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622 浏览:43154

摘 要西方理论世界长久以来被理性思维所把持,尼采的美学思想有冥想的反理性特征,其美学思想最核心的是日神与酒神的概念,二者共同冲突融合,最终通过艺术实现对生命的肯定与表达.

关 键 词 :尼采 《悲剧的诞生》 日神 酒神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尼采曾说:“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而当尼采喊出“上帝死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宣言时,便注定他要以一个孤独先行者的身份引领人类精神文化走向一个新的境界.“艺术是生命的最高形式”.尼采的思想,虽然一直在哲学的天际不断翱翔,但他的思想田园种植的其实是一种对审美的深刻诉求,“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尼采的全部哲学思想也正是一种美学思想.

一、

写于1870-1871年的《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系统理论的著作.它集中反映了尼采美学思想的主线及核心.在这部著作里,尼采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古希腊的寺庙,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栩栩如生的塑像,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的事迹,这一切回响于尼采的哲学中”.通过对悲剧从诞生向衰落过程的考察,尼采指出:对生命的探索不能仅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要通过人本身的心灵体验.尼采将艺术作为生命表现形式来看,因为艺术的存在,生活才有了价值,凭借概念指导生活只会使人被圈禁在理性的牢笼之中.以尼采的眼光来看,在严酷艰辛的人生体验中,古希腊人早就发现了人生的悲剧性.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悲观绝望,人类在对艺术的追寻中探求着生存的真理.艺术遏制了生存的恐惧,给悲剧的人生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即日神和酒神.对酒神和日神象征意义的理解,可以说是尼采全部美学思想的根基.古希腊悲剧艺术源生的动因不在于他们对悲剧人生的彻底绝望,而是他们认识到虽然悲剧是人生的永恒归宿,但极度痛苦的人生是可以通过“梦”(日神精神)与“醉”(酒神精神)来遏止的.

日神就是太阳神阿波罗,他将光芒洒向世间,使万物都蒙上让人迷醉的壮美.人类停留在这美丽的梦境之中,抵挡生存痛苦本质的侵袭,“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他的表情和目光向我们表明了‘外观’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日神通过美的外观使人热爱人生,并在梦境中借助幻觉和快乐来战胜对悲剧命运的恐惧.人性中存在着两种本能,除了使人趋向“梦”的幻觉本能,还有使人趋向于“醉”的放纵本能,也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与放纵的象征.在祭酒崇拜的时候,人们处在放纵迷醉的状态,“酒神用酒使人在沉醉中忘掉自己,尽情放纵性欲,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或解脱,造成‘个体性原则’的崩溃.把酒神的本质比拟为‘醉’最为贴切.”通过酒神,原本遵守着各种界限的个体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在酒酣狂舞的境地中忘却了人类的苦难,最终达到本能生命意志的表达.日神所营造的美丽外表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素材,而酒神所营造的狂乱状态向人类展示了生命本来的状态,激发了艺术创造的冲动.在“梦”中审视世界,在“醉”中发泄本能;二者就这样在相互制约中共同前进,最终在艺术中获得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最佳形式就是希腊悲剧,透过酒神般迷醉的音乐、日神般生动的形象,二者交相辉映,日神使酒神化为实体,而酒神使日神迷醉,突破物的束缚.尼采褒扬悲剧,歌颂酒神,却无心插柳地发现了悲剧中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和克服生命悲剧的希望.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随时随地都在驱动着他的,既是他对现今的人的不满足,也是他对真正的人、可能的人的渴求与期望.”

二、

虽然希腊悲剧经历了辉煌,然而这种辉煌很快就被另一种东西所取代,在苏格拉底理性至上的论调中,悲剧精神很快消散.“理论乐观主义的原型,相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和认识拥有包治百病的力量”,于是,“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检测象错误”便成了他唯一的真正使命,“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苏格拉底之后,艺术的“日神倾向在逻辑公式主义中化为木偶等酒神倾向移置为自然主义的”.这种论调一直持续到近代.

近代欧洲是被理性精神牢牢同治的时代.理性作为一种原则的可以设立根据的能力,以其强大的中心力量遮蔽了人作为动物的本性.人们也颇以自己的这种理性精神而自豪.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将理性的知识等同于力量,于是,怀抱着理性精神,人类自认为是介于神与动物之间的万物主导.确实,对理性的崇拜使得世界不断按照人类的意愿被改造,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下,对逻辑思维的关注被拔升到无限的高度,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理性充斥于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人类按照自身的理性构建了一个理性的世界,同时又被这个世界所束缚.

作为一个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尼采试图打破这个系统,重新构建真理,其全部哲学的支点在于破除理性的枷锁,为人类的存在寻找一个新的依据.年轻时候的尼采,是叔本华理论的支持者之一.作为20世纪人本主义美学的先驱,叔本华开创了唯意志论美学,将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具体来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叔本华哲学体系中有三个重要概念:意志,表象,理念.他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一切客体都是检测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它的最直接的客体是理念,意志通过理念转化为种种可以被认识的表象,而世界就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着.“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从本质上来说,是永远不知停止的追求,它不断地压迫人类,寻求永无止境的生存.意志本身就意味着痛苦,人因意志有了永不止歇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现实条件下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每当人们短暂实现某一时,新的便接踵而至,这种短暂的满足就又成了新的起点.人类就这样被没有底线的追求所攫取,要摆脱这种痛苦,唯有消灭意志,而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只有走向死亡.只有摆脱了产生的自我和个体,人类才有了真正的自由.于是,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自然而然地便走向了悲观主义.只有承载了意志,产生的个体消亡了,人类的痛苦才会彻底消失;但是没了表象,世界也就不复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虚无.由此,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最终走向了否定事件万物的虚无主义,这是他的哲学发展必然经历的逻辑路线.

作为叔本华的追随者,尼采究其一生都在追寻人的价值和人的意义.青年时代的他,在探寻真理的最初时刻,就被叔本华的理论所吸引.叔本华无情地道出了人生的可悲命运,他能够直视自己所处时代的缺陷,并以超凡的勇气走在时代前面,是一位真正有救赎精神的哲人.但对叔本华的尊崇并不意味着尼采重复了他的老路,虽然接受了叔本华悲剧主义的前提,但尼采并未将自己置于黑洞般暗淡的虚无之中.对人类的前途,他并不想像叔本华一样沉浸在面临消亡的苦痛之中,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为人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可以说,在世界本质的认识上,尼采同叔本华基本是一致的,但尼采淡化了表象的概念,“凡是有生命的地方便有意志,但是生命意志,而是——我这样教你——权力意志.”也就是说,世界和人的意志是同一个东西.

然而,尼采的所谓意志,并非对低级的不断追求,而是一种更强力的生命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而且,尼采又将叔本华理论的逻辑脉络重新梳理,认为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那这意志便是永生不灭的,个体周而复始的毁灭再生,正表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强大.于是,叔本华的生命悲观意识成了尼采思考的起点,他在叔本华继承者的身份上完成了自我开脱,并超越了叔本华.叔本华因逃避痛苦而否定生命,尼采则因肯定生命的力量而认同痛苦,并为人类注入了创造奋斗和改变自我的强力精神.尼采渴望人类的自我超越,渴望超人的诞生,进而发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喊和“上帝已死”的宣言,企图最终为人类找到出路.

三、

尼采探寻了悲剧的起源和本质,通过艺术来探讨人生,从而揭示人生奥秘,寻生意义.作为一个先行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作家.本文试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为例,来阐明尼采的美学思想.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为时代背景,展示了拉姆齐先生一家的生活.拉姆齐先生的儿子小詹姆斯一直有一个愿望,即到灯塔去看一看.然而,这一简单的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战后,在饱经了战争沧桑之后,他才带着儿女共同出海到达灯塔.而这一幕正好被画家莉丽·布里斯科看到,在深深的感悟之中,她终于画出了自己一直试图表现的东西,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

小说中的拉姆齐先生治学严谨而又略显刻板,他关注对世界本质的研究,每日沉浸在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之中.同时,他又是一个崇尚理性与知识、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男人,身上有很浓厚的理性成分.他希望通过自己在学术成就引得注意,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关注外在的美好而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他是日神精神的象征.而拉姆齐夫人则代表着由酒神狄奥尼索斯所主宰的迷醉境界.拉姆齐夫人整日沉醉在自己的思绪之中,在深深的思考之中慢慢地与灯塔的灯光化为一体;在喧哗的世界中,回归自己的心灵,完成对人生的感悟.尼采认为,狄奥尼索斯式的解放就是艺术世界的“醉”.拉姆齐夫人沉醉于自己的意识世界,认识到生命所含的痛苦和欢乐,从而如酒神狄奥尼索斯一样“肯定生命”.

尼采强调日神与酒神精神的结合.拉姆齐先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默默努力,但他心中始终充满怀疑,认为自己不能取得成功,并在最终会被遗忘,甚至不如自然中的一块顽石,更能经得起岁月的磨刻.因而,他内心始终有一股无法排解的孤独,孤独的生活在自己靠坚持建立的迷梦中,寻求世人的认可,使得他更加依赖他那一心沉醉在自己情绪中单纯而又简单的妻子,正是有了她的存在,他才感到自己仍处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而不是被工作和时代所攫取的孤独者.尤其他在外受到挫折时,更是依赖妻子的温情呵护.而拉姆齐夫人心中也一样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忧伤,她希望超越舒服,实现心灵的自由迷醉,她渴望被别人依赖,在对别人的关爱中获取他们的赞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两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如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结合.

四、

尼采关注希腊悲剧艺术,赞颂日神酒神.他以其对人类前途的终极思考,敏感地发现了希腊悲剧中所蕴含的生命生存的伟大意义,在对酒神与日神的发掘上,他超越了叔本华的悲观与绝望.希腊悲剧虽然包含着悲剧成分,但其最终目的是对人生权利意志的张扬.悲中更蕴含着抗争命运的悲壮与伟大,“悲剧以其形而上的安慰在现象的不断毁灭中指出那生存核心的永生.”尼采用悲剧诠释探察人生,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唯美,从中感受到世间的欢乐;用美好的艺术活动来拯救现实灰暗的人生,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解读尼采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乃至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朱芳辉:《生命悲剧的审美救赎——论尼采的审美人生观》,《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3] 杨文艺:《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与变奏——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 罗芸、张贤根:《艺术作为陶醉之经验——尼采美学思想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作者简介:陆星合,女,1968—,广西百色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工作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百色市民族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