七个母音及若干个复韵母.“美声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与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人认为“美声唱法”宽广、雄厚、高亢,不论所唱的声音高、低、轻、重程度如何,其音色比民族唱法“暗”许多,戏剧性较强,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宽广、浑厚、奔放.我国北方的一些民族歌曲,正好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特有的一些音质来表现粗狂、豪迈、热情的民族性格.到底如何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发展我国声乐艺术我觉得:一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广泛吸收“美声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二是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到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中去.

四、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

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巧技能、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练习.要做到正确的发声,了解嗓音生理结构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官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要做到自如调解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训练.

第一,有意识的锻炼呼吸器官,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隔膜控制气息.

第二,形成正确而稳定的喉头位置.

第三,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咽腔、喉腔、口腔)从运用不能调节形状的共鸣腔(头腔、胸腔)入手,通过共鸣腔体的运用与调节,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第四,呼吸、喉头、声带以及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用的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有力度.

第五,从自然声区开始,在练习好中、低声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音域达到的声部应有的声音色彩和音域.

声乐演唱艺术发展至今,歌唱发声技巧与表演实践经验已不再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教师从发声生理科学理论出发,对声音训练应有自己的经验与理论,在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想办法修饰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力度、有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

【参考文献】

[1]胡忠刚,张反刚.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与现代唱法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姜家祥.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M].武汉:武汉出

版社,2003.

[3]韩勋国.我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M].

2000.

(作者简介:郭筠,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