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因语言艺术而灵动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77 浏览:56252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是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的精髓是将趣味性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使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化学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方法 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由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化学教师追求教学的语言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的感染力,让化学课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往往仅几分钟,但却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真理的迫切而强烈的.如《苯》的新课导入可用谜语“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猜我是谁?(打一字)这样创意的设计趣味盎然,也加深了“笨”与“苯”的区别.又如我在讲硫酸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老者生来脾气娇,每喝水来必发烧,高寿虽然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酸?”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出硫酸.这无疑对硫酸性质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如在讲《钠与水反应》时,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巫婆说她会捉鬼.她往装有半碗水的碗里滴了几滴所谓的仙水,再把所谓的吸血丹放到碗里.只见那吸血丹立刻在水面上乱窜,那巫婆眉飞色舞地说:看!我那吸血丹在动,说明这周围有鬼,它正在吸鬼魂;听!那“嘶嘶”的声响,正是鬼临死前的;看!水变红了,那是鬼被我的吸血丹吸收后,化作了血水等相信鬼神的人听了后肯定会信以为真,但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世上并没有鬼,但巫婆那所谓的吸血丹和仙水究竟是什么呢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这一节课上,都想知道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化学“秘密”.

二、准确精炼、合乎逻辑

化学课堂教学有自己的特性,遇到一些科学性强、用词严谨的定义、定律及化学用语时,教师必须用准确语言,使学生得到严格锻炼,形成一丝不苟的好风气.切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其中“或”误为“和”则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若是非电解质应用“和”而不能用“或”字.如果不加以强调,将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养成马马虎虎的习惯.科学语言,往往一字之差,将使定义面目全非.例如对化学中的“四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由于“同”字的“搅拌”使学生对这些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造成含混不清的现象.如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就能找出在这些概念中含有“相同”、“不同”、“所指对象”且能 “互称”等共同点.类似的有“三电”:电解、电镀、电离;“五化”:氢化、皂化、水化、硝化、酯化等.因此,语言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同时,教学语言要精炼.所谓精炼,就是言简意明,没有废话,句句中肯,一语中的.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领会要点,掌握要领,易于接受,便于记忆,从而获得清晰的概念.综上所述,教学语言应该逐字斟酌,仔细推敲,力求准确精炼,合乎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抑扬顿挫、绘声绘色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声调抑扬顿挫、说话绘声绘色,也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因而,学生对于所授知识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记忆.但教师说话不能太快.要让学生听后,在脑海中还有回旋的余地,必要时应有所停顿,给学生以消化吸收的时间.教师的声调也不能太低,因为高昂的声调使人感到精神饱满,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而声音低沉,就显得有气无力,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在重要之处,还可以提高声音,促使学生注意.到关键的地方,不妨重复几句,加深印象.心理学认为,声调并不是唯一的思想交流的辅助手段,还包括有面部表情、打手势等各种肢体语言等.面部表情和打手势,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运用恰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高一化学基本操作时,如何闻气味,作一个正确的手势,学生观察后,便可用文字正确地叙述闻气体气味的方法.但手势不宜太多,更不能滥用,要稳定,不要在讲台上跑来跑去,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化学教学内容,有些需要熟记,为帮助学生速(强)记,可编撰一些诗歌和顺口溜,将识记材料通过语言上的适当加工,赋予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使材料合辙押韵,顺口成诵,与学生共读,颇有成效.如记“酸碱盐溶解性表”我用了别人编的诗歌“钾钠铵盐均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钙银亚汞是微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我用了一首诗歌“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八和零,层定周期族定位,周期结构要记清.”有时,还把实验操作及解题步骤也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过滤操作可概括为“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两低不要忘.”

把佳句、名言恰当地引入课堂,不但使学生耳目一新,还会使学生“敬”其师而“服”其道.例如,讲到碳酸钙时,教师充满地背诵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加以解析,不但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音量,促使注意;关键所在可以稍作停顿,以是利消化;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使之顺中成诵;抽象教材,巧妙辅以手势,增强直观.恰当运用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

四、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学语言形象生动能增强语言的直观性,使所讲授的知识既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形象生动最好的形式之一是“作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变枯燥为有味,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耐人寻味,印象深刻.例如:在讲原子构成时,为说明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可把原子比喻有一座十层大楼那样在,而原子核却只有一个樱桃那样大.顿时,学生惊讶不已,对“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有了一个具体、直观的理解.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要理解物质分子(粒子)间有一定间隔,可运用学生熟悉的乒乓球堆作比喻,学生想到乒乓球之间有空隙,便很容易明白分子(粒子)间也有间隔的道理.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平衡总是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教师可告诉学生说:“平衡就像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性格叛逆.当外界想增加反应物的量,它偏偏要减少它的量;当外界想升高它的温度,它偏偏要降低它的温度等但是总归胳膊拧不过大腿,它只能‘减弱’这种改变,但无法‘抵消’这种改变.”

同时,风趣和幽默又是教学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学幽默着眼于对所授知识的奇巧安排,它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的作用.正如海菌.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课堂上常出现听者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情景,这都得益于教学中风趣与幽默.讲解氢氧燃料电池,氢作为负极,有学生老记不清,常出错.教师可幽它一默:“这是你们的老爸――父亲(负氢).”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是比较活泼的金属,教师可说:“你们是‘父养活’的孩子.”黑色金属“铁铬锰”就是“铁哥们”.介绍化学实验操作时,如干巴巴地说,学生兴趣索然,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不一样.例如:多数学生对萃取这一操作的含义理解比较费劲,教材上对萃取的定义是: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把这萃取剂比作是第三者插足,从原溶剂中把溶质夺取过来,并把萃取操作又称为“夺人所爱”.这样学生听了会心的笑了,并又能很好地理解了萃取操作的含义.有的学生做实验时不依程序,教师便可告知学生,衣服可随意穿着,但切不将上衣穿在腿上.又如学生写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时,时常忘记反应条件“通电”,教师为了督促学生注意反应条件,对大家说:“如果这个反应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大家天天喝水,肚子里岂不要产生氢气和氧气吗?”风趣语言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强调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但应特别注意的是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去求生动形象,不要单纯追求语言技巧,搞得胡里花梢,华而不实,影响教学.

五.善于设疑、巧于解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力求道而未遂,口预言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才去启发.然而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这就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善于激疑,巧与解惑,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途径之一.所谓激疑,就是通过教学语言,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设置困难,激发学生的疑问.问,是探究知识的起点;疑,是发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善于激疑,也就是在平凡的知识中,启发学生发现疑点.如在讲完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后,教师设疑“如何鉴别盐酸和硫酸?”这一问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不妨让学生演示:第一次是向两试管内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第二次是滴加氯化钡溶液.实验结果表明:滴加硝酸银的两试管内皆有沉淀或浑浊,而滴加氯化钡的两支试管内则是一个有沉淀,另一个无明显现象,现象明显差异,答案不讲自明,然后让他们自己加以解惑释疑,“开其意、达其辞”.又如在进行硫的氧化物教学时,一上课就将一束鲜艳夺目的花插在集气瓶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花上,情绪高涨.这时,我说:“你喜欢美丽的鲜花吗?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会被腐蚀掉.”接着演示:将集有二氧化硫气体的集气瓶口与有花的集气瓶口相对接,让学生观察.很快看到花朵上花色变暗淡,另外还有一定的斑点.设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颗石子,激起疑问的浪花.因为当学生判断不出究竟发生什么化学变化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愤悱”的情境,然后教师才引入课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像这样“激疑”的语言,艺术性很高,高就高在一句话,敲开疑问之门,引出思维之路.

总之,要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而教师的语言是艺术中的艺术,它与语言文字水平及思想修养密不可分,需要有一个长期的锤炼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读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的词汇,扩大知识面,同时多动笔,勤书写,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以便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