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72 浏览:12617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高校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54-01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要专业化、注重实践性,要满足就业需求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产学结合,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训练,与企业协手,共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工作.训练懂技术、能吃苦、素质高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纠正就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使基础课成为专业课的基础.为纠正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校外写生训练.考虑基础课所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视觉反应力,增强感悟能力;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根据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突出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是解决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育方法是研究探索“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考虑到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水平上有着较大的个性化差异,每个学生的天分、设计能力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做较为全面的理论阐述,并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掌握学习理论课程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主张以老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师生协同互动的过程.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转变;教师由只重视教法向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的指导转变;教学技术向现代化应用上转变;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西方一些国家重视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倡导学生到社会中去,通过各种方式调查和研究大众生活需求,提出“为了大众而设计”的教学理念,强调设计师必须要动手实践.日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强调实践第一的原则,许多设计院校都把设计实践教学放到大企业和产业集团的生产一线上进行.综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纯艺术”“工艺美术”的办学模式.许多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环节仍是纸上谈兵,诸专业的成果最终还是效果图或单元素模型,从而造成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社会发展、消费者心理的多项偏差,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节.为何辛苦培养的设计人才在实践工作中需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胜任工作?为何企业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工作经验?这已说明我们的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产学互动、互利双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人才模式及运行机制,逐步使艺术设计教育由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向多维教育模式.


其一,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紧紧依托行业组织,搞好专业调查和建设规划,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更强,专业的区域性、特色性更鲜明.

其二,进一步密切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补充并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在资源、人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度和互动性.

其三,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在取得书的同时,还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关的培训和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

其四,以怎么写作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搞好知识与技术的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企业形象建立发挥在人力、智力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