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公共艺术认知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73 浏览:17245

【摘 要 】只有对城市公共艺术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给予更多的人文、生态价值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更符合现在的大众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

【关 键 词 】城市;公共艺术;认知

现代社会中,每座城市都是由一幢幢的建筑物所构成的,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便形成了一个个的公共环境空间.以前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空间当作设计的剩余,如道路、公园、广场、街角等,这些空间总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但是真正能够体现一个城市魅力和文化的恰恰就是这些公共空间,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的时候便从这些公共空间着手.

公共的都市空间虽然与人们现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这种空间正因为是“公共的”而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公共艺术随处可见:城市广场中的伟人雕像、学校里的壁画浮雕、公园里和街道的各种设施、墙面和广告牌上的设计,这些都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参与、使用和欣赏的艺术活动和设施,都可以统称为公共艺术.中国画中讲究“留白”,公共艺术正是在繁华拥挤的世界所留下的“空白”中存在的,使得现实冷酷的世界多了些感情.

尽管有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中存在着,但是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并没有确立“公共艺术”的理念,尤其是在以前的一些城市建设上尤为明显,他们没有为艺术与生活而付出用心和进行设计,甚至认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放弃了自身的能动性和追求美的权利.公共空间成为被忽视的空间,成为了社会的“死角”,使得一些原本大有可为的公共艺术被荒弃,在城市中提供休憩的公共空间反而成为一个冷漠的场所.

现代社会里,当经济达到一定富足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时候,艺术已经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进入到现代人的日常观念里,有些艺术活动已成为了人们自发的行为.公共艺术虽然是艺术活动自然发展下产生的,是社会经济发达、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体现,但也需要进行认知上的一些补充.公共艺术虽然是放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和艺术活动,但它也是需要许多条件来进行辅助的.公共艺术必须结合空间、环境、人,并配合城市、社区的发展需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做综合的思考而设置,与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单一艺术品不同,这样的公共艺术才能够体现它的开放性、公共性、公众参与性等特征,而不仅仅是环境的点缀或者可有可无的布置.

城市是艺术的载体,也是艺术的窗口.在城市中更多的艺术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尤其公共艺术更是与城市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公共艺术独特而生动的观赏模式,在使艺术和环境结合起来的同时,还使得观赏者和介入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和共鸣,从而使公共艺术缓解了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的快节奏所引起的疲劳,因此它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作为代表,将其特点更好的表达了出来,城市雕塑对于城市的风貌、气息以及个性形象的识别与张扬起着重要作用,它已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从而备受注目.

城市公共艺术与一般的架上艺术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必须要存在某一个具体的城市环境之中,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往往是环境与艺术品互动并结合的结果.一方面,它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并与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空间的文化品位,改善环境品质.艺术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特殊方式,因地域文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地域文化、民族的气质、艺术家的个性都导致了各自审美的差异,也体现在了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上.有些“公共艺术品” 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就是随意而做的.它既不能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不能反映一定的审美理想,更不要谈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塑造了社会生活激昂高亢的瞬间,也要表现出平凡朴实的生活;不仅仅表现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也要记述普通老百姓不足以炫耀但却实实在在如影随形的喜怒哀乐;可以让人们不仅仅站在远处仰视作品,也能深入其中,触摸、感知、参与艺术作品中,发挥出作品无尽的深意.这样才可以将艺术真正的融于生活、怎么写作生活,使公共艺术作品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有更美好的定义.


现在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如形式和材质比较单一,对本土文化的体现和展示不够,没有充分地体现人文精神等.但是,只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能够充分挖掘出城市本土文化的底蕊,并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去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肯定会使城市本土文化得到发展和升华,同时城市公共艺术得到进步和提升,而城市的公共形象将更加具备本土文化气息和公共艺术特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其实更讲究“真善美”的艺术特征,这就是可持续特征、人性化特征和师法自然特征.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是现代化的艺术,才可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才可以提高全民的艺术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品质.

一个城市的艺术面貌,不仅仅在于其题材、意蕴、构思与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而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能否与广大观众相亲和并产生互动.只有对城市公共艺术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给予更多的人文、生态价值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更符合现在的大众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