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艺术中的曲折和直致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36 浏览:104898

曲折和直致是诗词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两者各有千秋,但东方文化的审美取向偏重委婉曲折.如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也有论语:“信,词欲巧.”巧即为曲折.大概孔子是最早参透人情世故与作诗为文之要义的,因此才认为不巧不能真正地反映现实.清代崔念陵诗云:“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

那何为曲折呢?我们不妨从具体的例子中寻找答案.

乱鸟栖定夜三更,楼上银灯一点明.

记得到门还不扣,花阴悄听读书声.

――王仔园《访友》

轻舟一路绕烟霞,更爱山前满涧花.

不为寻君也留住,那知花里即君家.

――方蒙章《访友》

野花和露上钗头,贫女临风也识愁.

欲向舵楼行复止,似闻夫婿在邻舟.

――李宁圃《珠梅闸竹枝词》

在第一首中,诗人夜半访友,按常理一定径直去叩门,而友人也会疾步来迎,邀其登楼叙话.但他却将伸出的手缩回了,因为他听到楼上灯窗里友人的读书声.这乱鸟栖定夜静如许时的吟诵,是多么美妙啊!花阴下的倾耳岂不是同样的陶醉?借“不扣”一转,才多了一层情致.按袁苍山的话说:“此曲也,若到门便扣则直矣.”第二首首句以“轻舟”破题,表明诗人是去访友,但从第二句的“更爱”两字看,诗人似乎被满涧芬芳烂漫的花木迷住了,而忘记了此行的目的,直欲结庐于此,做一个陶醉于自然的隐士了.末一句用“那知”二字一转,顿时柳暗花明,原来自己向往的地方正是友人平常的居处.友人之高洁,自不待言.袁苍山评之曰:“此曲也,若知君家便直矣.”第三首刻画了一个登高望夫的贫女形象.在一个已是秋风萧瑟、野花凋零、白露横江的傍晚,贫女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丈夫了.她的思念无处可诉,只好登上舵楼(船的最高处)远眺.但是,她刚刚迈出的脚步又停止了,原来她仿佛听到邻舟有熟悉的声音,是自己的夫婿吗?那千万不能错过啊!“行复止”三字准确地描绘了贫女的心思.若说直上舵楼凭高远望,精神虽也可嘉,诗味就平淡了.这首诗妙就妙在多了一层曲折.


从以上三例可总结,凡欲探又舍、欲言又止、欲哭还笑、欲尽而退、欲东而西、回环吞吐之类,皆为曲折.

再说直致.

直致就是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朱光潜在论述东西方诗歌艺术的差异时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可见,表意直率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占主流,直率这种表现手法甚至是圣手大家所极力回避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这类诗的价值,更不能因此说其中就没有优秀的作品.相反,有不少作品因为感情充沛,冲口而出,气盛语快,得到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传诵不衰的佳作.我们且看以下几首: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第一首诗以破空而来的手法,直入史事,以怀古而慨今,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种义无反顾、慷慨赴难的悲壮情怀,与杨柳依依或秋风飒飒一类的送别诗迥异其趣.

第二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第三首诗文字掷地有声,气势磅礴,洋溢着女侠的英风胜概,堪称是她反帝救国的宣言.

其他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书愤》《金错刀行》,岳飞的《满江红》等,无不是豪情喷涌的率真之作.也由此可以看出,直率宜于豪放,曲折宜于婉约.但是,正因为既有曲折也有直率,古典诗词才给予了我们多样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