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看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48 浏览:143309

摘 要:雕塑艺术,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无论以什么形式表现,都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物化形.在美术的所有品类中,雕塑的数量占压倒优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如此.城市雕塑作为当前主流的雕塑形式之一,主要作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它在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雕塑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基础上,与城市建设发展和提高人文生活质量相结合,塑造城市新地标与人文价值取向.

关 键 词 :城市雕塑 当代艺术 价值取向

1.引言(Introduction)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和文化象征的物质载体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从未因国家或社会的更替而中断.然而将其作为的定义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由当时世界发达国家在会议中提出当代公共艺术的概念并把城市雕塑纳入其中,从此,我们不能从美化城市、点缀环境的传统观点看待城市雕塑.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新都市主义”、“城市田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一系列新城市建设运动的推进,势必对城市空间的物质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空间的人文环境建设和城市品牌经营和推广和视觉美誉度的确认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雕塑在我国的发展历来已久,但作为具备经济与装饰作用的城市雕塑却未得到很快的发展,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一些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才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真正发展起来,如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不断的提高,文化发展势在必行,我国的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的成立,更是推动了城市雕塑创作的热潮.城市雕塑创作的成功,也展现出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今的雕塑创作已从以往的艺术家个人审美的表现转而向更多地表现社会生活以及消费观念而靠拢.[1]“中国当代雕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见证了中国社会如何有一个后理想主义的社会向一个世俗化的、物质化的经济社会过渡的现实.中国当代雕塑这些年所发展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


2.城市雕塑的定义(Definition)

城市雕塑,就地域位置而言,属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或屹立于城市广场,或屹立于街道两旁,或屹立于城市公园,总之,它的出现加添了城市景观、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视觉享受,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弘扬和发展了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精神内涵.同时,作为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即可作为艺术品欣赏单独体现,如美国国家纪念碑——大拱门;也可与建筑结合丰富建筑结构及轮廓,如罗浮宫博物馆入口;亦可作为群落出现,对街道或是公园进行装饰及烘托,如日本箱根国家雕塑公园.题材方面,从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到地域特征、现实反馈、社会理想等包含了各种创作动机,均是人们心理需求的真实写照.城市雕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西欧很多国家和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它的身影,作为古典雕塑而立于广场或是位于建筑内部.当前的城市雕塑已基本摆脱了古典雕塑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门类.材料技术的不断提高给雕塑结构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性,声光电等技术的发展为雕塑的形式注入了更多科技手段.

城市交通模式的更替、人口爆炸、都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等等都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和心理观看方式的改变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雕塑形式与内容也相应被勾勒出了相应形态特征.现代都市规模巨大,信息量不断充斥着人们的视野,科技的进步将我们带入读图时代,粗狂式、概念化、感官性成为当前主流的的阅读方式,而细腻的、深邃的、富有哲性值得细细品鉴的阅读则更适用于纪念性场所.从空间形态来说,现代都市结构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因此城市雕塑被要求更加简洁有力的构成极易识别的视觉中心及空间环境审美特征.怎么写作对象的需求,也从功能上对雕塑提出了诉求.不同于古典雕塑安放在基座上的凝重及距离感,当代雕塑更加强调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为大众怎么写作的艺术行为,应拉近观众与作品,人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并增加观者的愉悦感与观念感.

从观看者的视觉感受来看,城市雕塑的作用依然十分明显.无论在都市广场、还是在相对封闭的城市空间,城市雕塑的出现,将在城市规划功能分区中划分的略微明显的不同地点相联系,将充斥着功能表现为主的城市街道相连接,软化了建筑的形式感,烘托了环境的人文氛围.其次,城市雕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做到形势与功能相结合打造出新的审美意境,并将城市的文化理念植入到观者心里.再者,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节点的把握,引导视觉观赏节奏,塑造出独特的阅读方式,也为打造特色城市街道增加笔墨.

3.发展中的城市雕塑(development)

较之前作为文化与语言创新发展所不同,新的城市雕塑更加注重创作取向,它广泛的运用了各种材料以及科技手段,对现代技术充满依赖,不同于过去雕塑对生命内涵的侧重以及艺术家个人感受的表达,它所强调的是大众的价值观和流行文化,而非精英文化.

当代雕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弱化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对材料肌理的考究,装而更加侧重体现观念和智趣的结合,从而看到了更多即兴和富有创造力的创作.其具体特点主要由以下几点:

材料方面,不去创造新材料,而是多利用已有的“现成品”,通过其现实拥有的符号功能,创造特定文化作品.

大众化倾向与日俱增,流行文化和社会热点成为雕塑创作的主流,对于美的要求退居其次.

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没有形成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运动和风潮.

4.当代城市雕塑价值思考(thinking)

虽然我国在90年代后已有相当多的艺术家进入了当代雕塑的思考和形式的推进,但就具体雕塑文化艺术的自觉性而言,还是相当落后的.随着市场化消费主义的蔓延,西方的消费观念及行为方式念源源不断的在中国传播开来,传统的审美观念不断褪色,而世俗价值观则大行其道.这种价值观更看重人的,激起了人们无限的物欲追求,而弱化了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艺术作品更是夸张的反映了这一现实,城市雕塑亦深受其影响,[2]“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起步,所谓的现代雕塑便主要为那些以夸张和现代的结构性的流线性的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惟美雕塑成了广大人们心目中的当代雕塑的常识形象,而学院的雕塑仍然是以写实技巧加上主体性的造型传输为主.”雕塑艺术家似乎满足于对当代生活的点缀,将艺术作品融入时代的洪流中.

当代雕塑的发展趋于对传统价值的消费,通过各种手法方式来阐述时代的某种现象,把玩时代主题,逐渐脱离了雕塑的庄严与历史厚重感,使过去静穆的纪念碑变成表达个人和感性需求的物质载体,曾经庄重的供人们参拜殿堂大厅变成凡人可以享乐其极的世界,将庄严变得朴素,将凝重变得好玩.

对于目前我国造型艺术文化自觉性落后的问题,已经有一些艺术家对此作出了努力,以展望、隋建国、傅中望等一系列艺术家为例,他们的作品蕴含了对当代精神现实的的批判,并且将民族主义与计划接轨,在古典文化中培养出当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过这只是一部分艺术家的对当代中国雕塑价值的探索,他们希望借助外力来推动雕塑向一个展开型空间的变革,还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依然停留在对市场的迎合之中,不去反思,反而任其发展.

然而对当代雕的价值形成而言,只是一味的批判,是不足以改变现状的,而仅凭少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不能改变人们对当代中国艺术形象的看法,只有在艺术工作者与雕塑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代替旧的消费精神,才有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需要更多的增加艺术家与观众的交流与推动,塑造出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观,艺术家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注入更多的人文课题.以此,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塑造健康积极的艺术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