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21 浏览:5777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132-01

【摘 要】基层医院内科诊疗缺乏特效方案.由于基层医院病人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及基层病人结构组成特点等因素,基层医院内科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针对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要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关 键 词】基层医院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表现更为突出,加之基层医院内科病人以老年慢性病人居多,学历层次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济不宽裕,给疾病的诊疗又增加了一定难度.疾病的治疗疗效与护理工作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除了要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内科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开展心理护理工作.

1病人的心理需要

1.1需要安全感和早日康复:基层医院病人多数来自农村,患有慢性病,经济不宽裕,求医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康复,恢复健康的生活.当他们得知医务人员了解、尊重他们,以经济、有效的方案为他们诊疗时,就会感到有希望和信心,情绪稳定,少有忧虑,积极配合诊疗,得以较快康复.

1.2需要被认识和尊重:基层病人特别是经济拮据病人很怕自己变成医院的一个有趣病例,怕被嘲笑家里穷,看不起病,从而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影响其治疗信心,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1.3需要被接纳和有所属:病人入院后,环境改变,医务人员、病友组成了一个新群体,每个病人都希望被这个群体接纳,成为其中一份子.

1.4需要提供信息:由于基层病人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经济不宽裕,对疾病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所患疾病希望医务人员能够详细介绍,同时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发展、预后及所花费用.当病人对上述情况了解后,自信心常会提高,对医务人员信任增加,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较好配合.

1.5需要适宜的活动:病房空间狭小,病人接触人员单调,长时间会产生厌烦、无聊.因此,医务人员需要给病人安排适宜的活动.

2内科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焦虑和恐惧: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对所患疾病本身的诊治,也可因家庭、经济、医院环境引起.病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认识不足,常产生焦虑心理.他人疾病转归不良时,常引起恐惧.

2.2猜疑心加重:病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特别是慢性病人.他们本身又想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费用等方面信息,又担心医生不讲真话,对医务人员的病情介绍将信将疑,甚至曲解.有时会怀疑医生诊断错自身疾病,怕自己患了绝症,医生没讲实话;有时怀疑自己会有后遗症;有时怀疑医生用错药,护士冲错药;有时担心用药会产生副作用.

2.3易怒:病人患病后心情不佳,遇事易怒,可能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发脾气或喋喋不休.也会因自己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恼怒甚至自残.

2.4期待:病人住院后,希望得到认真的诊治、护理,盼望早日康复.期望家属都能随时陪伴在身边.有些病人期待目标较高,一旦不能实现,病人常表现情绪消沉,精神崩溃,易惹易怒,拒绝配合治疗.

2.5退化:自我角色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尊重他,注意他,了解他的痛苦并照顾他.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要帮他详细检查、详细治疗,对医务人员充满期待.个人兴趣集中在自身,对身体的任何不适都比较关注,而对其它事物则兴趣索然.

2.6孤独感:患病后心事重重,情绪低落,不易与人相处,加之医院规定严格,陪护人员减少,每天面对的除了医务人员就是病友或个别家属,容易产生孤独.

2.7主观感觉异常:病人生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如冷时感到热,热时感到冷,吃东西感觉没味道,对很小的声音感觉吵.有些病人对自身躯体过分注意,正常肠蠕动认为不正常,感觉这里痛,那里痒.

2.8习惯性心理:一直健康的人患了病总幻想自己没有病,是医生搞错了,不配合治疗.待疾病好转后却又认为病还没好,要求继续治疗.

2.9逆反心理:医生交代糖尿病人不要吃甜食,病人却偏要吃,甚至偷吃.交代不要自己下床,却坚持要下床.给疾病的诊疗带来一定程度困难.

3内科病人心理护理的原则

3.1交往、沟通的原则:心理护理是护士与病人在交往、沟通过程中完成的,良好的交往、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不仅可促进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能加强临床防治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因为医疗护理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是通过交谈来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和信息,因此护士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与语言艺术,以美好的语言艺术鼓舞患者和病魔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建立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医患关系.

3.2理解的原则:理解对于病人而言非常重要.我觉得理解贵在于“换位思考”.病人是身心两方面均受到伤害的个体,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应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些病人在患病期间脾气会非常暴躁,甚至是无理取闹,但作为一名护士,更应该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要心胸豁达,学会宽容,学会善解人意,从而减少医患矛盾.

3.3热情的原则:热情对待病人中最重要一点是学会微笑.微笑会让人感觉到亲切、温暖、易于接近,会让医患关系更加融洽.热情还表现在积极主动地关心病人.早晨查房时的一声问候、诊疗检查前的说明指导、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送饭菜到床边等等,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去做,付出百分百的热情与耐心,我们的努力会让病人看在眼里,热在心里.

3.4启迪的原则:要不断地用医学知识、医学心理学知识做宣传解释,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成主动.

3.5针对性的原则:病人的心理常常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心理护理应该根据每个病人、每种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等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分别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要做到有针对性,就必须在交往中注意观察、耐心交谈,以了解病情、了解病人及情绪变化,甚至用心理测验的手段,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

3.6自我护理的原则: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的进行自我护理.自我护理的四项职能是:①维持健康;②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③预防疾病;④参加保健工作.能够自我护理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体现,有助于病人自尊、自信及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4心理护理的实施

4.1广泛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各项心理信息: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病人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心理信息,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要尽快掌握病人的疾病情况、病人的个体特性、病人的社会环境情况、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等心理学的手段去收集病人的行为、思想、情绪等方面的信息.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4.1.1根据自我报告:即病人病史采集中的主诉、发病过程、诊疗过程、诊疗疗效、内心感受等,让病人如实的讲述,护士要耐心细致的倾听,离题时不要急于打断,以防止引起病人反感,离题太远时可以提示以使其转回到病史的叙述中来.

4.1.2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生理变化: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改变以及尿频、便意都可能是情绪紧张、激动地反映,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可能反映了情绪的焦虑.

4.1.3根据行为改变:双手握拳、咬牙切齿、横眉冷对、坐立不安反映了愤怒的情绪;长吁短叹、不愿讲话、愣神反映了抑郁的情绪;有的病人因病情严重而悲观绝望、拒绝进食、拒绝治疗、拒绝回答医护人员提问,而后又大吃一顿,喋喋不休,这是病人严重压抑而又突然决定逃避现实的行为.

4.1.4根据动机:动机是情绪的外显行为,病人的动机常常是为了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照顾.

将收集到的病人的各种心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提出心理护理措施.

4.2心理护理对策

4.2.1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需要护士的治疗、护理和帮助,护士的工作需要有病人的信赖、支持和配合.所以护士与病人之间应该有互相依赖、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关系,应当建立起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是心理护理正常实施的重要保证.

4.2.2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病人住进医院,面临的不仅仅是陌生的环境,还有生疏的群体.护士应该积极主动把新病人介绍给同病室的病人,同时把其他病人介绍给新病人,让新病人能够比较快的与病友熟悉起来.平时应引导病人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于一些不善于与其他人交往的病人,家属亲友少或探视少的病人,病情有变化的病人,护士应该引导其他病友多与他接触,以减轻他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4.2.3争取家属的合作与配合:病人住院后,常挂念家务事,担心家属会如何对待自己,担心家庭经济负担不了自己的住院开销.对于这些后顾之忧,护士应争取家属的理解和合作,妥善帮助病人处理和解决好这类忧烦问题.

4.2.4加强护理宣传:护士应经常对病人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宣传,应该讲一些与他们自身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病人认识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用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配合治疗.

4.2.5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生活:一般病人应有适当的消遣和娱乐.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做好安排,指导他们散步、看书、下棋、看电视等,这些活动分散了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有利于调节情绪.

4.2.6让疗效好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利用疗效好的病人向病友现身说法,包括怎样主动配合治疗和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克服其他病人因疾病或某种治疗操作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有相当积极地作用.

4.2.7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医院应有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病区内外的布局要合理;病房应简朴、清洁、整齐,窗户地面要干净,物品放置整齐,病人的卧具要保持清洁松软,使病人感觉舒适;病室光线要柔和;噪音应加以控制,要保持病人安静;室内外的颜色选择要适宜;不同病人要分开安排.颜色、光线、声音、气味、自然环境、病友都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

5心理护理状况的评价

经过护理计划的实施,即心理护理对策的执行,应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有何变化,已经达到了那些护理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须进一步解决等.把未解决的问题再列入护理计划,重新采取对策,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护理目标,解决问题为止.

6讨论

护理的任务主要是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等.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专门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实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护理.“护理程序”学说认为:对病人的临床护理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包括决策和反馈功能的完整过程,必须实施计划护理.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以功能制护理为主,必须促使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执行护理程序,实施计划护理.

功能制护理是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以疾病为对象,按护理工作的职能分工,如操作班护士,工作只要充充、换换输液,穿刺、拔针完毕即算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护理工作全部在医院,在病人床边实施,以疾病为中心,流水作业,能较好的配合医疗操作,对病人的体征进行观察,对病人的生活进行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显露了它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著名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指出:“这种模式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必须实行责任制护理.它是以人为对象,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护理的需要,完成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顾病人、指导康复的任务,使护理工作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种护理,既要关心病人的疾病,又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心理护理的实施是其核心.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护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它着眼于病人的生理与心理生物转化的关系.基层医院内科开展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病人消除不良刺激,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诊疗、护理方案的顺利进行;有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身心康复.