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走自己的艺术之路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43 浏览:118276

李春海的住处,很有农家小院的风范,院内圈养着几只小鸡和一对羽毛非常美丽的孔雀,配有疏密有致的绿色葫芦叶片贴在蓝色的半空,就像一幅写意画飘动在头顶上,宁静而隐含寓意.我们进入李春海画室的时间正巧是中午,几幅未完成的山水画还挂在墙上,粗大的画笔横七竖八地散落在画案上,浓浓的墨迹还散发着一种泼墨的气息,一幅正在修改的准备参加一个大展的山水画就耸立在我的眼前,我来不及看室内的陈设,却被他笔下渗出的雄浑构架和奇伟力量震撼了!在我临来采访之前,卫汉青就跟我说过:“李春海的画,不同于一般的山水画家,他善于从大处着笔,十分注重整体结构的磅礴动势,有一种独创的雄奇自然之美.”当我站在他的画前的时候,卫汉青的话又重重的轰响在耳边,准确而又直接的话被证实了.而我的第一感觉则是他真诚的力量,如果一个画家的画缺乏真诚,它就会缺少艺术的生命力,而李春海则不然,他那种质朴、那种秀润是通过笔的灵动而渗透出来,因之对艺术的真则自然的耀然纸上了.


李春海属于科班出身的画家,1966年毕业于美院国画系,学的就是山水画,而且他还属于那种笔精墨妙不畏苦永不满足、探索型的画家.又是一幅画的形成要经过若干的营构,反复修改,不轻易出手的那种画家,挂在我眼前的一幅,已是几经否定又几次重新结构,决心割掉那种滞呆的陈旧,每每都要求画面灵动、立意新颖、气势透溢,稳健而又蕴藉的画风,李春海得益于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宗其香这些恩师多年教诲,一直苦攻山水画,从美院毕业后他曾经从事过舞美设计、园林美术的教研工作,他不认为这样会消耗他的艺术青春,反而认为这些艺术实践还会加深他对山水画这门艺术的审美力度,所以他的画,有一种文化心态的透入,他的线条似乎是民族语言的组合方式,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初看他的画,总的感觉传统味很足,例如对山石的构架、树木的穿插、笔墨韵致追求上.但细看下去,你就会发现他的画幅中,在风云磊落、云雨韬法、构图匠心,写意的层次上,是源于传统又脱于传统.他说:“我们的传统具备千锤百炼的博大,我们现今的国画自然也是从那淀积中传递而来,但是我们今天的画人既要有传统中的血脉,又要有现代人的充实和真实,我们要用今天的‘心、神’与‘情、感’来传达画家对客观山水的认识感悟.所以说,我画的山水是对传统艺术的升华与重塑,表达的是岁月与文化的双重境界”.在他的画室里,我们一边看,一边交谈,他请我看画,不藏不掩,还把一些半成品,甚至把一些作废了的画也拿出来,几乎是和盘托出,于是我们一同为一些丢弃的半成品而惋惜,更为他的严格的艺术付出和走过的崎岖道路的艰辛而深深打动.

李春海出生在北京西郊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村,这给他的童年带来了美好的记忆.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看到几个美院下乡写生的学生在山前画油画,就站在他们的对面呆呆的看起来,他看到学生们一笔一笔的将现实的色涂抹在画布上,就变成一幅画,使他惊异感动极了,天上的白云,山上的流水,远处的大树,往日寻常景物集中在一副有限的画面里,体现了无限的神采.感动得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看得出神.不愿走了.当时他就想:我将来长大了也是一位画家多好啊!回到家以后,他就开始模仿,在墙上、在地上,常常画的神不守舍.当时虽然年少气盛,画完了却羞于见人,又有些不甘心,就寄给美院那些作画的学生,让他们提意见,并幸运地得到了著名画家法乃光先生的悉心指导,看了他的画,还给他提意见,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告诉他如何练基本功,这使他高兴异常,一遍一遍的看也看不够.这就是他从小痴迷画的起因.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初中毕业考上了美院的附中.毕业后又考上了美院中国画系.大学五年对他来讲是极端严格又热情的五年,他把自己的聪慧、执著,全部用在了作画上.画是他眼前的一盏圣灯,夜里梦中都在举着它,时时刻刻在燃烧着自己,所以常常对着阴森的宫殿、或是高耸入云的峰巅,看那银色气流的波动,和山顶上细腻松杉的摇曳,琢磨着涌动的笔墨,一次次被心中泛起的创作所淹没等

他总结这一段时说:“一个人要学好,客观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自身,我十分珍视这一段艺术教育的熏陶、和老师治学的严格教诲,这一段我对李可染老师,不仅仅是敬仰而是苦学的精神,对他的讲课、绘画,我都是十分的崇拜,用心记,用心悟,我们既是师生的关系,还是一种灵智的关系,在他身边总有一种启悟在升腾.这是一段值得永远回味的人生,那些艺术前辈们的确在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在哺育我们,我们也只有好好理解它们的胸怀,才会创造自己的艺术人生.正是他们在我们的心灵中播种了艺术的感悟,是他们叫我们思索走自己艺术有益的道路.在群星闪耀的那个年代里,是他们吹拂了我心中艺术的涟漪,使我们的艺术梦想扎实起来”.

李春海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把李可染送给他的那句名言:“实者慧,学不辍”牢记在心,花大量的精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顺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路数,结合中国诗词文赋的宝库中,体味中国绘画的神韵、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他的最高境界是:不是以真山水做为传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主体精神为创造的契机.从中找到了目前自己创作中国山水画在思维方法上的差距和自己耕耘的位置.他从大量的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源头上获得了最重要的创作启示.认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并不在于学西方还模仿西方或一味固守传统形式,而是你画中的主观现代精神能否感染人,作者笔下的山水,说到底是艺术的人生.一幅画拓展的是眼前的可视形象,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表现形式的选择,营构自己理想化的意境.画面上的山山水水实际上是自己感情的形象化,任何一幅画能否成功都是感情和想象力融合的一种产物.

在我们交谈其间,正巧眼前有一部他出版不久的九寨沟大型画卷,画面上的多彩的树木和瀑布成半圆形巨嶂状,其环形水帘横向延长约7米,是一幅山水画巨作,名曰:大河之源.气势雄伟壮观,景涵苍茫博大,飞瀑喧哗有声,雾气充沛席卷而漫延,造成一种内力与强势,恢弘的飞动之美.他看我对这幅画特别的衷情,便说:“有些人认为一谈传统,就是老套子,其实传统艺术的根本之点在于创新,也就是传统中说的:美的观照主体,在于创造出新的对象.九寨沟我去过,也做了不少的写生,真正要做成这幅画,的确花了不少精力,我把此处的山水都作一种有生命的人格化形态,赋予人格化之力,然后根据这些进行艺术的组合,让这里山山水水都发挥出人的,于是才产生了如此美的不断变化的冲击力”.

李春海这几年的确为了实现他的“笔随心运”的理想画境,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饱饮了太行的质朴、天山的奇丽、南国的秀润、边陲的险峻;大自然成为他胸中的美酒,他看到的是奇山异彩,体现的画家自身是自己人生感悟中唯美的价值观.不管它是飘逸空灵,还是浑厚动魄,笔笔画画都是人生的象征.李春海说:“长白山我去过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每都是对着现实的景画自己的画,其实,实景只是一个契机,寻求的是对象的意味然后是自己的洞见、、想象,最后画的是自己的意象.我到处写生,初学画囿于照搬实写的学习西洋写生的习惯,是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默识心记,转移模写,经营位置的一步步深入理解,才使我释放出真正的自由,自由的去推动,自由的去营构,自由的去创造.于是我一见大山那种冲击力就油然而生,意象也随之飞翔起来.我画‘白云掩翠图’时开始画的山顶上的积云速度并不快,我立即意识到这是我儿时在家乡见到那种缓慢流云的一种模式性思维,通过仔细的观察,细细的揣摩,认识到,一幅画的成功要反映作者的创造力,我们到实地观察面对的是“新地对象”,“新地对象”出新感受,出新的想象力.我写生画画,都是一种焦点法,看来是写实实则通过焦点观察,触动自身内部的创作,实写也就成了虚写,成了写自己的意象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以惊天动地巨变而成,也是大自然的血肉,山山水水都有自身的血肉感,生命的悸动感,这样一想山已变得不是原来的山,它就是一种‘人格化形态’,你在进行创作自然就有巨变感、人性感、跨度感了.”听了李春海的创作感,在看他的画,就有了一种动感,每幅画立在眼前变成了一种意境的陈述,志趣、灵动,精神皆从线条中生,我仿佛看到画家指尖挥动到哪里,哪里就有灵光闪动,笔墨到哪里,意趣也到哪里,传统中说的“玄化的母色”在此得到了应验,自然中的五色变成了意象中的五色,真是“肇自然之睡,成造化之功”也.于是李春海的画也就幅幅有了深度的变化,有天然的那种新鲜的活泼的生命感.谈到此处,我再看“白云掩翠”一画,那种大气烘然托出,如论从哪个角度看.他的画都俱备了:构图宏大,气象宏伟,品味醇厚,诗意精微,豁达明亮,意境深邃,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曲折跳荡,是南北画派之融合,还有工笔结构之严谨.李春海的画有了如此的造化,完全是深悟中国的美学传统而得,他的画不仅一些巨幅画令人感叹不己,那些随意画的小品,大写意画的泼墨,扇画画等,也极其精微,平和自然,内涵优雅,着色飘逸,激荡动人.

我看李春海对传统如此执着,便问:“在山水画问题上你是如何看借鉴西方?”

他想了一下,说:“我在探索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不仅突破自己,也突破了古人成式,还有那些现代人对中国山水画的误解.在全球文化相互冲撞的环境下,有不少人看东西方文化时,不能正确看待和运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总想到西方文化那里找捷径.结果忽视了深入研究中国山水画这块瑰宝.我们学西方是吸取他们的为我所用,完美自身艺术的成分,对于中国的山水画,却不能向西方“邯郸学步”.他这一席高论,的确消除了我的不少顾虑,不是像有些人,在认真对待自己的文化时表现一种犹豫、动荡,而他是那种坦率,那种真诚.那种执着和不屈,这才是中国学人的人格力量.

在李春海的画中,我们还看到一些画,画得比较空灵、飘逸,那种工笔般的细微有些淡化,一问原来他在向新方向追求,最近他看了不少八大山人的作品,对宋代的一些画派也作了一些研究,有一些画开始向“远取其势,近观其质”、“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上发展,主体是通过恢宏大气灌注灵动,既要布局完整有序,还要有诗画相融韵致,在严谨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风骨和精神.当年李可染赠与他的“实者慧、学不辍”成了他的座右铭,几十年来,一直鼓舞着他笔耕不辍,勤奋攀登.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1988年受中国选派赴希腊参加“国际现代绘画研讨会”,同年应约去日本参加“现代中国画家名品展”,1990年应中国外交部之邀,与庄寿红合作为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新馆门厅画巨幅绢地青绿山水画《江山耸翠图》.1996年出席中国文联第六次代表大会,1997年赴日举办《李春海水墨展》,另外在全国性美展中曾多次获奖,2000年又荣获中国林业系统梁希文学奖.

李春海在中国山水画上取得的可喜成就,得济于他对艺术的真诚心态,得慧于对艺术勤而不辍,得力于他心灵的一个“清”字,时时处处把握于大自然的“清”,也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第二自然”的新奇中的“清”字,“清”之于深与逸,“清”之于气魄宏大又高远,“清”之于刚柔相济,“清”之于透晰与自然,“新”之于含蓄而又幽雅.正是这个“清”字活脱脱展现了李春海的个性与特色.也许有人说这个“清”字不足以概括它的特色,但是我认为,这个“清”字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神韵的最大奥悟.中国精深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造就了一代代闻名于世的大画家,我相信在融合世界各国文化精华的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排除一切阻力,保持清静高远的心态,发挥自己高明清雅的品格,坚定的走中国自己的艺术之路,同样是大画家出现契机.在这条宽阔有为的大道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李春海勤奋执着而闪亮冒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