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霓裳羽衣曲》中的舞蹈艺术特征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46 浏览:21397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相传是由唐玄宗改编的,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对于中国的舞蹈艺术来说,唐代是古代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犹如盛开的百花,植根于广阔深厚的各民族民间乐舞的沃土上,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异域多姿多彩的外来舞蹈艺术精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高踞于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巅峰.盛唐时期的舞蹈则是唐代舞蹈艺术的繁盛顶峰,这一时期舞蹈最具代表意义的是《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是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传说它是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的创作,安史之乱后失传.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但已非原味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霓裳羽衣曲》的融合

《霓裳羽衣曲》据认为是一首印度传入的乐曲,原名为《婆罗门》,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将58首大多带有胡乐曲名的乐曲重新命以具有道乐色彩的曲名,其中就包括变《婆罗门》为《霓裳羽衣曲》.由此看来,《霓裳羽衣曲》应该是带有些西域佛教音乐的风味,在音乐上吸收了印度佛曲,在舞姿上融进了西域舞蹈中精彩的旋转动作,但是其曲名“霓裳”、“羽衣”又无疑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所以当时的舞蹈艺术就带有佛教和道教色彩.舞蹈艺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励精图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国力强盛,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唐朝这种博大包容、开放进取的精神,造就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即一种兼收并蓄、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社会精神.此时的王室已有一定的力量,而艺术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事物也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玄宗本人喜爱具有清丽淡雅特色的道乐法曲作品,因此经他加工的舞蹈乐曲也都带有这种佛道混融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所富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表演《霓裳羽衣曲》,从舞者打扮的美丽、雅致,服饰的淡雅及佩戴珠翠,到动作的轻盈飘忽、优美柔婉,无不显示出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创造一种与客观现实不同的另一个境界.这是对现实的突破,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其构思的新颖别致、立意的独出心裁、舞蹈设计的别具一格,都达到了唐代浪漫主义乐舞作品的高峰.

诗人白居易有《霓裳羽衣歌》诗篇,描绘了这个乐舞的情貌舞态,正如“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轻盈飘忽的旋转、流畅行进的舞步和突然回身动作的巧妙结合,优美柔婉的“小垂手”舞姿,轻急而行、衣裙如浮云飘起,像仙女在云朵中移动.入“破”以后,“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快速激烈的舞蹈动作,使装饰的环配缨珞不断跳跃闪动,发出清脆的声音.舞蹈在一段快节奏后,忽然收住,像美丽的鸾凤收翅停飞.全舞在“长引一声”的慢节奏延长音中结束.白居易赞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的风格优美圆润

《霓裳羽衣曲》在舞蹈上既采用了极度优美的传统舞姿——“小垂手”等,又揉进了西域舞中精彩的旋转动作,并改变其原有矫健豪放的气质,赋予它飘忽不定、回旋宛转之美.动作轻盈飘忽、优美柔婉,无不显示出舞蹈的圆润流转.同时十分讲究腰的运用,腰作为整个身体运动的轴心,其往复回转显出体活,所谓“体如游龙”.“迁腰回翔”正是“游龙”的意向.借助于回翔之迁腰,就有了“缟袖之翩翻”、“长袖已飚回”.

唐代是古代燕乐舞蹈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各民族舞蹈注入他们所需要的政治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加改造,以适应其政治和享乐的需要.但总的说来,艺术是人民创造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艺术形式曾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怎么写作过,而对其全盘否定,当作封建性的糟粕而抛弃.我们要把带有封建色彩的糟粕摈弃,将其精华集中起来,通过身体的各种形态、流动、表情,把最值得我们称道和引以自豪的东西、想法装进去.因此,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我们应持创造的态度,而不是单纯的去模仿、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