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保留与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4 浏览:5426

摘 要:中华戏曲艺术自宋代形成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千年滋养,数度辉煌.其以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情感和审美体验,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外部生存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戏曲艺术巅峰不再,众多剧种普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据统计,全国现有剧种357个,国营或集体性质的剧团有2800多个,但能够正常演出的剧种不足100个.

关 键 词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非同一般,戏曲艺术的振兴紧密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复兴.近年来,伴随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强大的政府投入与支持的文化氛围下,戏曲艺术的振兴似乎曙光重现.但冷静客观地审视之后,却发现仍未能走出整体亚健康的状态.

有鉴于此,要想实现戏曲艺术的振兴,就必须理性地思考戏曲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这个大课题.换言之,就是要想清楚在文化多元的格局之下,中国戏曲在保留传统的艺术韵味中如何“继承”?在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中如何“打破”?在发展中如何体现出“继承”与“打破”二者之间的平衡?


沿着中国戏曲改革的轨迹,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对于现代戏曲所做的有益探索,我将在本文就戏曲艺术的保留与创新所面对的几个话题,谈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一、戏曲改革的若干阶段

中国戏曲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北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繁衍发展,创造了在世界戏剧中自成体系的舞台艺术,对世界戏剧宝库的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戏曲艺术步入近百年,晚清戏曲改良,戏曲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时代脉搏,迈出了传统戏曲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开启了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批准在京成立了中华戏曲改革委员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新中国戏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戏曲艺术由此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十年“”结束,戏曲艺术迎来了短暂的繁盛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戏曲界推出了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剧目,如川剧《潘金莲》、京剧《曹操与杨修》等剧目.

进入新世纪,在艺术多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广大戏曲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依托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戏曲精品.其中,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展现“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感人事迹的黄梅戏纪实情景剧《安徽好人颂》,自2012年7月展开全省巡演活动亮相舞台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巡演三轮共计数十场,深受群众喜爱,为现代戏创作提供了良好启示.

二、戏曲发展的几个问题

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多样性呼唤着民族文艺的坚守和创新.历经近千年流传的戏曲艺术,以其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点,理应在保留与创新中与时代同发展,进而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戏曲艺术的振兴之路到底在哪里?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默然先生的一段话,或许能给予我们以思考与启迪.他说戏剧兴衰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从戏剧工作者这方面来看,应该给观众看的到底是什么?用什么去引导、提高观众?二是从观众方面看,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能使观众产生共鸣?由此看来,戏曲艺术要融入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新需求,戏曲工作者就必须注重推陈出新.好的剧本就是戏曲大厦的基石.

除此之外,戏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应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是豪华大制作带来的“重形式轻内容”问题.一些戏过于讲究“包装”,有的用几个集装箱的奢华道具,不仅淡化了演员的表演,还冲淡了剧本原有的内涵;一些戏过于讲究场面宏大,甚至用真实比例的大道具,无形中挤压了演员表演的空间;还有一些戏“戏不够音来凑”,高科技音响声光背离了戏剧的根本.上述诸现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形式大于内容,而好戏在于以情动人.二是剧本改编过于随意与史实背离.此种现象正如同历史题材电视剧随意“戏说”,一些剧作改变背离历史,甚至加入不健康的东西,全凭主观臆造编撰,对戏剧艺术构成严重伤害.三是脱离大众孤芳自赏.有些剧作理解片面,在主题挖掘上过于代表“小众精英”,与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怎么写作相脱节,造成“曲高和寡”“孤芳自赏”.

戏曲艺术要融入时代,汲取其他艺术种类养分无可厚非,但创新求变本意是为了繁荣发展,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嫁接”.笔者认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戏曲,求变中也应坚持自身艺术规律,在凸显民族性、地域性和原有乡土特色上,才能够振兴发展直面未来.

三、戏曲艺术保留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文艺工作者,就戏曲艺术如何在保留中发扬光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在剧本创作上,更多将视角指向现实生活深层的精神诉求,弘扬人性的真善美,通过塑造丰满感人的艺术形象,引领社会价值走向和民众的情感寄托,用精品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

其次,在舞台呈现上,时刻铭记演出面对的群体,把握老中青观众各自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博采众长,融入现代元素,运用多种手段展现现代戏曲艺术的魅力.

最后,在演出营销上,借鉴现代营销理念,运用全新运营形式,以新理念审视戏曲艺术,用新途径推广戏曲艺术,运用多渠道、多样式、多品种的演出形式,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奉献赏心悦目的好戏.

保留才会传承,创新方能发展.我相信,未来的中国戏曲艺术,依然是盛开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最灿烂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