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建筑艺术赏析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17 浏览:19872

【摘 要】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继承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成果,其风格中西合璧,体现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及冼练凝重的风貌.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均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不愧为国之瑰宝.

【关 键 词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建筑艺术;造型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100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最初的校舍是在清代贡院旧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后经各个时期发展建设, 造就了一组规模庞大的近代建筑群.该建筑群见证了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至今仍在发挥其使用价值.2006年6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巍巍壮观的群体造型

这组近代建筑群,沿校园南北长达500米的中轴线展开, 南面是浑朴的校大门, 北面是巍峨的大礼堂, 东内侧是瑰丽的六号楼, 西内侧是典雅的七号楼, 东外侧有十座分布整齐而精致的斋房即东十斋, 西外侧建有西二斋整组建筑遵循“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 左右斋房”的规划思想,明显地是对传统建筑,特别是书院建筑布局的继承.,该建筑群布局规整、对称均衡、突出轴线和中心, 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互相映衬,乍看跟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很相似, 但仔细看每一座建筑都融贯中西,奇巧俊秀.放眼望去,建筑群相连成线成片,以平面上的组合扩展弥补了建筑群高度上的不足,群体造型显得雄伟大气.建筑群规划者如此设计、组合,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群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科学殿堂的神圣与师道尊严.

二、单体建筑各具特色

1. 南校门浑朴之气

南校门于1936年建成.大门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构.下设三门,通高10.39米,东西宽13.4米,进深7.8米,占地面积114.5平方米.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椽飞起翅,四角如翼.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将大门设计成前后两组屋顶,克服了牌楼式大门显得笨重呆板的不足,在继承与创新之中增强了大门的应用功能,同时也使其更具美感.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人们都会看到一个相同的、构图完美,彰显雄伟、古朴之气的大门形象.如果从侧面观察大门顶部,更能发觉它的错落有致,造型优美的轮廓线.

2.大礼堂恢宏之势

大礼堂于1931年动工,1934年落成.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32米,高24.45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位居校园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的交会点上.大礼堂分上下两层,设楼梯6座,现有观众席2816个.可作报告讲演,放映电影、演出戏剧及举行大型会议之用.

大礼堂是以青砖灰瓦、叠檐飞阁衬托出挺拔的柱式、左右的对称均衡、轮廓的起伏跌岩,为整个建筑群的扛鼎之作.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综合运用了钢、木、砖混建筑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梁柱、钢屋架、水泥粉刷等现代建筑材料和大量传统的建筑材料及做法,其工程质量上乘,虽经近百年风雨侵蚀,历经5 次 5级以上地震的考验,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礼堂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采光系数为五分之一,当窗帘全部拉开时,室内采光十分充足.由于设计者将疏散走廊及辅助用房置于观众厅四周, 加之传统大屋顶及较厚的墙体, 使得大厅热工性能极佳, 在当时冷气设备尚未能设置的情况下, 每逢盛夏,置身其中,仍感身心凉爽,毫无暑意;寒冬季节,室外大雪纷飞 ,室内则暖意融融.大礼堂作为集会演出场所,要求具有良好的声音传导功能,由于室内声学功能设计合理,大厅内音响效果良好.据台湾出版的学府纪闻记载:“当时扩音设备尚不发达,可是讲台上任何人讲话,全场均能聆听清楚”.

3. 六、七号楼典雅厚重之韵

六号楼属砖木混合结构,位居校园南北中轴线东侧南部,是学校第一座中西风格的新式建筑.其建筑面积为2122.92平方米,中间部分四层,两翼为三层.设在中间的大门口有平台直抵二层,屋顶中部为悬山灰瓦坡顶,两翼为硬山四坡顶.


六号楼平面呈倒“T”字形,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样式,而其柱式、门窗楣饰、圆券柱廊、花瓶形栏杆及灰泥线饰、窗套均为西方建筑手法.在主体之外还附加了宽阔、有屋顶遮盖的外廊,使室内空间向外延伸,摆脱了房间的呆板与沉闷,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满足了当年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时师生休息与交流的需要.课间、休会时,或临窗、或凭栏,蜿蜒的惠济河,高大的东城墙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舒展一下筋骨,困顿疲劳一扫而光,待上课钟声再次敲响时,又精神抖擞的走进教室.

与六号楼遥相呼应的七号楼位居校园南北中轴线西侧的中部.该楼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楼高三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平面呈“Ⅱ”字型,共有四个出入口,主出入口居楼中部东侧.七号楼建筑的体量超过了传统木构架建筑.最底层的半地下室外墙仿欧式石材造型,给人坚固异常的感觉;中间两层的砖混结构采用西方塔斯干柱式进行视觉上的串联,配上采光充分的推拉窗,使七号楼造型显得轻盈而坚固.七号楼歇山式大屋顶于继承中又有创新,东西南北四面共设置10个小巧别致的气楼,从而改变了因屋顶尺度过大容易造成的屋面平淡和单调,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同时使室内外气流交换畅通.整座建筑不拘泥于传统建筑模式, 而又不照搬西洋形式, 创作者通过巧妙处理使中西建筑手法自然融为一体, 使得整座建筑显得磅礴大气而又精致靓丽,无论远观还是近瞧这座建筑都能使人赏心悦目.

4.斋房古朴俊秀之美

斋房1921年至1936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552.48平方米,12栋斋房共计6629.76平方米, 位于南大门至大礼堂轴线之两侧,东边从南至北为东一斋至东十斋, 一字排开; 西边为西一斋和西二斋, 共计12幢.斋房为三层楼房, 砖木结构, 平面采用了内廊式布局, 屋面设横三道屋脊,顶部覆以筒板瓦,四周以城垛式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镶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内容不是梅兰竹菊,就是珍禽奇兽.这些耀眼的细部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屋面设横三道屋脊,顶部覆以筒板瓦,四周以城垛式女儿墙相围.每个斋房入口设有仿古式垂花门罩,两个垂柱之间镶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30块木雕花板,内容不是梅兰竹菊,就是珍禽奇兽.这些耀眼的细部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座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 又有淡淡的西方建筑之韵味, 给人以古朴典雅, 亲切宜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