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58 浏览:80858

[摘 要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卓越的散文大家,其作品意境悠远、平实动人,其文讲究缜密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清幽细密的语言,情与景水融,诗情与画意巧妙融合.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上布局精巧、形式多变;善用各种抒情方式,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语言淡雅清新,意韵深远,虽朴素自然,但贮满诗意.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特色就是构思缜密、精巧,抒彩浓郁,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达到了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关 键 词 ]朱自清;散文;结构;抒情;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88-05

[作者简介]张建红,女,江苏建湖人,教育硕士,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20世纪20―4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他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用美文打破了白话文不能与文言文相媲美的论调,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局面.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上布局精巧、形式多变,有如潺潺溪流委婉曲折;善用各种抒情方式,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语言淡雅清新,意韵深远,虽朴素自然,但贮满诗意.钟敬文认为,“他在同时代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却于这些之外,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享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正如郁达夫所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一、缜密的构思,精巧的布局

(一)设眼有致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非常讲究,通过“文眼”使散文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彰显题旨,表面看来是随手勾勒,自由点染,描写、抒情、议论,东一笔、西一笔,却能收放自如,紧扣主题,各部分之间自然衔接,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凝光点上.朱自清的散文,“文眼”含蓄如诗、若隐若现.

以《春》这篇短小精美的散文为例,朱自清先生用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文眼”贯穿全篇,围绕“盼春、绘春、颂春”展开描写,将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结合起来,展现了春的气息,描绘了春满人间的生动图画,让人振奋.在《春》中,作者先写了对春天的期盼,“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接着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四个画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绿的田野上有着人们青春的活动;有各种盛开的花,看到了满树的果实,听到了蜜蜂蝴蝶的喧闹;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小鸟清脆的叫声和流水、短笛之声呼应而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雨中的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最后作者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人们也渐渐多了,点出“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春天带来了希望.文章透过“文眼”的设置,构建了谨严有序的结构,透过“文眼”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

“文眼”的巧妙设置,除了《春》这一名篇之外,还有《背影》这篇描写浓浓亲情,感人肺腑的散文.《背影》一文开篇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节选生活中的几个片段,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父子间的深情.父亲写橘子的背影,文章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写,一方面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另一方面突出了“我”的感动.这个“背影”含蓄而深沉地表现出父亲的舐犊之情.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一笔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背影”悲酸惆怅、凄凉颓唐.《背影》一文,“背影”是题目,也是线索,更是全篇的“文眼”,开头伏笔、结尾照应、首尾呼应,让读者在平实的语言中慢慢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给人深思和回味.

(二)结构严密

朱自清的散文无论长短,都追求结构严密、匠心独具.他不追求怪异峻峭,总是细细写来,于要处不惜笔墨,于略处平凡中见神奇.他的散文在结构形态上,有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这类以叙述线索串联所见、所闻、所感的结构安排,也有像《冬天》《春》等以内在感情连缀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设置.尽管文章的结构方式不同,但都精美、和谐、匀称,给人紧凑、严谨之感.

《南京》一文,介绍了南京古城风光,描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摩挲、时而遐想、时而凭吊,移步换景、变化多姿,在变化中体现出完整连贯,在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文章的意境.《荷塘月色》开头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又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回环呼应,突出过程的始末.

《背影》一文开门见山点出题目“背影”.中间反复写“背影”,结尾处又写作者读了信后回想起父亲的“背影”.全文紧扣“背影”抒写父子深情.《绿》开头一句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照应强调作者的瞬间感受.《哀韦杰三君》开头是“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接着重复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但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看似重复,实际上串联全篇,“散”中现“整”,表现对亡友的怀念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不散,他用“情”将许多零散的材料构成了一个整体.《冬天》是朱自清散文中题材最散的,全篇三大段,写了三个冬天,人物不一,时间不同,地点各异,三段文字,只是同在冬天.一段写儿时的一个冬夜,父子兄弟围着大火炉煮豆腐吃的情景;一段写与友人相约,冬夜游西湖的情景;一段写自己全家住在台州脚下,冬夜不大冷,很静,全家和睦的温暖气氛.“爱”从内而外贯穿了三段故事,父子之情、朋友之情、夫妻之情,给人温暖,“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篇纵意漫笔,用一根情感的绳索串起了所有的珠贝,落笔归结为温暖,亲人朋友在一起时的人情之暖. (三)形式多变

文似看山不喜平.陈望道说:“大抵唤起意识须变化,保持意识的觉醒状态也是需要变化的.若刺激过于齐一无变化,意识对它便将有了滞钝停息的倾向.”朱自清的散文讲究精巧多变,跌宕起伏,如溪流曲折蜿蜒,如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滋味,《松堂游记》在其中可称典范.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当时在西山松堂游玩,对松堂内的景物层层设障、段段翻新,一波三折.开头是雷雨大作,天公不作美,正想着,恐怕要败兴而归了,作者却让我们转忧为喜,“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这真是喜出望外”.可是曲折又来,“两扇大红门紧闭着”是为一层阻碍,扫兴不快;走了旁门,又有恶犬汪汪,令人心悸,大煞风景,“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是为又一层屏障.文章写到此处,我们可能会感到,这次游览无论如何是不会很愉快了.但作者却能在山穷水尽之中,写出柳暗花明之景.只用一句话就把读者引到松堂,“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于是,作者集中地写松堂景物,再写晚饭后观云赏月.“老等月亮,可月亮老不上来,一会儿,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云越积越厚,看不见月亮了.”这看似把笔墨集中在写等待月亮,其实偷偷地写了云,写了树影、光线,以及游者爽然自得的心态,全文结构安排煞费苦心,正如元遗山所说:“作文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松堂游记》这样层层设屏、步步迂回,就是为了造成文章的曲折,引人入胜.

二、抒彩浓郁,表露真挚感情

优美的散文能抒发作者的心声,是“作者心灵的歌声”,能给读者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彩,他的散文以真挚的感情,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融于一体,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染力.

(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体现“真挚美”

朱自清的散文是作者真挚的情感表露,他的散文没有宏伟的结构,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随意吐出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他的散文就像涓涓细流,慢慢地流淌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身边琐事、儿女情长为素材的作品中,娓娓动人的叙事,质朴地抒发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给亡妇》掣动人心,文章用情至深,感人至深,可谓是朱自清至情至性的表现.文章悼念去世的妻子,没有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从对面入手,从妻子对“我”和孩子的惦念入手,回忆十二年来夫妻共同生活的一些片段,没有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号啕大哭,几幕小小的场景,平淡普通,却闪耀着夫妻间挚情笃爱的光芒.文中“我”对妻子的评价及赞美:“你虽不是什么阔小姐,可也是自小娇生惯养的,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兴兴地做下去了.”浓浓诗意,深深怀念,凝聚在这些小事上.

《给亡妇》之所以动人,归根结底还在作者对他所写的对象有极为深刻的感情.妻子是作者生活中“唯一的慰藉”,“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在《给亡妇》里,作者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我之有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的”.作者朝思暮想,深刻难忘,对妻子感情至深,所以《给亡妇》才会使人品之回味无穷.作者的情和事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让生活细节成为感情的完美载体.

(二)描写与抒情相结合,体现“绘画美”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善于用工笔细细描绘各种画面,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他的景物描写带有“个人”色彩,细腻生动的描绘使感情的抒发也更真切、细致.《荷塘月色》可说是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作于1927年7月,正是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之时,作者彷徨、迷茫,逃避现实.作者去月色下的荷塘,希望能摆脱现实的烦恼,获得暂时的宁静和超脱.

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作者将这些景物分解成两个部分来写,前一部分以荷塘为重点,依次描写了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下的荷塘恬静安谧;后一部分以月色为重点,月色变化,光影和谐,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作者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先写荷塘的全景,然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叶层层密密的形象,用“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秀美,用“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清新、纯洁、淡雅,这些突出了荷塘的静态美.接着作者描绘了荷塘的动态之美,用通感的手法写出“缕缕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微风拂过,密密的荷叶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作者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先写月光,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朦胧,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水气迷蒙、月色轻笼.再写月影,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最后写光和影和谐相融,“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黑白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

在这里,景与情紧密结合了起来,情景交融.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都透出“淡淡”的韵味,形成素净淡雅之美,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三)抒情与议论相交错,体现“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等,将记叙与议论结合起来,诙谐中透着辛辣的讽刺,议论中饱含满腔的诗情.

以《航船中的文明》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散文.篇幅不长,作者讽刺了所谓的“国粹”和“精神文明”.文章开头,作者“因急于来杭”,乘坐了“很苦的”航船,结果在“精神文明”的航船上“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作者在平静的记叙和抒情中尖锐地讽刺了“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的士大夫们、高唱“昌明国粹”的人.作者抓住了航船上的两个场面,用漫画式的笔调“赞颂”了航船上的“精神文明”――男女分坐,这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封建卫道士的莫大讽刺. 第一个场面,作者描写了一个“乡下的黄面婆”,那女人用“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尖锐的语音,对野蛮的礼教表示,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然而,在众位“批评家”的宏论下,最终屈服了航船的“精神文明”.作者说:“撑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作者不由发出感慨:“中国毕竟是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第二个场面,作者描写了一个“不识相”的女人,她不想和她带来的男人分开,竟然在“规规矩矩”的航船上,高叫着“我们是一堆生的”,船家立即制止了这种不“规矩”的事.在“四面楚歌”的嘲讽声里,这个女人,“也只得服从”了.作者用这两个场面,用活泼、幽默的笔调抨击了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竟会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里,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通过叙事、描写、议论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可以说记叙、描写、议论只是手段,真挚感情才是作者文章的灵魂.

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一)朴实的语言,自然的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却清新自然、意境隽永.《荷塘月色》中呈现出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作者凭借细细的描绘,淡淡的笔触,把荷塘的美和月色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再看一曲春的颂歌――《春》,洗练的文笔、明朗轻快的节奏、言简而意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本无生命的小草在作者的笔下春意盎然,正如韩愈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劝人珍惜时间的作品,文章语调舒缓,带着一丝轻愁.作者用朴实平淡的语言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样的文字,似乎是日常说话,似乎是好友闲聊,却把那稍纵即逝的时间写得鲜活形象,灵动可感,抒发了对飞逝的光阴的无限惋惜之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连串设问,带着鲜明的意象,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旋律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逝去的岁月是如此的美好,却一去不复返了,全文充满着浓郁的抒彩.

(二)鲜活的口语,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阿托尔斯泰说:“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话.”朱自清从创作伊始,就追求一种独特的白话文学语言艺术――“谈话风”,这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韵味,又像口语,真是“用笔如舌”.“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似说话般亲切有味.《背影》中父亲的几句话,平淡朴素,却蕴藉腴厚,生动传情,送儿子上车,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正如杨振声所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

(三)独特的修辞,描摹优美的形象

善用修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亮点,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朱自清散文中是最常见的,但是朱自清的设喻新颖独特,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例如在《绿》一文中,对梅雨潭的绿波,作者先用博喻进行了描写,说像“托着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温润的碧玉”,然后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作比较,或淡了,或浓了,又和“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作比较,或太明了,或太暗了.经过这样的铺垫后,那醉人的绿波便成了最可爱、最动人的景象.这些新鲜的譬喻,唤起了读者多少联想.《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设喻,既写出了荷花的纤尘不染,又写出了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让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给人一种朦胧之美.

(四)轻巧的叠词,充满音韵之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巧妙地运用了叠词,这些叠词增加了文章的音乐美,增添了文章的表现力.如《荷塘月色》中的“脉脉”“静静”“亭亭”“淡淡”“蓊蓊郁郁”“高高低低”等,使得文章悠扬舒缓,从容不迫,旋律优美.《匆匆》中通过叠字的运用,状写了时间的流逝之快: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等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自然地融入客观之事中,以疏隐绵远的节奏,给读者跌宕回环的感受.

再如“人生若真如一场大梦,这个梦倒也很有趣的.在这个大梦里,一定还有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肥肥瘦瘦、甜甜苦苦、无数无数的小梦.”(《跋》)几个叠词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真切地描绘出了形态、情味、程度各异的人生梦想.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构思缜密精巧,语言朴实清新,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文章自然洒脱的风格,清丽隽永的诗意,给读者带来极致的美感体验,令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朱自清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