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54 浏览:119615

Armani的短袖艺术T恤、宽松的牛仔七分裤,褐色的皮质匡威鞋,何念简约的穿搭与明亮的眼神让人过目难忘.虽然是一身随意的休闲装扮,但眼前这位“大男孩”言谈间的自信沉稳却清晰地映射出他多年摸爬滚打于世界艺术舞台所历练出的成熟睿智.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何念,出道9年,18部叫座话剧,5部热播电视剧,6大国内外艺术奖项,1.65亿元高额票房等这些令人欣羡的数字忠实地具象出一个新生代导演的成功范本.这位被誉为“票房标杆”的艺术精英并未在顺境止步,作为“80后”青年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正以自己的“团队模式”引领“何式话剧”走向新的高点.

“把握机会并把它做好”

对于何念来说,2003年是他重要的事业元年.当时,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他意外获得了一个试导话剧的机会,而初出茅庐的他甚至连剧本都没看就应下了这份“美差”.回忆起当时接戏时的不检测思索,何念说自己那个当下的反应几乎接近于“条件反射”:“一般来说,只有具备5年以上副导演经历的‘熟手’才有可能正式执导,而当时有一个现成的导演机会摆在我这个新人的面前.我满脑子最先考虑的早就不是剧本内容本身,而是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把剧做好.”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是,这部此前并不被看好的剧本在何念的演绎下竟一举夺得了当年小剧场话剧的年度票房冠军,而以此部《大于等于情人》“一鸣惊人”的何念在次年又再度凭借原创肢体剧《人模狗样》于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有人说,何念的成功非常特殊,没有失败与成功间的两极摇摆,几乎顺得有些不可思议.而事实上,何念的成功绝非出于偶然,在《大于等于情人》的创作中,何念也曾一度非常痛苦.用他的话来说,当时的他不允许自己在第一次的创作中败下阵来,“因为第一次往往是最重要的一次,只有通过良好的开局得到投资人与观众的信任,才可能获得更多自我创作的机会.为了将第一步戏做好,我遇到了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困难,好在我从来不是个害怕挑战的人,将‘逆境’转化为‘顺境’,获得机会并努力把它做好一直是我贯穿始终的坚持.”

导演是一种团队创作

何念将导演的角色定义为“整合团队的创作”.在创作自己的第6部话剧时,观众与圈内人越来越高的期望让何念感受到了“顺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需要时间,也一定会有波峰及波谷的起伏.而为了将自身的创作状态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以上,何念开始着手稳定自己的团队.他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适合长期合作的制作人、志同道合的编剧和编舞,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慢慢接触具有更高知名度与实力的合作者,通过一定的激励与淘汰机制逐渐打尖自己的“念机构”.

经过3年多的积淀,“何念话剧电影工作室”已经拥有3位稳写作作人、2位宣传,2位票务,3位活动执行,4位年轻编剧以及由宁财神、六六等圈内知名人士组成的创意团队.而何念也不断通过在纽约百老汇等地的学习经历丰富着自身对于如何训练演员、如何激发编剧创意、如何进行时间管理、优化系统训练及安排等方面的艺术管理.此外,为了实现最为优质的有效管理,何念甚至煞费苦心打起了“组合拳”,他特意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参与工作室的分工管理,由自己主管艺术创意及年度计划,专职经理人负责目标执行及市场运营.

对于这一系列的“大动干戈”,何念始终强调“团队”的概念:“在我看来,好的作品从来就不是个人产物,而是团队共同孕育的结晶.只有将团队高效地固定运作起来,我们的作品才能更稳定地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退一步说,即便我的某次创意没有那么新颖,没能创造比上一部作品更精彩的超越,但我也能借助团队的力量将整部戏的质量稳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等待自己在进一步的学习后实现对作品的补充和提升.”

在自我否定中打磨精品

从2003年开始,“高产”也一直被视作为“何式话剧”的鲜明特征.在峰值阶段,何念曾于一年中完成5部作品.他将自己的这段“高产期”视作导演生涯不可或缺的锻炼期,而他也正是通过这些高强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现如今,近10年的历练与沉淀让何念开始考虑使用更多的时间以雕琢“能留下来”的精品.

眼下,他精心打造的《女人一定要有钱》已经完成了公开选角,这部将在今年11月首演、创作灵感来自于全球畅销的财商教育丛书《穷爸爸富爸爸》系列的年度财经戏剧也是何念在传统话剧形式中融入百老汇歌舞秀元素的全新尝试.该剧将通过三类女性——“励志姐”、“傍款妹”、“女屌丝”的故事,用喜剧以及穿越的手法,与观众探讨“财务自由”对于都市女性的意义,意在引发人们对与金钱、财商与情商、事业与人生、婚姻与幸福的诸多人生思考.而这部千万级的大制作也将进一步刷新的何念此前单部话剧的场次记录,在全国连演百场.

事实上,除了此番在舞台上精益求精,何念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也已经定稿并预计在年后正式开拍.何念说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今后每年完成一部音乐剧与一部电影的创作.至于为何选择的这两种对导演要求最高的作品形式,何念依旧是当初那个喜欢挑战的大男孩:“因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在艺术上走得更远;而舞台更是我的根基.我的‘野心’是在自己50岁前完成至少2~3部类似《茶馆》、《雷雨》这些经得起推敲、能反复演出20年以上的剧目.”

在前行的道路上,何念说他永远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即不断地在“低估自己”与“高看自己”的失衡中找到平衡,不断地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碰撞中打磨创意.不论身处顺境或是逆境,他与他的团队都会在维持自身平衡的基础上提前明晰自己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因为在这位新生代导演的顺境哲学里,“人生并非没有机会,也不是缺少平台,心态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看清自己的目标,能否以最稳定的方式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