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陵石像生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0 浏览:9364

摘 要 :石像生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墓葬制度、封建礼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本文通过对明帝陵石像生的含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描述,试图分析明帝陵石像生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历史价值.

关 键 词 :帝陵;石像生;艺术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5-02

明代帝陵是我国目前保存十分完好的帝王陵墓,而陵墓石雕是其中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分布在帝陵神道两旁的石像生,它们造型多样,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石像生的涵义及历史渊源

石像生即陵墓神道两旁排列的石人和石兽雕像,中国古代称之为“石像生”,也就是“象征生命”之意,石头被当作生命永恒的化身.石像生的设置目的是用以标识坟垅,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意义.

陵前置石像生,据说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像不尽相同.而迄今为止,已知最古老的墓前石像生当数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的一组.原来“冢上有树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而今共存有石刻14件.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为了表彰其战胜匈奴的威武形象及历史功绩而特别设置的,和后代墓前石刻的性质是不同的.如马踏匈奴像,其展示的是征战匈奴时的一种英勇气势,是对霍去病历史功绩的一种表彰,因此当时石像生的设置不一定是为了象征权利和等级而设,还有别的意义,表明当时石像生的设置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规制都没有建立起来.到西汉、东汉之交,由于上墓祭祀礼俗的盛行,豪强大族纷纷在墓地上建筑祠堂或祠庙,石像生也开始普遍设置了.东汉时所有高官的大墓都开筑神道,树立石柱作为标记,并在石柱上题有“某某官职某某君神道”的字样,神道两旁布置石像生,除有骆驼、狮、虎、牛、马、羊等普通石兽,还配有神兽,像天禄和辟邪.从这些石兽的名称,便可知道这是用来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的.如东汉灵帝(公元168-188)时太尉桥玄的墓地上有石柱、石虎、石驼、石马,都制作得十分高大美观,《水经注·睢水》记载桥玄墓前石柱、石羊、石虎、石驼、石马“皆高大,亦不甚雕毁.”长水校尉蔡瑁的墓地上也有高大的石天禄,《水经注·沔水》记载水校尉蔡瑁“冢前刻石为大鹿状,甚大,头高九尺,制作甚工”.桂阳太守赵越的墓地上也有石碑、石牛、石羊、石虎,《水经注·清水》记载赵越墓“冢北有碑,等碑北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魏晋时代由于不讲究陵墓外表,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墓前的石像生.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并恢复了墓前石刻,但是数量不是很多.到唐代,陵墓石雕开始有了一定的程式,为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的设置树立了规范.到明清时期,陵墓制度趋于成熟,而石像生的种类、数量和排列布局也趋于稳定.

二、明帝陵石像生概述

明朝,是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弱的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横扫群雄,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其统治时间长达277年.明朝共有皇帝十六位,除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留下陵墓外,其余十五位皇帝或生前或死后均建有陵墓并保存至今.加上洪武、嘉靖两朝营建的三座追尊帝陵墓,明朝的帝陵计有18座,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和北京四个地方.而帝陵石像生则主要分布于皇陵、孝陵、祖陵和十三陵神道两旁.

帝陵前的石像生,历代都有差别.秦汉时期主要放置麒麟、辟邪等神兽形象,也有石马、石象和大臣的形象.唐代帝陵前则放置翼马(带有翅膀的马)、朱雀、石人、石狮等形象,其中将马的身上雕刻上翅膀,很明显地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唯我独尊、至高无上.宋代帝陵则有形似犀牛的瑞兽、石象、石虎、将军、内侍和外国客使形象.陵墓石雕中出现外国客使,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空前活跃.到了明代,对于陵前的石刻群的组合做了一些调整,除去了较小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过的较大动物和神兽,如大象、骆驼、麒麟等,目的在于加强墓前仪卫,更好地“保护”陵园.

通过比较和观察各个陵墓神道旁的石像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明代陵墓雕刻在规模上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数量也比前代有所增加,同时石像生的类型也更趋于稳定.同前代相比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石像生整体体积大,数量多.同时石像生的整体位置和布置结构紧凑,十分严谨.从明帝陵石像生的形象看,其神态比较端庄朴实,纹饰也十分精细,雕刻技法较精湛.但明帝陵石像生与唐宋陵墓石像生相比,不论在形体上或是神态上,都略逊一筹,呈现了一种衰弱的姿态,没有了前代的那种气势和力度,给人柔弱温顺的感觉.从雕刻技法上看,明代后期雕刻日趋繁复,过于追求精细,拘泥于完全真实的刻画,注重表面与现实的一致,而忽视了雕刻中的一种神韵,缺少一种整体的美感和韵味.

明代帝陵石像生的这些风格特点和在前代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明代政治更趋向专制保守,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在陵墓雕刻的设置上,明怎样写出了严格的规定,如在洪武三年(1370)规定,功臣墓前可设石人四座,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二座;天顺二年(1458)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的陵墓石像生设置规格与洪武三年功臣墓相同,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再减去石羊一对,五品官再减去石虎,换上石羊一对,六品官以下不准设置石像生.同时,对帝陵石像生的设置上也作了调整,如不再设置石羊、石虎,而是将它们降格使用于贵族、大臣墓前.这些都使明代陵墓雕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紧凑,等级严密,从中可看出明代以来陵墓规制已日趋统一.

(二)明代实行文化专制.明太祖时对世人的思想言论的钳制大为强化.特别是在他年事渐高之后,疑心愈重,专门吹毛求疵,挑剔文字细节,制造了一系列文字狱.同时,明时又实行教育专制,这些都不利于文化发展,使雕塑艺术不能很好地与其他思想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同时,这种文化专制也是帝陵石像生日益拘泥细部刻画而忽视整体艺术感染力、显得小气而拘谨、缺少霸气和灵气的原因之一.

(三)明代国势衰微和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也造成了明帝陵石像生的日渐萎靡.虽然明代统治者对陵墓雕刻十分重视,促使了大型石雕的发展,但是雕塑的整体艺术感染力已明显不足,雕刻比例失调,刻画纹饰繁复,失去了魏晋的神韵和汉唐的气魄,缺少了自信和豪迈的气势.

因此,明代帝陵石像生虽造型古朴优美、规模宏大、雕刻精湛,但其已失去了内在的神韵,缺少一种力量感,就如阎文儒先生在《中国雕塑艺术史纲要》中所说的:“这样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生命力度的变化.一个民族生命意识里一旦失去强悍、进取、开拓的精神,都让优雅、斯文、温良、恭让所占据,就会大大地减弱民族的生存力和竞争意识,失去了民族的意志和勇气.”

“雕塑,脱离了神与魂,不过空壳而已.”明帝陵石像生在艺术史上的衰微,其实就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日趋腐朽和没落,表明了封建制度即将走入生命的终结.但是,尽管明帝石像生在艺术成就上逊色前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依然不容小觑.

三、明帝陵石像生的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帝陵石像生整体给人一种庄严静谧的感觉.虽显呆板,但确实展示出了那个朝代独特的韵味,同陵墓有一种融为一体的感觉.其艺术特点主要有如下二点:

(一)明帝陵石像生恰如其分地起到了突出主题、烘托主题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很适宜的装饰性陈列,是整个帝陵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明十三陵,陵区前布有各陵共用的总神道,其后以长陵为核心,其它陵分列左右,各陵虽有大小之别,但每个陵都独据一座山峰下,均占地十几公顷,各自构成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它要突出的重点是陵园的主体建筑——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祾恩殿、高大的宝城以及明楼这些建筑.石像生在神道中以附属物的形式出现,它们有序布列、一卧一跪、阴阳协调,其神态肃穆恭敬,给陵园营造出一种冥间的神秘色彩,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和不可逾越的封建礼制秩序,是一个力图使石雕品与陵墓建筑相协调的成功范例.此外,十三陵的石雕还与整个天寿山陵区的山川、河流融为一体,给群山之间空旷的原野增加了精美的点缀物,使陵区的总体环境,达到了山岳、河流、砖木建筑物和石雕物水融,浑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正是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的巧妙结合,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明帝陵石像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其雕刻融技巧与艺术为一体.石兽中的狮、麒麟,张口露齿,肢爪颇具威力;象、骆驼、马则神态安祥,雍容驯服.由于工匠艺人的技艺高超,使兽的皮毛、肌键、神情都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品官与功臣,袍茹肃肃,玉佩璀璨,似乎在恭候皇帝灵驾的到来.雕刻精细,须眉脉络,衣纹飘转都一丝不苟.丰富的图案花纹,精细的雕刻技艺,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帝陵石像生既继承了唐宋遗风,又有所变革,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1、石像生的出现及历代传承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墓葬礼俗及灵魂观念.古人都追求长命百岁,灵魂升天.他们认为人死亡后,他的灵魂将脱离肉体而继续存在.正是这一朴素的本能使帝王在生前就不惜耗用巨大财力和物力来修建自己的陵墓,不仅是为了满足死后能有和生前一样的生活愿望,更是为了表示自己特殊的权力和高贵的身份.因而,石像生的种类、数量、规格、序列,甚至姿态、饰物等细节,都遵循着一套不可逾越的恒规.设计者和工匠在既定的规范里施展才能,表达审美情趣.这使得陵墓石刻充斥着封建理念和神灵崇拜,它们大都远离生活原型,趋向于程式化和理念化.因而,石像生不仅在陵墓制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传承作用,而且还可以让后人窥见明朝宫廷的灵魂观念、利益观念与审美观念,是后人研究明朝历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宝库.

2、石像生展示了明代雕刻艺术的的最高水平,为我们研究明代雕塑艺术有重要意义.一座座帝王陵墓,就是一个个石雕艺术博物馆.石像生的雕刻艺术,不仅满足了古人墓前仪卫和驱邪镇墓的作用,更具有艺术展示和欣赏功能,是古代陵墓雕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并对清代陵墓雕塑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明帝陵石像生对明代服饰制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石像生中将军、品官、功臣雕像细致入微的刻画为我们了解明代朝服制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实物参考资料.

四、结语

陵墓石像生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因其使用场所的特定性,使其具有独特的规格和模式,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造型,为整个陵墓建筑营造了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它向世人夸示仪卫威严,在慰藉亡灵中给人以震慑:那些石狮、石虎是封建皇权不可触犯的象征;那些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则寓意着驯服和祥瑞;而持笏握剑的文武将军,则是死者忠诚的护卫,折射着森严的宗法秩序观念等然而,艺术总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密不可分.明帝陵石像生在带给我们静穆、威严的感觉的同时,也为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代陵墓雕塑,是值得我们好好保护的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