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艺术作品的概念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62 浏览:104112

【作者简介】

国画大师齐白石的《鼠子图》禅艺术作品是佛教中神秘而深奥的禅与艺术有机、完美融合的产物,是把禅思维借鉴运用到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蕴含着禅意的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既有作者对客观世界特殊的观察和反映,也有作者所参悟理解的佛理禅义等主体性因素.

一、禅宗的宗旨和禅的概念

(一)禅宗的建立和发展

禅宗,又称宗门,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始于我国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来我国传教的印度禅师菩提达摩,盛于禅宗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宗是印度佛教的禅(主要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儒、释(佛)、道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印度没有禅宗.禅宗以禅命宗,弘扬禅学,重在修心见性.


(二)禅宗的宗旨

禅宗特别强调心法,认为佛教真正的精髓是怎样将其融入到你的生命当中,对人的本心做一番洗心革面.禅宗的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说禅宗是有别于佛教宗派教理、经典传授的另外一种传承、传授方法,是不受语言、文字约束和某些形式限制的随机说法的传授.并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传授.传授的基础,不在于经典,而在于你的心灵,通过以心传心的心授,从而唤起你内心深处的本性.

直指人心是不执外修,无须向外界寻求,不借助文字、语言等其它方法,而直观自心(自心的心,说的不是表达思维感情的心理的心,而是指自己心底里的存在,是与宇宙同根、与万物一体的真如全体的心,是有成佛可能性的本心、本性、佛心、佛性),直接地紧紧地把握住真正的自我.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指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彻见自己的本来心性,明心见性,转迷开悟,觉知到自身具有的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即达佛之境界,或说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三)禅的定义

佛教中所说的禅,是“禅那”的略语或简称,是巴利语(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它是一种书面语言,见于佛教经典)、梵语(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的音译.“自中国唐代以来,‘禅’汉译意思有‘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用现在的话来说,禅,即指修习者的精神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以佛教义理的正确思维,尽力排除外界各种对内心的诱惑和干扰,以便达到弃恶从善,使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的目的.”[1]禅是集中精神与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静中思虑.

从宗教心理角度来看,禅的修持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观等活动.禅思是修禅沉思,是排除思想、理论、概念,使精神凝聚的冥想.禅念是厌弃世俗烦恼、的种种念虑.禅观是坐禅以修行种种观法,如观照真理、否定一切分别的相对性,又如观佛的相好、功德,观心的本质、现象等.

禅“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渊源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中所讲的‘瑜伽’.‘瑜伽’即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体认‘神我’,以达‘梵’的境界.”[2]

(四)禅的内涵的延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随着禅的进一步中国化,禅的概念较以前有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中国,禅也当作定的一个要素,被摄于定的概念之中,通常是梵汉并用,称作禅定.禅定成为惯用语,被视为一个概念.事实上,禅定的主要内容是禅,是通过坐禅这种基本方式使心念安定、专一、不散乱的修持实践,其中心是静虑、冥想.中国禅宗的禅,还明显地向慧学倾斜,带有排拒坐禅的意味,强调由思维静虑转向明心见性,返本归源,达到顿悟.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佛教的禅在意义上是有天壤之别的.大约自唐代禅师马祖道一以来,中国禅宗把禅由坐禅静思发展为日常行事,由心理平衡发展为生命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禅的内涵.中国禅宗强调禅悟,认为觉悟要由日常行事来体现,由生命体验来提升.这就是说,禅与悟是不可分的,悟必须通过禅来获得,禅没有悟也就不成其为禅——可以归结为没有禅就没有悟,没有悟也就没有禅.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他说:“因为印度禅是要专心,不受外界任何影响;中国禅是要运用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印度禅重‘定’,中国禅重在‘慧’.”[3]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禅”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以中国祖师对禅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五)禅与禅宗的区别

禅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强调由静虑转向明心见性,达到顿悟.

禅宗是中国佛教界独特的宗派,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觉之自性清净心、佛性平等的理念.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二重“顿悟”主“顿悟见性”,就是说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见性,便会超凡入圣而成佛果.

二、艺术的特征和艺术品的概念

(一)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个很古老,也很宽泛的概念,因为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实在太丰富,在人类灿若星河的历史发展中,古今中外从艺术起源的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的角度来论说什么是艺术的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辞海》中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解释:艺术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唐代王维山水画《雪溪图》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4]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先艺认为:“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反映,就其主观性而言,既是对世界表象的、感性的认识,同时又是对世界本质的、通过深刻思考而达到理性的认识,艺术是两者的统一,艺术不光是表象的,它具有自己的特定本质,坚持把握艺术的这两个方面才可能探索艺术的本质.”[5]由此可见,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反映,源于现实的社会和自然景观,但它不仅是对世界表象的感性的简单的认识、感受和反映,同时又是对世界本质的、通过主观的探索、深刻思考而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剪裁和加工,采用相应的技法和工具,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一定形式语境构成,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感情,怎么写作于他人,怎么写作于社会.

艺术经过长期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绘画、雕塑、园林、语言、书法、音乐、舞蹈、建筑、影视等艺术类别.

(二)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艺术以具体的感性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事物和表现艺术品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艺术家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相互交融,并概括创造出蕴含着作者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可以分为国画等视觉形象、音乐等听觉形象、诗歌等文学形象和戏剧等综合形象.作为艺术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任何艺术形象都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远离客观事物的.

2.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必然要融入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和欣赏主体——观赏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性,艺术创作绝不是对客观事物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集中表现为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创作的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和客观、再现和表现的辨证统一;艺术创作的独创性,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一方面是艺术欣赏的主体性,虽然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引导着人们的欣赏,但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仍是一个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人生阅历等无不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艺术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对艺术的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的正是这个道理.

3.审美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所以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艺术美是作为审美对象而生产而存在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也才能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

(三)艺术作品的概念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理性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活动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作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具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绘画是艺术,画家的作品是艺术作品.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诗仙李白的诗歌《蜀道难》,都属艺术作品.国画大师齐白石对生活充满热爱,其笔下作品中花鸟虫鱼虾蟹,乃至蝉、蝶、蟋蟀、蜻蜓等小生物不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美不胜收,且同时充满情趣,寄托和凝聚着他内心浓浓的乡情和天真的童趣.如他的《鼠子图》,其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对艺术形象高超的造型和笔墨技巧,更主要的是他那颗可贵的童心,完美地刻画出三只老鼠的不同神态,以及葡萄经霜后的红紫欲滴,为观者提供了一个令人欢喜感动趣味横生的艺术世界.

“艺术作品是艺术创作的结晶.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创造,因此,它们必定都是客观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都是特定的生活内容与艺术形式相融合的结果.作为精神生产的劳动产品,艺术作品是一个特殊的劳动过程的产物,它是艺术家艺术意象的具体化产物.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我们从不同视角来审视艺术作品就会发现:一、从社会劳动角度来认识,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二、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意象’的物态化;三、从艺术本身来看,它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直通人类灵魂,又呈现着不同形态,艺术作品就是各艺术语言系统的具体形态.”[6]

三、禅艺术作品的概念

(一)禅艺术作品的概念

禅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悠久,门类众多,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绚丽多姿.经过学习和探索,笔者认为:禅艺术作品是运用禅思维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和蕴含着禅意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既有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特殊的观察和反映,也有作者所参悟理解的佛理禅意等主体性因素.禅思维和禅意是禅艺术作品概念中的两个要素,禅思维是创作过程的关键,禅意是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禅思维

1.禅思维的概念.禅宗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静虑、顿悟的“禅”,也可称之为禅思维.禅思维是超越了或区别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禅思维是超越了或者说是有别于意识活动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在人的心里经过触发或顿悟产生的对事物的突然性认识.“禅式思维是在放弃了意识层的各种努力,让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所产生的各种形象、观念、概念、逻辑、理论、意识形态不再发挥作用之后,人类本性中所本有的天然觉知能力得以恢复、显现,从而全然直观地觉知认识的方式.”[7]禅思维的核心是用心感物,禅思维的关键是顿悟. 禅思维中所说的心,不是表达感情的心,而是指自己心底里的存在,是有成佛可能性的本心.禅宗认为,心的功能能够清楚地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运用本心来观察,便能了知一切.

2.禅思维的依据.禅宗六祖慧能创建的“心性论”阐明了全然直观地觉知认识的方式源于心性.在慧能看来,“人的本性能够包含一切事物和现象,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心量博大无比,心的功能在于能够清楚地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运用本心来观察,便能了知一切,世界就那么简单.”[8]从古至今,无数禅修者以自己实证的方式无数次地验证了人类在超越了或放弃了意识活动后,会恢复本性中所具有的对宇宙万物的觉知能力.佛教禅宗的整个理论体系均是围绕禅思维认识世界并恢复本有的智慧的.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认为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黑猩猩通过对情境的良好观察,意识到箱子对取得挂在高处的香蕉的关系,懂得把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取得了香蕉.这是顿悟使动物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的格式塔的组织过程或形成内部格式塔的主动活动过程.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慧能提出的禅思维的顿悟观念或理论的超前与正确,而且逐渐地将顿悟概念或理论从顿悟成佛的宗教理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很多古代艺术家正是了解和运用了禅思维,才创作出了许多形象优美流传甚广的禅艺术作品.如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文中说西边残阳已经落入崦嵫山岭,我到山中茅屋寻访一位高僧.只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冒着寒云寻找翻过山路几层,黄昏才见到他独自敲打钟磬,看他多么自得手上柱着枯藤.我想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既然一切皆空我又何言爱憎.诗人在寂静的山寺中,面对超然世事之外的高僧,突然特别向往佛家,想到熟知的《法华经》中的“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于是顿悟禅理之意,大千世界如一微尘,所谓的功名利禄、爱憎情仇也是微尘,可以统统放下.

(三)禅意

禅是独立而不变的,而禅意则是有无穷多的表现方式,禅催生了禅意,禅意也不可能脱离禅而单独存在.如同阳光与太阳的关系,禅意的本体是禅,禅意的产生是作者将客体即大千世界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画、诗、园林等艺术形态)来解释禅,这样便产生了禅意的概念.“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等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但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9]禅意是与禅融为一体的与禅宗相关联的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能使禅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视而能思、思而能悟,悟而能进入禅机意境.

禅艺术作品的禅意是作者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禅理、禅趣、禅机、禅境,来表达禅宗观念、宣扬禅宗教理,是心与宇宙万物融合的结晶,不仅可吸引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也能让读者体会到作品的禅境美.这里的禅理是禅宗之义理;禅机是用含有禅宗精义要诀的言辞、动作、事物、艺术形象等来暗示教义,使人触机领悟,这种精义要诀称为禅机;如果禅机中的言辞、动作、事物、艺术形象等带有趣味性,那么这种精义要诀称为禅趣;禅境是禅艺术作品的意境.

在唐宋诗画艺术领域中“诗不入禅意必浅,画无禅意境必俗”的创作手法蔚然成风.唐代诗画大家王维一生不但笃信佛教,而且经常和禅僧来往,他也是较早地接触和接受慧能禅的顿悟思维的文人之一.从他很多诗歌的语句和绘画的艺术形象中,可以体悟到他追求的高远淡泊、空灵清秀的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空、无的禅境,体现出禅宗“空”的思想.如他的诗歌《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意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诗中描写出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表现的是作者清静虚空的心境,而这正是禅宗所提倡的.又如他的诗歌《终南别业》中的四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流蜿蜒曲折,无所滞碍,白云悠悠而起,舒卷自如,而诗人也悠闲自在,信步行到水天尽头,听流水潺湲,看白云悠悠.诗中的境界,也正是佛家禅宗所谓的“不住心”、“无常心”、与“平常心”,这既是美的诗境,也是禅意生动的佛家境界,更是超逸自在的人生之境.再如王维的山水画传世之作《雪溪图》,洋溢着清寂空灵的禅意.画面中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是积雪覆盖的小桥,小溪的冰面下水在缓缓的流淌,挺拔屹立的山石露出山地一角,旁边几间疏散朴素的房舍点缀着几株神态各异的枯树,房舍中为数不多的文人雅士在赏雪品茗、把酒吟诗.中景是一条水平如镜的寒江,一叶篷船上一个船夫撑着篙艰难划行.远景是江对岸的雪坡、树木、房舍等都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清静、空灵、寒冷、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欣赏到作者“空”、“静”、“寂”、“闲”的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