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媒体:乱象丛生何时了!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72 浏览:16269

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起着主办者宣传推广其思想的作用.

先说平面媒体.艺术平面媒体主要由各种公私主办的艺术刊物构成.国家机构主办的艺术刊物一般都有较长的历史,大部分曾经辉煌过,如今在有些方面已显得差强人意,其中原因固然有私人所办刊物竞争愈加激烈的成分在其中,一部分原因则要归因于办刊人自身素质的下降和责任心的缺乏.十几年前,由于出版和媒体没有放开,艺术刊物数量稀少,编辑把关相对较严,刊物学术含量也相对较高.之后情况有所改变,出版相对放开,加上艺术品市场的勃兴,艺术从业者需要宣传推广自己,促使非正规艺术类刊物数量迅速增长.据业内人士估计,仅北京一地,私人所办艺术刊物就有上百种之多.尽管有部分私人所办媒体有一定的质量,但单纯追求利润的办刊者和急于想出名的艺术从业者的“契合”注定了大部分私办刊物的粗制滥造.为了逐利,私办刊物一般向画家索画,然后倒卖变现,或直接收取所谓“版面费”;更有甚者,一个封面或封底可以在现代印刷技术的掩盖之下随意变换,一面数卖,一面多卖,印数掺检测,只要糊弄过去就行,有不少这类所谓媒体人因此了发了小财.至于媒体所要承担的社会公信之责任,根本就不是他们所想考虑的事情.画家们想通过这样的媒体宣传达到出名的目的,也顾不上其中诡诈与无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别人当然管不着,但旁观者观之,自然感觉好笑.不乏所谓“名家”的出名当初就是与这些私办刊物合作,花高价写断封面,四处散发,一夜之间尽人皆知.当年天津的写字匠人唐驼为了宣传自己,曾雇飞机在天津上空撒单子,第二天门口果然排起长队,可如今有多少人还记得唐驼?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私办刊物中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刊物,设计精美,学术品位较高,办刊者多是胸怀远大理想的学者或画家.笔者就接触到一些非常优秀的私办刊物,如《艺衡》《藏品》等,就是这类私办刊物的代表.这样的私办刊物值得阅读,更值得提倡,它们代表了办刊者的艺术品位与学术理想,更代表着办刊者的人格理想.在公办刊物已经没有或只有很少一点空间的时候,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寻找一片发声的天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想家园.他们大多办得很辛苦,但很快乐,因此也更值得我们尊敬.

与个别优秀的私办刊物相比,个别公办刊物却惨不忍睹.这些公办刊物缺乏时代新意,除了卖版面,我们真不知道他们还能干什么.当然,不少公办刊物有自己的难处,办刊经费太少,发行不畅,没有利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只想着挣钱,我们还要这样的公办名头干什么?还有部分公办刊物由于各种原因落到了少数私人手中,被少数人所控制,既无准确办刊定位,也无明确办刊方向,更无长远的办刊规划,随意改变,成为公办刊物中的“短板”.于是我们只能眼看着一本本有着十分动人的刊名的公办杂志苟延残喘地维持着,看不到它们的未来.一些号称最有学术含量,被列入国家“核心期刊”并被万千急需评职称的人所关注、所簇拥的公办刊物的学术性含量实际上早已大打折扣.更有不少公办刊物早已将学术责任丢弃一边,当年曾经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一些老刊物由于某种需要被反复改名,去其学术,迎合市场,整本杂志基本看不到有深度的学术文章.翻开杂志,经常看到反复出现的领导面孔,看到几个乃至几十个自我定义为“著名画家”的大头像和附在旁边的个人作品,虎皮而羊质,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令人不忍卒读.至于相关的艺术资讯或领导活动报道,外行人看了,真会觉得领导们了不起,仔细看去,尽显官场之套路.

艺术出版物的泛滥也是使人感到忧心的一个方面.出版社虽然不能完全算作媒体,但画家在出版社出版画册基本就是用来宣传自己,因此理应严格把关,美术类专业出版社尤其应当如此.多年以前,艺术家能够出版一部画集是何等荣光!在权威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更是荣耀无比.可如今美术图书的出版却彻底没有了边际,所有出版社都可以出版艺术画册,但质量则难以保证.放开当然需要,但像中国这样有着优秀而悠久艺术文化发展历史的大国,还是应当保留一两家国家级出版机构专门从事历代优秀艺术作品的整理出版,向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但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非此即彼,以前是严格控制,现在是撒手不管,一并将所有出版机构都推向了市场,断了他们的奶.如果真的全部市场化,真的一切都按市场规律办事也无可厚非,可出版机构被推向了市场,却保留了旧有的管理体制.断了他们的奶,却忘了他们对美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的担当和责任,结果是真正有价值的书越来越少.为了生存,为了完成经济指标,许多编辑放宽了责任,低档画册从此遍地横流,“大师”、“名家”从此数不胜数,出版社得了一时之利,声名却每况愈下.虽然说历史是无情的,一切垃圾最终都将被淘汰,可历史老人的负担也过于沉重了,何况还浪费了那么多的树木资源!

媒体的作用是宣传,这是大家公认的.媒体的发声实际是编辑者在发声,或替别人发声,因此媒体水平的高低直接代表着编辑者水平的高低.负责任的媒体编辑应当多推举那些有水平、人格高尚的艺术家,而不应推举那些制造垃圾作品的江湖“画家”,为这些“画家”鼓吹呐喊,实在是媒体编辑们丢颜面的事情.对优秀媒体人而言,学习乃是终生的事情,不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就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对书画家们而言,决定作品价值的不仅有艺术技巧,还有文化修养和作品品格,而作品品格的高低来自于作者学养的高低与人品的高低.满脑子铜臭不可能成为真正艺术家,可如今大部分所谓“艺术家”都是满脑子铜臭.水平低不要紧,天底下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要不断努力,都可以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但许多人将脑筋用在了歪门邪道上,只知道吹牛皮,不知道读书学习,研究问题.心里知道自己不算什么,表面上一定要端着架子装大师,或用各种办法将自己装扮成大师.过去的画匠们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努力将自己装扮成文人,不会赋诗也要诌上几句打油诗题在画上,自我吹嘘的时候一定会说自己的诗第一,书法第二,画第三,虽然不靠谱,但起码还知道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书匠画匠们依然在耍这种把戏,字不行就将自己打扮成诗人,逢人就说诗,还时不时弄个“文人雅集”,或者见唱戏的说书法,见写字的说唱戏.为了增加附加值,一些连基本学术素养都不具备的人居然也开始编纂起大部头的著作,装潢典丽,十分唬人. 电视媒体的混乱也令人心寒.这个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可以使人一夜成名的媒体如今早已成为少数人的掌中玩物.中国的艺术遗产如此丰厚,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就可以制作出大量的好节目,为广大热爱艺术的观众提供好作品.但不少人注意到,就连国家级电视台所制作播放的书画节目,如今已经成为江湖游方书画大忽悠们的最佳表演场所,在其中起作用的除了金钱,还有制片人艺术审美水平的低下.很多不明就里的观众以为上了电视的就一定是名艺术家,哪里知道那些镜头是可以用钱写到的?打开类似节目,我们只看到一个个艺术“大师”粉墨登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可一下笔却恶俗不堪,真相毕露,根本不会画竹子的敢上去教别人画竹子,连皴法都没明白的“大师”居然敢教别人画山水,其间的荒唐真令人难以置信.这使我们知道,看似十分权威的电视媒体,实际上连基本的审查机制都没有,谁花钱掌握了这个频道,谁就掌握了这个电视台书画方面的话语权,谁掌握了电视台的话语权,“艺术家”们就趋之若鹜,巴结逢迎,无所不至.钱能通神,真切无比.在熙攘噪杂的电视书画节目中,却鲜有高质量的书画艺术鉴赏节目.


与平面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相比,内容泛滥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征;由于门槛极低,只要作者交点钱,“艺术家”自我吹嘘的各种静态的、动态的画面和文字都可以发表在网络上,没有任何水平限制,更没有任何数量限制,无边无沿,无穷无尽.如果精通电脑技术,甚至连钱都不用花,直接将自己的所有资料在网上发布,快捷无比,方便无比.因此中国的各大网络媒体上集合了数量最多的“艺术家”,也汇集了最多的“艺术”垃圾,其真实性与可信性早已堕于深渊,难以挽回.它也使得广大读者感到迷茫,失去方向.要想弄清其中的奥秘,读者必须切实提高艺术修养,提高分辨水平,否则就会在无边无垠、无穷无尽的网络垃圾信息中淹死,这也许是网络媒体对提高全民艺术修养唯一有作用的地方.

面对媒体的如此乱象,我们应当怎么办?

很显然,指望在短时间内将上述的乱象加以整改是不可能的,因为利益的博弈此消彼长,这件事情有关部门可能想管也难以奏效.触动利益比触动心灵更加难办,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靠吹牛维持生活的“艺术家”们良心发现,他们离开了这种生活方式也许什么也不会,连生存都成问题,因此我们不妨怀着悲悯之心看待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乱象中的一员,区别只在于我们可能比较自律,比较不好意思.因为不好意思,我们还愿意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愿意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努力支持那些有操守、有水平、有理想的公私刊物和办刊人,尽量发挥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努力影响更多的人,尤其是下一代.

(雒三桂/《光明日报》摄美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