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51 浏览:44168

德国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近百年间吸纳珍藏的亚洲、中国艺术品,无论从规模、品相上看,都堪称德国亚洲艺术品的宝库.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建成于1909年, 正式开馆是在1913年.它是德国第一座以东亚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由于博物馆的主要经费来自科隆市政府的税收,受这两年经济危机的连带影响,博物馆目前的财务状况不太乐观.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是一家比较少见的国有博物馆.最初博物馆创始人是想在柏林建馆,但由于手续太过复杂就放弃了.而当他在科隆提及这个想法的时候,得到了科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馆址最终定在科隆,馆内展览的大部分艺术品则来自他本人的.

博物馆创始人是来自维也纳的阿道夫费歇尔(Adolf Fischer)先生,博物馆最初的藏品几乎都是来自于费歇尔先生和他的夫人弗瑞达费歇尔(Frieda Fischer)的私人.费歇尔夫妇主要东亚的佛教绘画、木雕佛像、日本屏风画、木版画和漆器艺术等等.他们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非常著名的.当时欧洲盛行一股崇尚东风的热潮,尤其是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崇拜.1873年的时候,日本首次参加了在维也纳举办的世界展览会.在此之后,费歇尔先生怀着对日本艺术无比崇拜的心情随欧洲艺术家访问团到日本考察.在日本逗留期间,费歇尔先生除了对日本文化加深了解之外,还陆续发现了中国和韩国艺术文化的无穷魅力.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就像一扇大门,让欧洲人开始真正认知和了解东亚文化.中国的青铜器和瓷器也是本馆艺术展品的一个亮点.另外,本馆的10到14世纪的青瓷、亚洲屏风绘画也都是世界著名的.

自建馆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本馆陆陆续续地了不少展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向欧洲私人家汉斯威尔海姆舍格尔(Hans Wilhelm Siegel)先生以及其他机构购写的中国佛教雕刻、青铜和唐代瓷器为本馆的增添了很大亮点.2000年,我们向著名家海因茨葛茨(Heinz Gtze)先生购写了一批中国和日本的书法和绘画艺术藏品.不过由于博物馆的规模小,资金不雄厚,不能像有些美国博物馆一样实行定期的巨额采购政策.本馆创建人的个人至今都是我馆最主要的展品内容,其余的展品有的是基金会或私人家提供的,例如汉斯-约尔根冯洛霍(Hans-Jürgen von Lochow)先生,在1970年代他向我馆慷慨捐赠了一批中国青铜器和中国古代家具.还有就是从其他博物馆借来的.目前展出的一些唐代瓷器就是来自于“路得维希基金会”的.不过您在这里看到的绝大部分还是本馆自己的藏品.

2013年是博物馆开馆100周年纪念之际首先是对博物馆创始人费歇尔夫妇的纪念活动.在2013年10月25日的东亚艺术博物馆开馆纪念日上,科隆市市长约尔根罗特斯(Jürgen Roters)先生亲赴梅拉坦公墓,向费歇尔夫妇墓地敬献花圈.在阿道夫费歇尔早逝之后,博物馆一直是由他的妻子弗瑞达费歇尔管理的.由于弗瑞达费歇尔再婚的丈夫阿尔弗雷德威斯佐夫斯基(Alfred Wieruszowski)教授是犹太血统,因此他们在第三帝国时期遭到迫害,博物馆也失去了所有的财政支持,在这样万分困难的境遇下,弗瑞达费歇尔仍然设法把博物馆维持了下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我们计划在2014年办两场大型纪念展览.第一场是5月17日到9月7日的大型展览“从伊斯坦布尔到横滨:1839―1900亚洲摄影展”,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将展出35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示伊斯坦布尔、亚历山大、赛德港、孟写、科伦坡、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横滨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真实历史风采.在摄影展期间我们还会做一个小型展览,向大家介绍伊朗艺术家阿里瑞扎达维什(Alireza Darvish )的拼贴艺术作品.而且每个周末我们会有音乐演奏,主题是阿拉伯、伊朗、印度和中国的当代音乐.从2014年10月18日到2015年2月1日,我们将会和伯尔尼艺术家保罗克利(Paul Klee)合作办展,主题是东亚艺术风格对欧洲艺术家的影响.这段时间每个周末我们也会有音乐演奏,主题是日本从古典时代到现代风格的音乐.

2014年即将举办亚洲摄影展的那些历史照片都是来源东亚的多.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为满足欧洲旅客想要在异国情调的东方国度拍照留念的需要,运河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开始出现摄影店.我们博物馆的创始人费歇尔夫妇也经常通过这条航路前往日本收集藏品.在这次摄影展中,我们首先将展出费歇尔夫妇拍摄的历史照片.

这几年举办的大型展览有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的“火与土的艺术 ― 中国古代瓷器展”;2009年10月到2010年1月的“心灵洗涤 ― 中国佛教艺术展”和2010年2月到5月的“来自喜马拉雅的神圣艺术 ― 不丹国艺术文化展”等等.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馆长施隆布斯说:我完成汉学硕士学业之后,我来到了海德堡,因为那里一直以来都是学习和研究东亚艺术文化的中心.在博士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怀素及中国书法中狂草的诞生”作为博士进修的课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做好研究,我决定出国.要知道1980年代初在中国的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日本京都就相对简单些.所以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我最终选择了日本.我在日本一待就是3年,学成归国后于1991年受聘于这家博物馆.

当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到处投简历.不过能被这家博物馆录取为馆长一职,还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1991年,也就是刚满34岁那年,我就来到这里当起了馆长,成为当时德国最年轻的博物馆馆长.由于初出茅庐的我对如何管理和经营偌大的博物馆真的是一点经验都没有,所以很多人都对我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觉得我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看到我之后说的一番话,“奇怪,我还以为馆长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呢”.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一转眼我都已经当了快20年的馆长了.


我很多次去过中国,已经记不清楚了.其实上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想去中国学习中文,由于当时特殊的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原因,在中国留学受到的限制比较大.比如必须在外国语学院内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友们住在一起,这样就不利于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融入中国式的生活.而且当时的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往往过分拘谨,所以为了能学到地道的中文,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我选择了台湾.

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时,每个周末的参观人数可达1500到2000人次.但如果只是日常展出,人数就会少很多.如除去每年举办的特别展览活动,年平均参观人数在32000人次左右.虽然这个数字不算多,但是要考虑到凡是来我馆参观的都是对东亚艺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相对其他的博物馆,我们的针对性更强.目前本馆是整个德国内唯一一家介绍古中国、古日本及韩国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原先柏林的东亚文化博物馆已与印度馆合并.我们非常自豪能够拥有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并相信能够把它继续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