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资度的篆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266 浏览:54910

摘 要 :张资度留存的印作能为我们所见到的有二十多枚,其风格气息基本都属于纯正、雅致的汉印模式,同时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文人意趣.在字体与结构的灵活处理、印文与边框关系、边框的特色技法等方面都有创造性运用.

关 键 词 :篆刻 张资度 汉印

张资度(1873—1941),名秉经,字亦权,号长公,梅州市梅江东街留余堂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之外甥,“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师”张资平之堂弟.梅州的留余堂乃诗书世家,清光绪十四年(1888),工部右侍郎广东学政臣汪鸣銮为《留余堂试草》作的序中赞曰:“粤之文,以嘉应为最,而张氏尤为嘉应之名族也.”翰墨书香的门风致使张资度自小便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也和古代的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一样,在书画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他书、画、印三者皆善,书画作品曾参与美国芝加哥博物展和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而且他与近现代的李健、伊立勋、胡士贤、溥伒、黄瑜等很多书画艺术大家都有所交游.然而却因僻居一地,或不以画重,淡于宣传,从而一直鲜为人知.本文即以他的篆刻艺术作为切入点,对他的传世印迹风格特色做初步的探讨,就教于方家.

张资度留存的印作能为我们所见到的有二十多枚,这些印作是我们窥探其风格的第一手资料.总观这二十几方印鉴,其风格气息基本都属于纯正、雅致的汉印模式,并且对明清文、沈和丁敬一脉文人的印风有所继承与发展.可以看出他的用刀已经相当稳定,冲切结合,心手相应,朱文沉着古秀,白文朴拙生动.正如清人袁三俊所论的:“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 张资度这些作品如“亦权心赏”“广东嘉应州人”“我是识字耕田夫”“仿古”等无一不如此,字法结构平稳,线条流畅平匀,显现出这种沉着生动的特征.

这些印章, 大致可分为五类:圆转朱文印、方折朱文印、方圆并用朱文印、粗白文印、细白文印.

在这些印章中,笔画圆转的朱文印风格作品占的比例较多,如“亦权心赏”(图1)、“人比梅花瘦”“广东嘉应州人”“亦权延年益寿”(图2)、“自知性僻难谐俗”“度印”“资度”等,取法宋元朱文印风而又有所变化,运用屈曲的圆笔,转折处温婉优美,不激不励,都重视笔画的装饰意趣,章法布局平匀稳妥,印面体现出一种沉静优雅的气息.

方折朱文印有“饮酒辄醉”(图3)、“东亚病夫”等,以结体方整的缪篆入印,细刀碎切,这类印风取法汉魏铸印,结字工整匀称,不尚变形夸张,以自然匀整为美,这种风格是明代形成的浙派典型风格对后世影响的体现.

方圆并用朱文印可视为前两种印章形式的融合,转折处圆中带方,在平正中富于变化,如“亦权氏”(图4)、“游目骋怀”“自寻烦恼”等.其中一些字中的转折通过内圆外方的形态,刻意强调了方折的意趣,以看似圆转、实求方折的线条构成转笔.甚至一些横直笔画基本上以平直线或略带弧形的线条为主,所以其转折处虽以柔和圆转之笔为之,但其构成的部件形体仍十分方正,印面整体呈现出平正典雅之艺术效果.

粗白文印也是仿汉铸印风格的结果,最有特色的如“仿古”“养根”(图5)、“金石刻画臣能为”(图6)、“张资度印”“我是识字耕田夫”(图7)等,这些章的布局上将一些字中留红很细,甚至部分与边破连,使得整方印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强的空间以白为主.但是为了求得整方印的平衡,往往又会利用几个字的笔画之繁简对比来匀称块面的留红,使之与大块的白相抗衡,从而达到红白各显其势,整体力量均衡平稳.


细白文印也较多,比如“恨琴棋未学诗酒无缘”(图8)“知困斋书画记”“资度长乐”“年华强半暗消磨”等皆属此类.张资度的细白文印风格亦很有特色,整方印大面积留红,文字之间以及各笔画之间距离都较疏朗,印(图5)文线条细劲有力,可谓“细密光长”,给人以简洁劲拔之感,颇得此类汉印之深味.

当然,张资度的印风也像其他有所成就的印人一样,在不断模仿、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透过这五种风格、二十几方的印章,可以看出他在模仿、借鉴汉印及前代文人印风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文人意趣.具体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字体与结构的灵活处理

1.装饰性与形象性

在这二十几方印之中,有一些极具装饰色彩及形象化的艺术效果.如“亦权延年益寿” 中的“延年”“益”等字,作者通过把“延”字的“之”底的笔画与“年”字的起笔一横巧妙相连,使“延年”两字的字形结构很有装饰味道,如同矗立松树枝头的白鹤,这般优美的形态也把“延年”两字的内涵很形象地表达出来.“益”原本就是会意字,有增加、漫出之意,像器皿中有水漫出.作者为了装饰效果强化了小篆“益”的形态,使上面的“水”,下部的“皿”,都极具形象特征.此外,在这些印作中还有一些鸟虫篆元素,亦可视为一种装饰意趣.

2.各体杂糅,形体重组,应需入印

这个特色首先体现为,一方印章中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字体的混合运用.如在“且喜身闲不尤人”“自知性僻难谐俗”中,整体风格以小篆为主,但 “且”“难”等字上又混杂大篆入印,在小篆字形中有机运用大篆的元素.

其次,根据整体印文的结构需要,对一些字体或偏旁的简化.这个特点体现在“自寻烦恼”“自知性僻难谐俗”等印中,“烦”的“火”旁、“僻”“俗”的“人”旁,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书的形体,进行了简化.正应了明代潘茂弘所谓的“可增则增,当省则省”.

再次就是对字形结构的重组.作者为了印面文字的造型设计效果,很擅于偏旁的挪移,在印面上力求丰富的、独具匠心的变化.如“度印”中的“印”字的变化,为了与“度”结构相呼应,从而把“印”字的左右结构改为上下结构.“资度”印中对“资”字手法处理恰恰又相反,改“资”字的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从而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二、印文与边框关系的创造性运用

印文与印边的关系是篆刻章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是考察一方印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历来篆刻者都相当重视.在这二十几方印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多处创造性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