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视歌曲的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23 浏览:45137

摘 要:影视歌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歌曲形式,具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文章拟从影视歌曲的音乐与画面结合而形成的音画美、主题歌与插曲的审美差别、有声源与无声源的审美差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试分析影视歌曲这种形式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电影;电视;歌曲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10-02

影视歌曲的产生,是围绕着电影、电视这一媒体的诞生、发展而发展的.其主要功能是:1、渲染气氛,加强影片的节奏,推动剧情发展.2、用一种语言无法替代的方式配合语言、故事情节来刻画影视中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变化等.一首好的影视歌曲可以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气氛、揭示故事情节的主题与内涵、增强视觉感受,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融入影视作品,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有许多影视歌曲在影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歌曲却保持着弥久的魅力,甚至超越影片而独立获得新生.

影视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伴随着影视的画面而存在,其审美特点具有更加直观性、更加可理解性等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一首好的影视作品会流传的更快、更广的原因之一.

一、音画美

电影歌曲一经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具有与其它种类音乐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音乐与画面的互为补充的音画美.影视画面逼真地再现具体场景,而歌曲则配合画面表现剧中人的感情变化或者暗示剧情未来的发展.

电影《白毛女》中,喜儿在黄世仁家里逃出后,马上遭到黄世仁等人的追赶.喜儿在跑到河边芦苇丛躲起来后,黄世仁等人以为她跳河死了,才放弃追赶.喜儿摸黑走了一段路后,正好站在黄世仁家的后山上,看到黄世仁家灯火通明的房子,她充满仇恨,唱到“要想谋害我,瞎了你眼窝,我是掏不干的的水,扑不灭的火”. 这时她身后的画面是一棵树,树叶在夜风的吹拂下,不停的在颤抖,好像是主人公愤怒、害怕、紧张的心理写照,使观众的心也随着喜儿的心害怕、紧张、愤怒.当唱到“我的冤仇比天高”,一轮弯月出现在漆黑的上空,随后镜头一转,波光粼粼的河水出现,这时喜儿正好唱出“我的眼泪流成河”,这时的河水已不再是开头主题歌出现时的宁静,而是浪花翻涌,同样给人以紧张的气氛.在唱到“要伸冤啦,要报仇.要伸冤啦,要报仇.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时,镜头的画面是喜儿一边唱,一边拼命的向山上爬,到半坡后稍作停留,然后,转身消失在深山中的场面,歌曲的音乐也才结束.直到这个时候,观众才从紧张的氛围中稍微解脱一下,松了一口气,喜儿终于暂时逃出来魔窟.

在这一段中,电影叙述的是喜儿在黑夜逃跑的过程,一路经历了跑、藏、飞奔、爬等过程,其心情可想而知,害怕、惊慌、愤怒、仇恨、痛苦等等,显然不是画面能够刻画出来的.一首必要的歌曲正好写尽了主人公此刻的心情.画面在视觉上让人有“象”的效果,而歌曲则完成了这一段故事情节的“意”的揭示,给人以“意象”的美感.

近几年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最经典之一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飞翔”部分.萝丝在甲板上的空房间拒绝了杰克的表白后,回到头等舱陪母亲,但母亲和其他人聊的都是她的婚事,萝丝觉得无聊,她把视线移到旁边一对母女身上,但这个母亲也是在教小女孩儿繁琐的所谓上层社

会的用餐礼仪,萝丝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去找莽撞但真实的杰克.她在船头的甲板上找到了杰克,说“我改变主意了”.于是经典镜头出现,伴随着《我心永恒》主题歌曲的响起,杰克和萝丝在船头上展开双臂迎风飞翔.这一经典画面曾被摄影爱好者大量模仿,尤其成为见证爱情的经典画面,甚至成为某一年央视春晚小品的看点.

二、主题歌与插曲

从形式上看,影视歌曲分为片头曲,插曲和片尾曲三种形式.其中片头曲、片尾曲一般是主题歌.主题歌一般都要具有揭示本部影视作品主题的深刻内涵,所以歌曲一般具有抽象而又特定的美感风格.而插曲则是在影视剧中,在一些具体的场景内针对某一具体情节而出现的歌曲,它与主题歌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一般具有具体指向性的特点,这一点使得二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也大不相同.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由杨洪基演唱.《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部在中国东汉末年到晋朝时期,将近一个世纪期间,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的故事.在那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对政治权力的不断争夺,引发了一场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军事冲突.但整体来说, 在这场政治、军事斗争中,权贵们的胜利喜悦、失败的苦恼与生死离别同样造成了普通百姓的喜悦与生死离别.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它是沉重的灾难.用杨洪基的浑厚绵长的音色特点,演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剧中的人们带着沉重的斗争气势、心情,象无情的滚滚的长江水,无论你是英雄还是阿斗,都以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向东逝去,是讲述历史,更是深深的一句叹惜.厚实凝重的音乐风格,浑厚绵长的嗓音音色,给观众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电影《少林寺》中,《少林少林》一歌,作为主题歌,带有佛教音乐的特点,庄严肃静,暗含一定的力量.能够体验出故事的发生地点、人物.插曲《牧羊曲》则轻松、甜美,很好的吻合了天真、纯洁、质朴地无瑕姑娘形象.两首歌曲在风格上具有截然相反的对比效果.这主要是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而创作的.电影的主题是少林寺的众僧们为保护唐王与当时的朝廷军队在进行殊死搏斗,主题是沉重的,而具体到无瑕姑娘,她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又确实是一个天真、质朴、活泼可爱的,所以她的主题当然不同于整部电影情节的主题.这样的例子在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体现.《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首表现相对沧桑的主题歌,但在《女儿国》这一集中,插曲《女儿情》却是表现对爱情的无限甜蜜的向往.也是主题歌与插曲形成强烈地反差对比.主题歌有时也会与插曲互为配合,加深主题歌所要揭示的主题内涵.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主题歌是《枉凝眉》,表现凄婉、哀怨的情感,而插曲《黛玉葬花》则更加凄婉、哀怨,进一步加深了主题歌所要揭示的电视中的故事内涵,预示着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更加悲剧化. 三、有声源与无声源

影视歌曲在影视中以两种形式出现,1、歌曲由剧中人唱出的,被称为有声源.2、歌曲由剧外人或者叫配唱出来的,叫无声源.有声源和无声源产生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有声源的效果类似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独白.独白指的是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独白的特点是发自内心,真实,深邃,情真意切.它的作用是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歌曲《秋收》唱道:“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山下(那个)一片米粮川.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在高楼,佃户门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样的苦罪没有个头”.由于在序幕部分,音乐只有歌曲《北风吹》的旋律,而没有歌词,所以这首《秋收》就充当了主题歌的角色.从歌曲中,我们可以听出蕴含着以下几个意思:1、体现出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2、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潜在矛盾;3、佃户的悲惨命运.在这首歌的开始部分,镜头不断地移动,青草、小河、大树,农田,在多人的哼鸣声中,镜头中出现一群正在吃草的羊,羊群中走出来杨白劳,一张嘴,略带沧桑的歌声就传了出来.作为电影的主人公之一,一出现就安排他唱出主题歌,其实就好像是他在放羊时的内心独白.这样既加深了他作为主人公的视觉印象,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也暗示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果然,在年三十晚上,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按了指印以后,杨白劳回到家,在喜儿睡着后,泪流满面的唱到“喜儿喜儿你睡着了,爹爹叫你你不知道,你做梦也没想到,你爹我有罪,不能饶.”这一段仍然是内心独白,因为房间再没有了其他人.在唱完这一段歌曲后,又使用戏剧中独白的表现手法,自言自语一番后,喝下卤水后,脱下唯一一件棉袄,盖在熟睡的喜儿身上,踉跄地爬出门外.第二天,雪还在下,喜儿发现爹爹已经死在雪地里.《杨白劳》这首插曲在对杨白劳当时的心情刻画是非常精细的,这一段独白似的唱段,现在也已经成为经典唱段,成为男中、男高音音乐会重要曲目之一.

无声声源很象文学、戏剧中的旁白.旁白就是非剧中人物对剧中情节、场景、人物心理等加以解说.它的特点是运用外来的人声对剧中的故事情节、它的功能是通过旁白,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本身就是电影独有的一种方法,只不过是用歌唱的形式替代了说话的方式,形成了无声源的歌唱方式.

电影《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少林》就是在一队官兵的行军过程中响起来的,伴随着马蹄声,歌声越来越清晰,但唱歌的人始终没有出现.这首歌的出现方式不同于《白毛女》中的主题歌《秋收》,《白毛女》中,杨白劳一出现在画面上,他就唱出了主题歌,可以清楚的知道主题歌就是杨白劳由心而发的内心独白.更为有趣地是,《少林、少林》这首歌是在朝廷军队行军的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主题歌唱的是关于少林寺,而画面出现的则是少林寺的矛盾冲突方,突出显示出故事情节的悬念性和少林寺的神秘性.早期电影同名歌曲《渔光曲》,歌词朴实、真实: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歌曲不是由打渔的渔民唱出,而是由渔民的女儿唱出.歌曲节奏舒缓、速度适中,形象地刻画了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情景,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渔民的悲惨遭遇.

如果说有声源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听他(她)说感受,那么无声源给人的审美感受就是感受他(她)的感受.显然前者更为直接,后者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从而造成审美的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