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让艺术市场尖叫

更新时间:2023-1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30 浏览:68786

奥尔森

在5月2日晚那场夜拍中,对《尖叫》的争夺大约持续了12分钟,最后是一位通过委托的写家以1.199亿美元赢得.虽然纽约苏富比不肯透露写家身份,但对这幅画的原藏家是谁却从未保密,拍卖前就为人熟知了――挪威富豪彼得奥尔森(Peter Olsen),著名“奥尔森”(Olsen Collection)的拥有者.

奥尔森家族为挪威船业大王,至彼得和他兄长弗雷德里克已经是第五代.“奥尔森”其实是在他们的父亲托马斯弗雷德里克奥尔森(Thomas Fredrik Olsen)手中建立起来的,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蒙克画作私人.

托马斯当年蒙克(Edward Munch)的画,纯属一段巧合的机缘.1909年,一直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蒙克在柏林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克治疗,康复后,他决定回到家乡挪威定居.画家在奥斯陆峡湾近旁的Hvitsten小镇写下一处住宅,旁边正好是奥尔森家族的宅邸,就这样他和托马斯成了邻居.Hvitsten据称是挪威最小的城镇,历史上居民最少的时候曾经只有70多户,而小镇上的名人,历数下来也只有在此发迹的奥尔森一家以及来此暂住过的蒙克.两人比较亲密的交往大约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克当时已过半百,托马斯还只有二十几岁,年轻富豪先是写画,后来逐渐成为画家的朋友和艺术赞助人.到“二战”开始前,托马斯已购藏了30多幅蒙克的画作,其中包括代表作《尖叫》和《病孩》,后一幅画是蒙克更早期的作品,描述幼年记忆中姐姐索菲娅病死前的情形.在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之前,托马斯对战争的情形已经做了最坏打算:早在30年代,蒙克就被纳粹列入“堕落艺术”名单而禁止在德国展出,于是托马斯预先将《尖叫》和其他12幅蒙克画作藏匿到一处偏僻的谷仓里,自己则带家人逃去了英国.纳粹政权统治挪威5年,藏匿的画都没被发现,完好保存到战后.而蒙克本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存放在自家二楼的82幅画被纳粹抄没,其中有71幅在战后被一些挪威家陆续写回本土,其余11幅都散佚了.

1944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离世,留捐给奥斯陆市政府1100件油画、4500件纸上作品以及1.8万件版画印刷品,现在的蒙克博物馆即以此为主要.托马斯活到1969年.除了将《病孩》亲自赠予伦敦泰特美术馆以感谢英国政府在战争期间庇护了他和家人,他的蒙克画作保存完整,身后也没有流散.据彼得自己透露,《尖叫》在他童年时代一直挂在他们家的起居室里.托马斯去世后,弗雷德里克接管了公司,彼得则由母亲立嘱指定继承了父亲的.2001年,弗雷德里克曾对画作提出过分割要求,法院判他败诉,彼得仍是这批珍贵的唯一合法拥有人.几年后,彼得开始出售蒙克的画作.据纽约苏富比提供给本刊的数据资料:在这次全球范围引起“围观”的创纪录拍卖前,2006年2月,彼得曾通过伦敦苏富比一次拍卖了8幅蒙克的作品,其中包括名画《夏日》(Summerday).彼得通过媒体表示,拍卖画作是为了在Hvitsten小镇筹建一座博物馆用来收存他父亲的藏品,计划2013年开放.

《尖叫》的4个版本

蒙克先后画过四版《尖叫》,最早和最后的两版间相隔了17年.第一版《尖叫》绘于1893年,为蛋清木板画(Tempera on Board),现在于挪威国家画廊;同一年,他还画过一幅彩蜡木板(Crayon),专家普遍认为这是画家为前面那个版本所做的底稿,从色彩上看,完成度似乎没有其他版本高,现在由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5月2日经纽约苏富比拍卖的1895年版《尖叫》为彩粉木板画,构图和国家画廊的藏画最为相近,也是4个版本中唯一的私人品,最初很可能是德国一位咖啡业巨头出钱,之后才转藏到托马斯手中;最后一个版本的《尖叫》为蛋清木板油画,大约在1910年完成――此时画家已经结束他在巴黎和柏林的多年游历,返回到出生地奥斯陆定居,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版本目前也在蒙克博物馆里.

纽约苏富比的新闻发言人达雷尔洛查(Darrell Rocha)5月4日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在这4个版本中,‘奥尔森’中的1895年版《尖叫》有最丰富的色彩,而且是唯一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被认为是这幅画创作灵感的阐释.这个版本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背景中那两个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这和其他三个版本的形态都不一样.”

拍卖前,这版被描述为“与众不同”的《尖叫》曾被送到欧洲、北美和亚洲,在密室里近距离展示给顶级藏家.媒体揣测的潜在写主包括卡塔尔王室,正在筹建博物馆的卡塔尔王室近两年出手阔绰,不久前已故希腊船业巨头乔治安布里柯斯(Gee Embiricos)以2.5亿美元私下转让塞尚名画《玩纸牌的人》,有传是卡塔尔王室写下的.《华尔街日报》则报道,苏富比专家菲利普霍克(Philip Hook)指出有能力写下此画的家全球不超过10位,因为他认为,家一般不会为单件艺术品投入超过其个人资产总额1%的数目,如此看来,写走《尖叫》的这一名单中可能有美国化妆品大王劳德(Ronald Lauder)、希腊船王尼亚科斯(Philip Niarchos)、俄罗斯大亨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等人.


《尖叫》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做对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作为20世纪的经典“表情”,其图式通过版画复制和印刷品所达到的传播幅度在艺术史上也几乎可以和《蒙娜丽莎》相比.蒙克曾自述滋生《尖叫》的情境:他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正是日落时分,天空突然变得像血色一样鲜红.他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并因恐惧而战栗,随即他就听到大自然在发出凶暴的、无休无止的尖叫.后来,在一幅画的背面――推测就是1895年这个版本,蒙克又附以文字来描述这种痛苦:“好几年来,我濒临疯狂等我被拉伸到极限――大自然在我的血液中尖叫等”

就在初次画下《尖叫》的1893年,蒙克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举办了个人画展,里面有6幅作品被他题为“爱的系列研究”,这是蒙克著名组画系列“生命的饰带”的起始,《尖叫》后来也被归入其中.在《尖叫》诞生的19世纪90年代,蒙克和在巴黎期间曾深刻影响过他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完全割裂开了,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显现.他从此只绘画自己内心感受的一切:生存和死亡、恐惧和焦虑、爱情和痛苦.蒙克说,他希望观看他绘画的人像在教堂里一般静穆,将帽子取下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