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乐队的伴奏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97 浏览:55096

中国戏曲艺术,是世界戏剧中既有中国艺术特色的一种中和性演出艺术,是突出把歌唱和表演,以中国也有的艺术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艺术,自有其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含着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又都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在戏剧舞台上,除了演员,还有一些辅助演出的人员,首先是乐队,旧是称为“场面”,场面分为“武场”和“文场”前者指的是锣、鼓、铜、革的演奏者,后者指琴、弦、丝、竹的演奏者.这些都是戏曲演员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认为它已经与表演艺术构成有机统一为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整体,它为演员的表演起到了多功能深层次伴奏的重要作用.

从事戏曲“锣鼓”、“胡琴”等为表演来伴奏的行业,称作“场面”.

如锣(有大锣、小锣之分)、镲、钹之类的铜器,以至于“鼓”(有堂鼓、板鼓之分),所发出的音响比较单纯,甚至距离乐音还需要加以修葺调整,但它们—旦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非常和谐的音响,具有了“曲”的身份,极有助于感情的发挥,成为我国“戏曲”中绝不可少的“曲”的组成部分,被称之为乐队的“武场”.

在乐队中还有一部分乐器,称为“文场”,如“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甚至“唢呐”也包括在内.

这许多乐器的组合,由一件叫“板鼓”的操作者指挥,按照严格的规范打击着各种得体的“点子”,再加上伴奏“演唱”的“胡琴”、“二胡”、“月琴”、“唢呐”等文场的乐音,遂使演出形成了完整、严密、极有活力的综合整体.

需要突出说明的是:“打鼓佬”——指挥,就是文武场的“灵魂”,文武场所有乐器都要服从‘‘板鼓”的指挥.固然,武场有成套的“锣鼓经”,但在台上的分寸则全由“板鼓”来调遣.文场的尺寸“节骨眼”也都得听从“板鼓”的指挥,音乐的节奏也由“板鼓”开出.其实,演出时,虽然演员有着绝对的主动权,但在关键的时候,也要与“板鼓”互相照应.掌握“板鼓”的先生,既要对戏深深“门清”,更要对尺寸节奏有绝对的把握.所以,大家对这位先生尊称之为“鼓佬”.

为了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在舞台上逐渐有了西洋乐器的掺入,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如前所述,最初伴奏者就坐在舞台中间的后部,以后被置于上场门一侧,最后,才被换在“下场门”这一侧,这样乐队的指挥——鼓佬,就能很方便地看到“上场门”及场上演员的表演.

鼓佬既要根据场上演员需要乐队给予的相应的节奏,也要准确地告诉场上的演员,我要给你什么节奏,因此无论是演员还是鼓佬都要给对方一个预示,即“肩膀”,这样才能协调一致.

琴师是文场的灵魂,他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伴奏者,还是台上演员演唱的铺垫者,如为马连良伴奏的琴师李慕良,在马连良还未张嘴之前,过门已经为“唱”创造了一个得体的情境,与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乐章.因此在马连良的艺术成就中,也有李慕良的卓越贡献,而李慕良的伴奏中,也包含着马连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特色.

锣鼓点子的伴奏,也像画外之音一样,给表演增加了节奏,为戏剧的内容给予了可能的解说.

戏曲音乐中的锣鼓是按照一定传统规矩组合起来,有时也根据剧情编配合理的锣鼓节奏,使它们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节奏效果烘托剧情发展,表达人物情绪思想,所以,锣鼓就有不同的“锣鼓点子”.这些锣鼓点子又有各种不同的用法和转接方法,将用符号记录下来的乐谱称为锣鼓谱,从口中念出来,又称“锣鼓经”.


综上所述,可见戏曲“锣鼓经”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不仅是戏曲的“外形式”,而且更是戏曲的灵魂和神髓.要充分发挥戏曲“锣鼓经”的重要艺术作用,戏曲乐队中的打击乐(武场)各乐手就必须加强文学修养,对演出剧目的题材、主题、人物、风格、情节、冲突等有明确的理解;熟悉演员们的表演动作与感情;练就过硬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