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艺术风格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42 浏览:95453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揭露了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在艺术手法上,他重视结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不仅“样样都要节省”,“写日用品也是常写减价的,甚至连女儿在大年龄时也找不着对象”.仿佛黑夜中的一线曙光,那个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并因此被打发美洲去的“于勒叔叔”摇身一变成为富商,并来信说,“希望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为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在菲利普夫妇朝夕盼望中,“于勒叔叔”始终没有归来.可是他们的“希望却与日俱增”,对于于勒回国“这样十拿九稳的事”他们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然而在前往哲尔赛岛的旅途中,他们在轮船上与早已沦为水手,靠卖牡蛎为生的“于勒叔叔”不期而遇,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富商,而是一位“衣服褴褛”、“满脸愁容”的老水手.在经历一段细致的打听之后,于勒叔叔的身份得以证实,菲利普家人的发财梦随之化为泡影.于勒在父母心目中,再也不是“好心人”、“有办法的人”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息的贼”和“流氓”.作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对于素材的取舍与结构布局,这篇小说讲究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与未来,把笔墨凝结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态度的骤变,来揭示中心.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略写的.他身世浮沉,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者却把这些置之幕后,简洁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暂的一瞬.通过只有要价和道谢两句话:“两法郎五十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手中干的活儿”,一般性的描写,但是于勒的影子却渗透着故事情节的始终.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好坏,取决于于勒身份和地位的改变.纵观全文,在情节的布局与处理上,小说的确做到了疏而不断,虚实相间、详略得体.

在情节构思上,作者还安排了几处对比内容,在人物自我言行的前后尖锐矛盾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关系.在小说的第一、二部分中,两次提到:“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叫人多么惊喜呀,”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归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能立刻相见,呼之欲出.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轮船上真的见到穷愁潦倒的于勒时,便如临大敌,躲之唯恐不及,避之为恐不远.这是一幅“福星”与“灾星“的对比.另外,在第二部分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插叙,又构成了一个“灾星”与“福星”的对比,小说通过描写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贫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所采取的“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深刻揭露了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奉行的以金钱为轴心而转动的人生哲学.


此外,小说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逼真而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也对本文的情节有了很大的补充,一起构成的本小说特有的艺术与风格.

(作者通联:433000湖北省仙桃市毛嘴二中)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