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艺术语言模糊律之类型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40 浏览:33230

摘 要 :艺术语言在思维形式上遵循情感逻辑,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排中律相对,是超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一种思维活动规律,也是情感心理结构的运动模式.笔者初步探讨了艺术语言模糊律的类型,将其划分为客体模糊、整体模糊、时空界限模糊三种.

关 键 词 :艺术语言,情感逻辑,模糊律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8-0161-02

相对于常规科学语言而言,艺术语言是变异了的语言.在思维形式上,它遵循的是艺术化的思维规律,要求在情感逻辑上符合更高的社会规范.情感逻辑即情感的逻辑,它是超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一种思维活动规律,也是情感心理结构的运动模式.具体而言,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相似度检测、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功能,调动心象思维的进行,达到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融统一的过程”.①

与情感逻辑相对的理性逻辑一般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的一个为真,不能含糊其词.即A就是A,非A就是非A,不存在A与非A的中间状态.而情感逻辑的模糊律将对象A与非A的混合体认为是真的,因此艺术语言中A是客观物象,A与非A的混合体实际上是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象,它反映了情感作用下思维主体的模糊心理.

思维主体的心理模糊性产生于心理深层的复杂感受.由于某种强烈的情感,人们的心理并不像概念那样单一和清晰,而是一些复杂多变、边缘模糊不清的集合,并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这一点在心理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上可以找到理论依据.人的大脑除了具有精确思维能力外,还具有运用模糊概念和实行模糊控制的能力.人们运用语言时可以对客体某些方面作出近似模糊的概括,达到“似是”与“似不是”的高度结合.思维主体被客观物象刺激和情感诱发,对客体的感受不是单一的、确定的,而是不自觉的、多样的.在这种状态下,思维主体往往分不清物与我、物与物之间的界限.这种心理的模糊性表现在思维中就是模糊思维.由于心理积淀蕴含了主体以往的各种丰富的经验,一旦被客观事物和情感引发触动,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就并非是一种而是多样,外化到语言形式上就是遵循模糊律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中的模糊与科学语言中的模糊不同.科学语言的表达要求呈现出单义、精确和确定的面貌.模糊性在科学语言中是应当避免出现的消极因素,判断、概念不能模糊,因为理性思维运行最起码的是概念必须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稳定,不然就可能在推理的过程中发生转移,造成偷换论题的错误,因而对于理性思维来说,概念的任意模糊朦胧都可能是推理的障碍.艺术语言中的模糊在理性趋势上是明确的,而知觉上却朦胧混沌,它比精确的概念更贴近真实的感情和真实的生活本身.这些属于个体独特模糊感受的语言,如果被改用合乎逻辑规范的科学语言,必将失去其生动、含蓄的艺术魅力,也就失去了感觉的真实性.我们认为,艺术语言的模糊律主要表现为客体模糊、整体模糊、时空界限模糊三种类型.

1. 客体模糊

艺术语言中的情感意象反映了主体的情感,情感意象较之理性思维中的概念要相对模糊,主体的模糊心理投射到客体之上,必然造成客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希望.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诗选•,植树歌》)

②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着头的在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

(沈从文《到北海去》)

植树时种下树秧,这在理性世界中是完全存在的生活常识.然而“希望”在理性逻辑中是不能被种植的.树秧会生长成参天大树,在主体的情感世界中,树秧带上了主体的美好愿望,种下的就不只是树秧本身了,主体情感逻辑中的客体“树秧”和“希望”变得界限不清,融为一体,开饭时食堂的铃铛摇响符合事理逻辑,“思想”像铃铛一样被摇响,这违背了理性逻辑,但它却符合情感逻辑.“铃铛”和“思想”在主体情感世界中是模糊不清的,这里的“思想”指的是注意力.以上两个拈连意象中,客体的模糊性反映了主体心理的真实性.

2. 整体模糊

理性世界的逻辑呈线性的特点,由概念义的确定性向判断和推理的合理性单向发展,构成一个意旨明晰的整体.情感世界的逻辑呈非线性、非单向发展,客观对象以其完整性呈现于主体,被主体直接感知,具有丰富、具体性而构成一个模糊的整体,传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例如:

① 祖父说:“你试告我,愿意那一个”

翠翠便勉强笑着轻轻的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

“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等”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沈从文《边城》)

老船夫弄明白了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喜欢上了自己的孙女,而翠翠却只对其中的二老有情意.爷爷问话,翠翠不正面回答,反而嗔怪爷爷.“爷爷你真是个等”爷爷真是个什么翠翠并没有明说就走开了,留下一段话语空白,造成了话语形式的模糊性,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对爱情的向往、敏感、羞涩等复杂心理却清晰地呈现在这段跳脱空白里.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填充,比如“爷爷你真是个大坏蛋”、“爷爷你真是个不害羞的人”等等.

② “怎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

“可是,可是等”

(沈从文《边城》)

老船夫想证实夜里为翠翠唱歌的人是不善于唱歌的天保大老,但当二老提到他哥哥的死时情绪激动,反而让老船夫原本杂乱的心情更加无序.“可是等”后面有很多的话如鲠在喉,不知该从何说起,这个跳脱给人一种心理模糊的整体印象.

3. 时空界限模糊

艺术语言中主体情感的激荡,往往使主体将物理的时空观念抛到脑后,混淆了物理时空的界限.思维主体追求的是在心理时空当中,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互渗互融,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憧憬以及各种微妙独特的情感.例如:

①从母亲的心到士兵的心/ 圆圆邮戳碾出的那条道路/ 永远都是士兵与故乡/ 割不断的脉

(席小蕾《母亲的邮包》,《解放军文艺》2004年第8期)


②瞬间的伤口会一生流血/ 瞬间的幸福会一生感动/ 瞬间的开口是一生的过错/瞬间的缄默是一生的无言

(王静远《瞬间》,《北方文学》2005年第11期)

“心”与“心”的距离是虚幻缥缈的,“回家”的道路却是实实在在的,驻守边疆的士兵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模糊了这两条“路”之间的空间界限,主体在“瞬间”时刻的各种感情体验都在心理时空“一生”中留下了记忆,伤痛、感动、悔恨、缄默等主体情感模糊了“瞬间”和“一生”的时间界限.情感逻辑的时空世界是一个超越现实时空的心理时空世界.

艺术语言用模糊的方式将客观物象变形为渗入主体情感的情感意象,描摹和呈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捉摸不定的情感状态,再现了人类心灵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意味隽永的美.它所遵循的情感逻辑规律远远不止模糊律一种,对其模糊律全方位的研究,笔者将另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